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马球之路

2017-08-22 10:27:29 徐水平

  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有一个叫“巴尔蒂斯坦”的地方,因为91%的居民是藏民,所以人称“小西藏”。他们的语言属于藏语的方言,其中有一个词汇“polo”,意思是“马球戏”。于是有学者认为,现代马球运动(polo)起源于巴尔蒂斯坦。也有人认为马球起源于波斯或中国,可以肯定,马球一定是中亚马背上的民族喜欢的游戏。中亚不同的民族都喜欢马上运动,如赛马、马术、叼羊、射柳等,这是东亚人比不了的。而“鞠”可能是中国人最擅长玩的。

  古代汉语中称球为“鞠”,意思是皮革装上填充物做成的球。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六经·正乱》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黄帝取胜之后,杀了蚩尤,将蚩尤的胃塞满了毛发,制成球供士卒们踢。听起来很血腥,也许先民就是用动物的胃做成“鞠”,玩过猪膀胱的小朋友懂的。如今流行于全世界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马球、水球、曲棍球、冰球、高尔夫球等球类运动,或许灵感都来源于动物膀胱。

  【唐】 胡人打马球图 壁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马球在中国古代史籍中称之为“打球”“击球”“击鞠”,音译为“颇罗”。唐高宗李治(628—683)时期,吐蕃想与李唐宗室结亲,送的礼物中就有“金颇罗”(金制的马球)。

  已发现的文物中,最早的是江苏睢宁(今属江苏省徐州市)出土的东汉墓葬画像砖《打马球图》,共六块,每块画像砖上一人一骑,姿态各不相同。有正骑追击、背骑追击、正骑正面击球、立马背后击球、正骑反身击球几个高难度动作,说明当时有人玩得很精熟。也就是说,在西域已经“凿空”的汉代,起码是在东汉,在中国的上层或军队中马球运动的水平很高。东汉末年曹植(192—232)的《名都篇》写的是洛阳贵胄子弟“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奢华生活,其中有句:“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击鞠”就是打马球,“击壤”是古代的另一种游戏。“巧捷惟万端”说的是这些富家子弟马球技术相当高超。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是一个身先士卒的统帅,喜欢打马球就不足为奇了。有一次太宗皇帝发现吐蕃人故意在他的眼皮底下打马球,知道吐蕃人投其所好而邀宠,于是把自己的马球给烧了,以警示投机者。也告诫自己,帝王的一举一动对时尚影响是很大的,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能因为初唐的马球运动之风太甚,以至于唐太宗克制自己的喜好,以免物极必反。

  唐中宗李显(656—710)也是一位狂热的马球爱好者,“上好击球,由是风俗相尚”(《资治通鉴》)。唐代玄宗时期有一位叫封演的进士,写了一本笔记体的史书《封氏闻见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语必徵实”,所记掌故比较可信。该书记载,唐中宗时期,吐蕃使臣迎娶金城公主时,大唐皇帝招待吐蕃客人的节目之一是看皇家马球队的比赛。吐蕃使者提议两国进行一场马球比赛。中宗同意了,双方挑选主力球员上场。比赛的结果是,吐蕃队赢了。这场比赛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马球队的对决,吐蕃队应该是当时的世界冠军队。可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当时还是王爷的李隆基、另一位王爷李邕、驸马杨慎交和武延秀(武则天的侄孙,安乐公主的丈夫),两个王爷、两个驸马组成的四人马球队迎战十人吐蕃“职业”队。李隆基发挥神勇,“超级四人组”不负盛名,唐蕃两队互有胜负,成为世界马球史上的“唐传奇”。2004年陕西省富平县李邕墓出土《打马球图》壁画(全图高130 厘米,长305 厘米)。传为宋李公麟绘的《明皇击球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卷纸本,纵32.1厘米,横230.5厘米。白描)绘有唐玄宗(明皇)等十六人击球场景。明皇打马球成为一个画题,因为事件已经造成公共话题。

  场面最宏大的打马球场景是章怀太子李贤(655—684)墓壁画《马球图》,章怀太子墓共绘有54幅壁画,总面积有400多平米。内容有狩猎出行、客使、仪仗、天象、青龙白虎、等。其中的壁画《马球图》,位于墓道西壁,画面高229厘米、宽688厘米,共绘约20余骑,运动员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墨靴。故事的高潮是正在抢球的五位运动员,马球成了整个壁画的视觉中心。最前一骑反身击球,其余纵马迎击,其后数十骑驰骋腾挪。人物左手执缰绳,右手挥月杖(马球杆),尘土飞扬,人呼马嘶,扣人心弦。球场的背景是起伏的山峦,空旷的画面上还有五棵稀疏的古树。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初唐马球比赛实况转播的截图,想起李唐宗室李邕墓中有打马球壁画,章怀太子很可能是一位马球高手或超级球迷。

  辽代的穆宗皇帝耶律璟(931—969)“惟好击鞠”。《辽史》中还有很多皇帝“与诸王分朋击鞠”“与大臣分朋击鞠”的记载。在辽国建国早期,马球是辽国的国球无疑。但是后来,或许是马球之风太甚,玩物丧志,有很多人开始反对打马球。

  金国的情况非常类似辽国,女真人从辽国的契丹人那里学会了马球。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068—1123)时期,女真人就已经玩起了马球。女真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其善于骑射,打马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金代早期和中期,也就是金国勃兴时期,骑射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儿子死了娘也要打马球,举子策论进士也要考马球这一科目。后来废止了进士考马球,也是金中期的一个文化的转向。以后,女真人视马球如走狗斗鸡,是公认的败家恶习。原本生猛的女真人变成了“北方汉人”。

  不仅是辽金,威武的大唐对马球也是有争议的。尽管李唐20位皇帝中,多数都爱好打马球,其中两位为此丧命。唐中期有一位镇守徐州的名将张建封(735—800),文韬武略。著名文豪韩愈(768—824)是他的部属。韩愈有一篇文章《上张仆射第二书》就是规劝张建封不要再打马球了。韩愈说,别人劝您别打马球的理由是危险,轻则受伤,重则送命。我规劝您的理由跟别人不同,打马球“颠顿驰骋”,即使不受伤,也会马短命,人折寿。《春秋传》曰:“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既然打马球谈不上“德义”,迟早会招祸的。

  在冷兵器时代,马球运动是一个既实用又有娱乐性的骑兵训练,跟爬山游玩是两类事。一个将军上不了马球场如何上得了战场?唐中期以后,一个将军该不该上马球场成了一个问题。宋朝汉人就更纠结了,宋朝虽然“偃武修文”,但是在契丹人、西夏人、吐蕃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轮番攻击下,骑兵不算太差,马球的水平也不会差。但是就像宋代的党争一样,掣肘的力量也很大。不过,宋朝汉人确实不喜欢战争,能用银子摆平的事不会动用干戈。如晁无咎(1053—1110)讽刺唐玄宗李隆基打马球的诗:“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死韩休老,明日应无谏疏来。”晁大人好像托“三郎”之名暗刺某位“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皇帝。

  中世纪以后,有了海上的环球航线,英国人在印度学会了马球,然后在欧洲和美洲推广,于是有了现代马球,还曾经成为奥运会的项目。随着马退出中亚战场,古老的马球也在折戟沉沙的“丝绸之路”上寂寞下去了。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