微信分享图

“礼物”杜应红生活艺术展即将在三地举行

2017-08-07 21:48:55 未知

  “礼物”杜应红生活艺术展即将在广州、云南、深圳举行。

  从8月19日在广州水墨村美术馆与善知文化展览开始,深圳著名艺术家杜应红将他数百件作品继续带到云南文达画廊、深圳艺之卉新锐美术馆展出,这也是杜应红出道近20年来首次以个人的名义举办展览。展览以礼物为题,诠释了杜应红对艺术生活的态度与智慧,他将物理的作品及精神的思想成为礼物,并用AR等多种手段呈现在观众面前。

  杜应红说,礼物是以礼造物,以物载礼。人类从原始的远古走来,礼是文明的基本特征,而礼物则是这个特征的具象表现。

  两千四百多年前,众多智者鸿儒集思广益,以孔子的名义编著了一部经典著作《礼记》,这部文献为文明古国找到最系统的文明理论根源,也把中国推向了人类古文明的顶峰。

  《礼记》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和仁义道德的教科书,曾得到历朝历代朝廷和民间推崇。其中《大学》与《中庸》后来被朱熹选入“四书”,成为中国文化人研究传统文化必读书目。

  以史鉴今,兼听则明,我们今天在这里再提《礼记》,是想追寻人类文明礼物的起源和发展。

  从各种史料记载,远古就有黄帝赏珠宝礼物给嫘祖,以及吕不韦把嫪毐当礼物送给赵太后,后来的汉元帝将王昭君当礼物送给匈奴等等,不胜枚举的将人、牛羊、宝石、土地、荣誉、兵器作为礼物赠送的记载。

  直到汉武帝时期,派使者唐蒙出使贵州遵义一带,巧遇地方献礼枸酱酒,唐蒙饮后体验良好,于是返回长安时特地将该酒敬献汉武帝刘彻,刘彻饮后大喜,遂赞“甘美之”。史官司马迁记录了这一幕。

  而礼物的物,是泛指各种物质、物品、物体、物资、物料等。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物。

  所以,用事物承载文明,用文明创造事物即成了礼物的定义。物质和精神的智慧结合是在本次展览上想呈现的结果。

  古今中外,时空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但互赠礼物和感恩之心相同。国家之间互相馈赠国礼称邦交之礼;对父母、长辈送礼称孝敬之礼;对下级、晚辈送礼称关照之礼;对同级、朋友送礼称问候之礼;对病人送礼称慰问之礼;对情人、爱人送礼称爱慕之礼;对恩人、领导送礼称答谢之礼;

  从礼物的构成属性上看,原始社会的礼物注重生存资料、生活资料。比如奴隶、女人、猪牛羊马、玉石珠宝、木头布匹、土地和名位等。当代社会的礼物除房产名车、珠宝玉石等贵重物品以外,更注重精神智慧的产物,比如名家书画、历史文物与名人名品。很多历史文人的信札手稿都成了文物。而全世界著名艺术家们的作品以及衍生品则成了文明时代最受推崇的礼物。

  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城市深圳,那么什么是深圳的礼物呢?希望从这次深圳礼物的艺术展览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对于创作的一系列“城市故事”,杜应红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精英史,这部精英史由人们用各种方式参与、传承。并由官方的正史和民间的野史构成。

  “深圳故事”、“广州故事”、“云南故事”系列作品是以追溯城市名人、彰显榜样力量、传播社会价值,传承人文情怀为核心价值观。用精英们的一个载体去链接人、链接事、链接社会。

  杜应红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物。然而历史是由人、事和物构成,不去纪录就没有办法更好的保留下去。

  “城市故事”就是在用城市名人酒去梳理和呈现这个状态。研究城市名人,即可以研究这座城市。展示城市名人,即可展示这个城市的风采。收藏云南故事,即收藏和传播这个城市的记忆和情感。

  杜应红在中国艺术界是一个不甘守旧的人,他一次次的行动掀起一次次的艺术波澜,一件件的精彩作品不断问世,每一次跨界和行动都给人带来惊喜和深思。

  媒体曾用“艺术狂人”的名义报道过杜应红。而他说,这种狂不是狂妄的狂,而是一种自信与勇气,担当与责任。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积极生活的态度,对艺术义无反顾的创造精神。

  杜应红七岁习武术习书法,十二岁辍学刻章并小有成就,同时在当地好呼朋结友、好打抱不平,从小就有一个侠客梦。

  杜应红说,完美的生活是由三要素构成,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丰富的物质,三是饱满的精神。

  身体是生存的基础,物质是保障身体的基础,而精神又是基本生存后生命生华和文明的基础。仅仅是身体健康那是四肢发达的动物形态,仅仅是身体健康和物质富有那是暴发户形态,而身体物质都有一定基础又精神饱满有人文追求的人才是我们倡导和追求的“会生活”。

  生活艺术化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艺术的方式、思想。而艺术生活化则是艺术家们不要一味追求象牙塔上的位置,而是也要在创作的时候顾及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的关系等。

  艺术家创作一般不喜欢用灵感和点子来形容,在杜应红看来,他所有作品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创作方法与思考系统,作品之间都有较强的逻辑关系和脉络。而“艺术生活”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基于艺术发展到今天,艺术早已不满足于隐士般的价值观,而是本体论的回归与艺术服务于生活的社会学转型趋势。

  生活没有好坏的标准,评判艺术是要在艺术史的脉络里审视作品的动机、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及作品最后的结果和效果。以之智慧地呈现生活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生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