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江山行履胸有乾坤——李项鸿的山水画探索

2017-08-30 16:12:51 高天民

  第一次观看李项鸿的山水画作品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作品直观地看,李项鸿是一位体验型的艺术家,即他与一些提出自己明确主张的艺术家不同,而是以自己的艺术敏感和对大自然的切身体验来构筑自己的艺术语言并表达他对自然和艺术的认识。这种体验型的艺术家往往都有着敏锐的直觉和超强的艺术表达能力。纵观李项鸿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开阔的视野、对不同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和一种包容的艺术态度。作为一位受过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李项鸿有着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底,但他并不津津乐道于技术的炫耀,也不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广收博取,取精用弘,进而拓展自己的艺术表达和精神表达。因此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学术积淀之后,李项鸿已成为一位注重精神性表达的山水画艺术家。他曾经说过,“造化有神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取之亦不易,而能否得此神韵,则是山水画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十分明确:“我觉得在笔墨所创造的人格化的第二自然中,不仅要感悟到造化的意象、艺术的境界,而且要努力营造超越和独立于现实的精神家园,这是我所追求的山水画境界。”

  传统的中国画分科在20世纪经过一番曲折而被保存延续下来,这个现象表明,和西画不同,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各有其含义和功能:人物画的明劝诫,著升沉,山水画的意境与境界,花鸟画的隐喻与象征。而且这种含义和功能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效。或者说,仍然是我们观察和判断艺术家及其艺术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山水画中的意境与境界不仅体现了山水画自身的要求与特征,也为我们评判山水画家及其艺术提供了依据。画家亚明曾在谈及自己对黄山的认识时说:“首登踏遍众峰,写廿开册页,皆对影取形。二到又写松百株,三次方知山之精神,六到才明山之性也。”我们由此得知,亚明对黄山的认识经历了“对影取形”、“知山之精神”、“明山之性”三个阶段,或者说三种境界。这让我们想起了刘海粟对黄山的认识历程:“深入黄山,表现黄山,跳出黄山,拥抱黄山,吞吐黄山”。显然,不管画家对大自然是如何认识的,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对象到自我,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可以说,这不仅是艺术认知的规律,也是艺术家艺术境界的体现。

  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十分重视绘画中意境和境界问题,他曾经说过,“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又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特别对山水画而言尤为如此。从作品看,对于山水画精神性和境界的追求,使李项鸿的艺术表现出一种基于自然美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不仅与其丰富的军旅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这个时代之精神的体现。从山水画的起源看,意境和境界与佛道思想和文人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对于这种山水画的本质郭熙把它描述为“林泉之志”:“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湟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显然这是与传统的隐逸文化相关联的思想。然而在当代,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已完全取代了这种隐逸文化,并转化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和新的意境与境界。

  在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李项鸿可谓是“北上燕山,南下漓江,东临嵩岭,西览戈壁”。这种大跨度的视觉体验奠定了他基本的审美经验和山水认知,但更重要的是,四十载的军旅生活不仅锤炼了李项鸿博大、崇高的情怀,也养成了他宏阔、洒脱的艺术气质,他也由此为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

  李项鸿山水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并不以表现某地某处的具体景色为目的,而是将他对山水的观察、写生融汇于心,然后综合地表现出来。在写生已经成为今天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后,特别是在众多艺术家还依赖于写生的状况下,李项鸿却逐渐摆脱了对物写生的西式方法,而开始回归传统的目识心记的方法,由此真正做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他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在艺术创作方法上多样综合的取向。综观李项鸿的作品九十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北方山水的点皴技法首先受到他的关注和青睐。在《瑶岭早春》(1994)、《昆仑兵车行》(1997)、《春回南岭》(1999)、《关山沐春》(2007)、《云山叠翠》(2007)、《白云生处》(2009)等作品中,他以密匝的点染技法呈现出一种气势宏大、丛峦叠嶂的北方山水的气象。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由此构建起一种突出结构和造型的宏大叙事图式。但在这同时,他又将眼光转向了南方画家陆俨少。在像《秋山晚晴》(1997)、《泉响云林外》(2001)、《黄山松云》(2015)这样的作品中,陆俨少的影响清晰可见。对陆俨少笔墨技法的吸收,不仅增加了其作品笔墨上的趣味性,更为之带来了构图和结构上的灵动和变化。实际上,李项鸿视野的开放性是多向的。我们不仅在其早期作品中还可看到“四王”的影子,在其后来的实践中,石涛、李可染、黄宾虹等画家都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我们看到,“四王”的缜密严谨、陆俨少的灵动飘逸、李可染的厚重坚实、黄宾虹的华滋浑厚等都成为他借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意象的资源与手段,在这种综合中,李项鸿将灵秀与浑厚、崇高与朴素集于一身,北方的大山大水与南方的平远丘壑不仅都成为他的关注对象,而且也为其带来了个人化的艺术表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其《溪山幽居》(2010)、《红石峡烟云》(2010)、《岘峰朝晖》(2011)、《云卧青山居家幽》(2012)、《千岩万壑锁翠烟》(2014)这样的作品中又看到了另一种气象,一种法外无法的写意意象。在这样的作品中,李项鸿将其所有的资源综合在一起了,并呈现出其真正的特质。因为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对山水画意境和境界的表达。《山高松声远》(2012)可以说是综合了其艺术特质的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北方大山大水式构图与南方灵秀生动的笔墨相结合,构筑起一种大开大合的万千气象,并以书写式笔法呈现出豪迈的气质。

  李项鸿的艺术来自于他笃实而富于灵性、坚守而知变通变的性格,但更与他军人的情怀和心中的理想相联系。他的作品融众家之长,寓灵秀于博大,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这都是因为他在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江山行履,胸怀乾坤。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