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走近中国丝绸博物馆“文物修复师”

2017-08-20 20:59:24 未知

  杭州,除了灵隐寺的飞来峰、西湖上的断桥残雪,还有一个更值得游人们驻足的地方,那就是位于西子湖畔玉皇山路上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人习惯讲“衣食住行”,“衣”排首位,这是因为,穿衣不仅是为了掩寒蔽暑,遮体避羞,最关键的,它还具有装点生活、显示身份、传承文明等重要作用;因此,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慢慢欣赏着周围一件件或精美华贵,或造型丰富的中国各朝各代的服饰陈列,仿佛一瞬之间穿越古今。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不仅仅是建筑、陈列面积较大,最为难得的是,这里丝织藏品之丰富,几乎横跨了中国千年历史。同样,当我们看着眼前这一件件跨越百年、千年的珍品时,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特殊、稀缺、极为重要,却也一直低调的职业——文物修复师!

  相信很多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师”的了解,来自于央视2016年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又也许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有幸亲眼“见证”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并非来自偶然,因为几乎每一件我们看到的珍贵文物,背后都有这些修复匠人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汗水。

  今天,我们谈到的,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织文物修复师——楼淑琦老师和她的同事们。

  “文物修复师”在中国是人才极度稀缺的职业,据相关统计,截止2012年,全国仅有2000人左右;因为这个岗位除了需要多门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在工作中具备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因此,我们看到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科也不例外:楼老师在这里已经工作25年了,但是,修复室的人员配置仍旧不足十位。网上曾有评论称,担心中国的文物修复师将会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值得庆幸的是,这里的修复传承还未出现断层。

  与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最大的区别是,很多丝织文物是从古墓里出土的,并直接与墓主的身体接触过,这里的修复师需要面对另一重考验是,来自文物上的腐臭气、霉烂味。对于每个刚进入修复室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考验”确实相当难适应。

  楼老师说:你看我们的工作室,感觉很干净吧?以前只用空调的时候,那个滤网一天不洗就灰尘满的不能看了,这些看不见的,飘浮在空气中的,很多都是丝织文物里含带的古墓中的灰尘或是微生物。

  这里的修复师,大都是女性,也许,除了女人对于服饰审美天生敏感外,最关键的,这些在外行人看来缝缝补补、穿针引线,但实际需要付出极大韧性和耐心的工作更适合并放心交给女性吧。

  文物修复师,在很多人看来,天天与古物打交道,会不会与时代脱节?

  其实,笔者以为,闹市之中寻得一方静土,称不上是“脱节”,就如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不变的匠人精神一代传承一代,变的是大家已经在借助各种科技力量,来让这些古物以更完美的姿态登上今世的舞台。

  楼老师说,丝织文物对温湿度的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湿度对丝织文物的影响,比如,湿度低于50%RH时,丝织品就容易脆裂。虽然现在还未有完全统一的湿度标准,但丝织文物保存湿度,普遍得达到50-60%RH,修复过程需要的湿度更是要达到65-70%RH,使用一般的加湿设备很难达到,关键还得:加湿的同时不能让文物受潮!

  现在修复的比较多的是明清时代的,再往前的,存放在特殊的恒温恒湿室里,不敢轻意拿出来,楼老师这样说道。今年,修复室里配了两台德国博沃纳(BRUNE)的加湿器,即便是70%RH的湿度要求也可以达到,所以,可以配合空调,一起将修复室打造成另一个恒温恒湿的,更适合丝织文物保存修复的环境。

  楼老师说,这种加湿器用下来,虽然湿度达到70%RH了,但人在里面待着感觉不到潮湿,不会出现那种皮肤腻腻的感觉;这样的话,明清之前的一些藏品,就可以拿出来修复了。

  1992年,唐朝乐队一首《梦回唐朝》风靡中国大江南北,一时间也让这个乐队达到其事业的巅峰;这样疯狂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华夏子孙对我们曾经繁荣历史的一丝豪情与向往,正如歌词云:开元盛世令人神往……梦里回到唐朝。

  而中国丝绸博物馆比梦更真实的存在是,这里可以借“衣”之实,经过文物修复师们的巧手匠功,让我们直面“盛世唐朝”。

(责任编辑:刘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