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闫平:同学王坤

2017-08-30 19:04:58 未知

  很多人开玩笑说王琨:“从九岁到九十九岁都爱他。”每当我看到王琨特有的谦虚、腼腆、诚恳的笑容挂在脸上时,就想起这句话。

  同学离开了校门,再见面时并不谈画,更多时候聊一些闲话,每每聊到最后总是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王琨曾说“咱们的一生,很早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能一路走下去,这样的人生,就该努力知足。”纯朴至极。

  即使有这么多年的交情,让我用一个词确切地评价王琨很难。想说他良善和敦厚,就少了刚强和挺拔。他没有这么外露,一脸温暖,保持进步;留有余地,不过分苛求;做事恒久,不轻易放弃,最终水到渠成。聊天时,王琨脸上的表情总是平和的,只有画画时,才会流露出牵肠挂肚、从何下笔、整体控制、一气呵成的决断神情。

  我非常羡慕王琨懂得书法,他从小写那么多年,他的修养中,不只是书法,还有整个中国文化意境的浸润。我画油画,从学画到今天追求的都是构图、造型、色彩、精神表达、风格流派、发展自己特点、成就艺术风格等这些绘画因素,这期间几乎天天看西方美术史,学习西人的观察方式,学习一切西式的与艺术有关系知识并用绘画的方式实践了一辈子。当我画到一定火候时,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东方人,才发现有一个中国美术史在不远处等你,而这个美术史并不是让你读的,而是向学习油画一样,是依傍着你的生命的。我羡慕王琨能用笔墨营造荡气回肠,羡慕他以真心用笔达到落花朵朵的美妙。王琨画中的厚古沉稳,悲悯情怀,就是从他的书法底子和中国文化修养中散发出来的依傍在生命中的中国味。

  对每个当代的中国画家来说,如何面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力的重新解读,释放我们母语文化中的情感;又如何从西方现代绘画中吸取营养元素来探索文化创新,是个不容易的课题。我们曾那样集体渴望将绘画中各种元素的关系推到极致,得到将精神和形式推到顶端的力量。但我最近在王琨的风景中,感到了一种刻意营造的情感克制,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营造中,发现了另外一种中国式的生机、圆融、留余地。他的走笔从容朴素却保持着野性草莽的生命力。这样的感觉绝不是偶然,与王琨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书法造诣直接相关。有的画家只关注西方艺术,而王琨具备油画进程中的宏观视野,始终将东西方的艺术表达同时推近,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黑白”形式在中国绘画中传承已久,它是中国绘画底蕴里沉淀出的最深厚精髓。在绘画史里它来来回回无穷尽,但万变不离其宗,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宝藏,永远不败。早在九十年代,王琨的代表作《牦牛》就已经很“黑白”了,在他最近的风景画里,黑线有了最大程度的呈现。面对画面,他解决了两大问题:第一,对西方表达方式的应用。关于色彩的组织关系、纯度、明度、对比调和节奏韵律等油画创作诸因素掌握得得心应手。色彩简约却不简单,用笔上,常常一笔下去既有造型,又有结构,还有意味。第二,王琨但凡见到能发展成黑线形色,都很兴奋,因此作为中式表达他也有话说。东、西、黑、白相逢,王琨犹如围棋高手安静厮杀。看他的《水仙花》,先把艳色“节制”,将一场风俗往清濯里走,但又用粘稠的油彩,凝结为中式笔墨书写出来,直抒胸臆、再无所求。但画面并不单薄,这得归功于他“西一遍”、“中一遍”的交融,才有这样浓郁厚重、岁月古朴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王琨做画时一定有选择或焦灼,看那些学贯中西的大画家如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等,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他亦如此。

  中国50后的人被认为是最能吃苦耐劳的人群,又是中国社会使命感、历史责任感最强的一代人,他们经历了历史与文化的剧变,因此总有些想要批判和改变的力量和意识,王琨亦不例外。在王琨的画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纯粹感,体会到那种没有取悦观众的色彩和笔意,更多的是静静地思考和推进,有意识地选题并且进行着审美意趣的牵引。他的画,初看可能并不花哨夺目,但懂画的人,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内在的力量和锋芒。他就像久经沙场的一员大将,即使面对千军万马,惊心动魄,也能沉着应对,指挥若定。作为同行,我敬佩他的视野和大的格局;作为同学,我敬佩他同时保持着敦厚和锐气。

  今天北方三九的夜晚很冷,王琨和弟妹一定是煨着暖气吃火锅了,过一个舒服的冬季吧,开春画风景去。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