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清:让高清数据助力艺术传播
2017-08-22 12:24:51 未知
相继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都会博物馆藏品高清版的数字化开放消息,对普通观众而言,这似乎没有啥大不了,但对于非职业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种垄断性的资源开放讯息。我们都知道精美的书法、绘画乃至于考古文物,都需要去博物馆才能看到其真实的面貌,即使在博物馆,一位参观者如果没有得到许可,不可能拥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光是凭借文物的展览,也只是粗略地了解某一作品或文物的大致状况,这种观看,不能提供微观层面的详察,只有博物馆的研究和工作人员才有亲近文物本体的职业性权力。
高清数据的开放下载,可以为普通大众或非职业性研究者提供艺术作品的细节,更为研究者提供不设时限的观察可能,打破了学术上的职业性权力壁垒,提供了学习、发现和再创造的文化资源保证。
无论任何一个领域,专业人员不等于具有最专业的学术和创造的敏感性,苏东坡就在诗中说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专业性学术观点打破或创新的视觉态度,或许真来源于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社会的文化创新必须要有文化资源的信息开放作前提,失去了这种条件,文化精品和基因或许就在资源不足下失去了传承的可靠性,从而发生扭曲和变异。
曾有一次带学生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雍正王朝展,展览多样性地展示了雍正帝的各种状态,无论是其勤政的一面还是他亲民开放的一面,从实物到多媒体乃至于文创产品,都多面性地还原了他在位理政的状态,使得后世比清末的人们更为详细地了解一代帝王的生活。一句“朕知道了”的率性言语,更直接使得我们能感受雍正帝真汉子的一面,使得这位勤政的帝王从幽闭的历史中清晰起来,变得鲜活而独特。
同样地,因为浙大的宋画及美术大系的整理工程,我得幸看到一些宋画的高清图,古人绘画笔法的层次,其中的墨色、线质,以及因时间而发生的色彩变异,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如果没有近距离的观察和详审,光是凭借芥子园画谱那种粗略的图式,我们是无法得到古人的真传和精神的。《芥子园画谱》无疑是居功甚伟,而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只是停留于绘画图样的印刷出版,就不是李渔等先人的文化责任意识。
尽管不是所有人从事与古人一样的绘画创作,但是新的艺术创作也往往得益于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和感染,试想,如果没有敦煌壁画的熏陶,就没有风格独特的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存在。大闹天宫动画片的艺术风格正是来源于对敦煌风格的艺术继承和发展,乃至于影响了日本动画大师手冢虫治和宫崎骏。现在的国人已经不能去实地欣赏敦煌的壁画,这或许出于壁画保护的需要和无奈,但是,数字化的记录和保存完全可以超越文保的局限,甚至能突破现场光影给观众带来的蒙蔽,让我们能对作品的全貌和细节一览无遗。
前些年,谷歌早就开始了一项全球艺术计划,将各博物馆的艺术藏品通过网络全面展现,可以局部放大和全局观看绘画,犹如在现场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但是不可下载。在图像时代,开放下载为艺术作品的分析和再创作提供了版权的无偿授权,这也为使用者带来了真正的赋权福音。真正的艺术作品可以在本体上属于某家机构,但是其价值应该为全人类所共享,而数字高清图的开放不仅无损于艺术品的财产拥有者,而是更加有助于艺术价值的传播,发挥艺术启蒙,提升其社会教化价值。
文化的精神在于化育天下的努力,而不是文化物品的“守护者”而已。正如石涛在论学画时所言,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法当随时代而变,互联网让我们不仅突破地域的信息时差,使得我们与古人更加接近,打破时空的阻隔,延续那种“师天地、师造化”的精神气质,而不只是拷贝古人的作品,更在于理解古人那种追求内在的、自在的精神状态,感受古人对于审美能力的细腻表现和精微把握。
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只有探微,才能求变。因此,这样的举措对于中国相关文化馆藏部门来说,如何落实并利用互联网,发挥艺术品的启蒙价值和再创造的孕育,是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经典的视觉和传播学习上的平权,而不是把艺术与文物禁锢在自家的库房里,成为“守财奴”。前30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重新学会了创造物质财富,未来30年,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才无愧于这片拥有璀璨文明五千年的土地。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