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回家·旧影”展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展出

2017-08-17 09:32:29 未知

  1930年的胡同居民如何穿衣打扮?站在1958年的朝阳门城楼上西望,是什么景象?1960年的交通岗亭为什么是两层?“回家·旧影”展览近日在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展,分街坊往事、胡同古今、京城旧影与游园惊梦四个板块,百余张老照片带观众重温老城记忆。

  竹制的婴儿推车、木板凳、小方几、老茶壶,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连廊里摆放的几件老物件,营造出“复古照相馆”的拍摄场景,观众置身其中,就能拍一张年代感十足的“老”照片。这就是展览的“游园惊梦”板块,用实物带观众走进记忆中的场景。

  走进展厅,正对着的是“胡同古今”板块。照片分前后两层,前面是今景,拉开彩色的今景照片,后面露出黑白的老照片。这一板块展出了80多张朝阳门地区的城市旧影,这些照片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十年的积累,其中过半数是第一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朝阳门内大街及周围旧状”的照片,展现了1958年的朝阳门内大街景象。此时朝阳门城楼尚未拆除,摄影师站在城楼上向西拍,不仅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景山及亭子清晰可见,连六公里以外的阜成门城楼,都能分辨出轮廓。拍摄于1961年的“东四路口西南角望东北角”展现的是东四路口在六十年代的景象。宽大的路口车辆行人都不多,老式公交车和小轿车十分抢眼。画面上部分建筑与现状依稀可以对应上,但街道的整体形象已经大变样了。

  1961年拍摄的“东四路口的交通岗楼”还是两层的。当年的北京街头,这样的交通岗楼随处可见。“交警登上岗楼,眺望路面交通情况,及时调整红绿灯信号。在罕见堵车的年代,这样的人力调节,让北京的道路交通管理更为灵活,也成为那个年代独有的景观。”展览相关负责人王虹光介绍。

  展厅左首,是“街坊往事”板块,以“家”为主题,展出的是史家胡同和周边居民的家庭生活老照片,总计53张照片来自8个家庭。有拍摄于1935年前后的王淑芬老伴儿的童年全家福,留影地点是大北照相馆,是为了给在南京工作的亲人解相思之苦。有史家胡同34号院的芦师傅在外交部工作期间和外国人的合影,拍摄于1960年前后。有居民王娜的儿子和侄子与可口可乐的留影,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

  “街坊往事”的展品来自史家社区的“老照片工作坊”项目的长年积累。那是史家社区主办、史家胡同博物馆协办的居民口述史项目。社区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方面帮助居民为珍贵的老照片留存电子版文件,一方面邀请居民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记忆转化为照片、视频与文档,记录与传承着史家胡同及周边居民的口述历史与宝贵回忆。

  展厅右首是“京城旧影”板块,以“城”为主题,通过“拉洋片儿”的形式,让观众透过朝阳门箭楼的箭窗,看到北京历史影像与图片的循环展示。伴着老北京吆喝声,借着拉洋片儿的形式,观众可以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

  今年,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运营,希望通过展览、沙龙活动等形式,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规划和设计展示出来,传递历史的知识,传播文化的理念。

  “城市老照片展现了几代规划人、建筑人对城市持续的观察和积累,为我们记录下了城市成长的历程和生活环境的巨变。这座古都在岁月中经历的消逝、更新、重生,都让规划者们和居住者们重新思考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击与调和的方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展览期间,将举行老电影放映会、古城意象游戏、老照片主题讲座、老北京主题新书发布会等活动,观众可以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更多地了解北京本地文化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