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博士艺术家缘何受热捧

2017-08-30 10:30:56 未知

  今年6月,《中国书画》美术馆接连主办了两场博士画家群展,8月,全国博士书法邀请展在乌兰察布美术馆开幕……近年来,以博士之名举办的展览和活动逐渐增多,博士艺术家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艺术群体。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家学位与创作水准之间的关系如何?博士头衔为艺术家带来了什么?

  画坛新生力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博士、艺术家泰祥洲个展于7月在日本东京画廊开幕。他的创作曾被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重要的机构收藏,博士论文《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由著名艺术史家方闻作序并由中华书局出版,受到了国际学界的关注。谈到“博士画家”这一身份,泰祥洲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艺术界新兴的现象:“今年开始,西方一些策展人、机构开始比较关注这一群体,重视并倾向于所谓的‘学者型’艺术家。”这一现象同样也在国内上演,各地以博士集结艺术家的群展频频亮相。谈及博士标签被放大的原因,泰祥洲认为这是由此前艺术圈生态的问题所致:“以前,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一些当代艺术家可能今天做装置明天做架上,朝三暮四,或者是其他行业的人时常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艺术家,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和西方都很多,鱼龙混杂。现在很多策展人做展览,会要求艺术家能深耕细作,能讲清艺术理念,明确创作背后的意义。”

  2005年前后,全国几大美院先后开设了博士点,名额少且竞争激烈。在理论学者杜少虎看来,十年前,美术学博士在国内可谓凤毛麟角,较为罕见;而十年后的今天,美术理论博士数量剧增,而且从事绘画等创作的实践类博士也层出不穷。北京商报记者从中央美术学院招生网了解到,2015年央美拟录取实践类博士23人,报考人数223人,实际录取24人;2016年拟招收实践类方向26人,报考人数181人,实际录取27人;2017年有27个研究方向招收实践类博士,报考人数201人,最终录取人数27人。

  从数据可见,中央美院近三年实践类博士生招收,在稳定建设严进严出的同时,正逐步扩大名额,报考人数也一直居高不下,竞争激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丁薇薇认为,博士艺术家代表着学院的力量,也是画坛上涌现的新生力量。以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博士不断涌现,“博士画家”大批出现,代表了美术界发展的一种态势。

  艺术家为什么要读博

  博士门槛高,毕业难。同样是清华美院绘画系博士毕业,现为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的韩朝向北京商报记者回顾了读博的经历:“我是2006年考上博的,印象中当时有23个人考我导师,只招1个,看似有点赌博的味道。虽说是实践类博士,但对其理论也有较高的要求,考生需要在6个小时当堂写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对美术史、美术理论以及绘画创作要有自己的看法才能写出好的论文。毕业时,不仅有创作和论文的考核,还要求学生读博期间在专业核心刊物发表两篇论文。”既然道路艰难,艺术家又为何纷纷选择读博之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尽相同。

  谈及考博的初衷,韩朝表示:“读博之前我已在高校工作,周围理工科领域的同事基本都是博士,展览中也有画友是博士,他们的影响使我萌发了考博的念头。”对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束新水曾表示,画家不一定要读博士,但是作为画家兼教育工作者,读博士就有相当的必要。“很多画得不错但理论水平不好的画家很少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只是画好画还不够,还必须弄明白画背后的一些道理。”身为学院教授,韩朝也直面学生的从艺取向。在他看来,现在艺术家读博的越来越多,其中也有就业压力的因素。“比如留京,前些年硕士都能留,现在水涨船高,基本很难了。去年我调入首师大美术学院国画系执教,感到有些学生有挺强的读博意愿,我鼓励他们趁着年轻多学些东西,机会合适的话读博也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些艺术家选择深造是基于个人创作上的思索。现为自由艺术家的泰祥洲在采访中表示,当时读博纯属是想弄清“为什么要画画”这一问题。随着论文的完成,搞清了便专心回归创作。在韩朝看来,“博士”这一称谓意味着某种担当,“博士要有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点二人不谋而合。

  未来需细分和多样化

  虽然以博士为名头的展览越来越多,博士头衔越发被重视,但长期以来也是颇受争议的群体。

  有业界人士指出,“博士”有时只是办展的噱头,就创作水准来看,博士画家可能忙于写作而疏于创作,顾此而失彼,不乏滥竽充数者。韩朝表示,“并不是读了博士就高人一等,不是说学历高就一定画得好,两者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就如同知识和文化不是一个概念,有知识的不一定有文化,文化的要旨在于文而化之,化是创化与生发,更多的要靠丰富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对艺术家来说,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创作的平衡是一门学问。在韩朝看来,“读到博士,我觉得重要的是保有艺术感悟的能力,同时也须在理论上有所推进,两者相互生发与促进,才是最好的状态”。

  国内的艺术实践类博士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培养方案中的“创作、研究并重”较难落到实处。对此,也有专家对艺术博士学位的建设提出新构想。今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在《艺术教育》杂志上发文,提出“‘艺术专业博士’设立问题的学术思考”。他认为艺术类的博士学位也应该差异化设置,像艺术类硕士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也应该开设一个专业博士的高级学位。

  在周星看来,当下的艺术类博士学位是惟一的学术型规则下的培养模式,许多学校让艺术家服从理论研究性学位要求,无法宽容其艺术家的特殊性。倡导增设艺术专业博士,侧重实践应用,也可以将推荐制度引入招生方式,使得艺术家的培养更加细分和多样化。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