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价缔造者:清宫彩瓷升值记
2017-08-31 16:45:25 杜卡
天价缔造者:清宫彩瓷升值记
文:杜卡
图:Bainbridge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
近5年来,内地收藏家对清代康、雍、乾盛世的御制彩瓷青睐有加,繁复华贵的珐琅彩瓷更成为追逐的焦点。这也连带提升了洋彩和粉彩瓷器的热度。
去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西郊的Bainbridge拍卖行缔造了迄今为止最贵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一尊估价约100万英镑的清乾隆洋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这件洋彩瓷瓶高40.5厘米,“几乎包括了乾隆年间瓷器制作的所有最复杂工艺: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北京匡时拍卖行总经理董国强评论道。
(洋彩“吉庆有余”转心瓶 被北京蓝色港湾商城的老板 王耀辉 以5.5亿元收入囊中)
据英媒披露,此转心瓶是由伦敦的波特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旧宅时发现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约70年。显然,瓷瓶的主人并未意识到它的非凡,所以一直就把它搁在书架上,落满了尘土。然而,当Bainbridge提前2周在英国古董报上刊登了这件瓷瓶的拍卖预告后,传言四起,大家认为至少能卖到150万英镑。的确,许多买家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拍卖现场座无虚席,许多中国买家亲自到场,还有更多在电话竞投上等待。经过一场白热化的竞价,它最终被某位北京买家以5160万英镑拿下,以至于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国妇女几乎晕了过去。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如果你买了件艺术珍品,最好把它忘掉。50年后,你的儿子偶尔一次上阁楼突然发现了它,然后把它拿到外面卖,很可能就会卖到几百万!
虽然那件5.5亿元人民币的乾隆瓷瓶在价格上遥遥领先,但这并不会遮盖住此前和此后香港秋季拍卖的一片绚烂。
(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 来自19世纪英国放山居珍藏)
在2010年12月1日落槌的香港佳士得4场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喜获11.3亿港元的总额。特别是《鹤鸣九皋——放山居藏御制珍品》专场中推出的3件珍品在过去150年以来首现拍场,备受瞩目。放山居(Fonthill House)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一座奢华庄园。19世纪后半页,它的主人是英国纺织业大亨詹姆斯•莫里森的次子阿尔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当阿尔弗雷德继承了庞大遗产后,他着手建立了欧洲首屈一指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并特别在放山居设计了“中国房”来存放这些珍宝。
此次香港上拍的两件闻名于世的彩瓷就来自放山居旧藏。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以9,026万港元刷新清嘉庆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此瓶器内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器外施黄彩为地,绘粉彩勾莲纹,颈下部绘四组蝙蝠,蝠口衔系「卍」字绶带,下坠如意扣,足圈饰莲瓣纹一周。如此佳器,与乾隆器物不相伯仲。另一对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宫盌亦是巧夺天工之作,以 662万港元成为目前最贵的一对清道光宫盌。此类作品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名为“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乾隆二年时已开始大量烧制。
(一对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宫盌 也叫 洋彩黄地洋花宫碗)
与此呼应的是,2010年10月,香港苏富比6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总成交额将近16.3亿港元,并且也创下多项纪录。《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成为最大热点。其中,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亿5,266万港元被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永珍投得。的确可谓不问天价,只求物美。
此尊洋彩瓷瓶,堪称“轧道锦地”工艺的范例。乾隆初年,当景德镇御瓷工匠学习并熟练运用北京宫廷作坊开创的绘画技艺后,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各种花卉纹的繁复工艺,在景德镇日臻完善。此尊葫芦瓶不仅呈现出奢华的“锦地”效果,在此之上所绘的缠枝花卉,亦明暗清晰,色调柔和,盘绕于金廓矾红“万寿连延”图案周围,宛如青藤绕梁。
(张永珍以2.5亿港元买下的葫芦瓶 不问天价 只求物美)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2008年12月由香港佳士得特别呈现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此粉彩瓶属放山居旧藏,并且亦运用了“轧道锦地”的完美工艺。曾志芬介绍到:“这件蝴蝶瓶在1971年伦敦佳士得放山居专场拍卖中拍出,当时的价格只有4000美元,买家是二战后新一代中国古董商中的翘楚戴润斋。”在传世的乾隆御制瓷中,此花瓶为孤品,未见其它相同器物。它瓶身修长,粉釉底子暗刻花纹,其上用各色珐琅彩绘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蝴蝶。在金融风暴让全球艺术市场惨遭重创的那个冬季,此蝴蝶瓶仍创下5330万港元的高价,成为当年不多的亮点之一。
(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 哥哥张宗宪卖的 妹妹张永珍以1.5亿港元买下)
珐琅彩拍场三十年
回首上世纪80年代,有据可查的成交价超过百万的珐琅彩瓷仅数件。最著名的是1985年5月21日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碗,当时估价70万至100万港元,最终以110万港元被张宗宪竞得。这只碗的拍卖开启了清代珐琅彩瓷高价成交的序幕,为此后珐琅彩屡创天价奠定了市场基础。21年后的2006年11月,当这只碗再次出现在香港佳士得上时,定名为“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被张宗宪的妹妹张永珍以1.5132亿港元竞得, 21年时间增值了130余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珐琅彩瓷继续风光,价格甚至突破千万港元。199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被香港藏家庄绍绥竞得,创下90年代香港拍卖珐琅彩瓷的最高价。小杯直径仅6.4厘米,原为香港藏家徐展堂珍藏。
2005年,亿元纪录在香港诞生了。当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就飙升至1.1548亿港元成交。此瓶高16.5厘米,瓷胎精亮,色彩绚丽,图案颇具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风格,被香港大古董商翟建民代内地藏家以过亿港元竞得。
(珐琅彩“古月轩” 题诗双耳瓶 香港大古董商翟建民以1.15亿港元代内地藏家竞得)
这般的市场热度,蔓延至2007年,由一件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再次掀起小高潮。此笔筒仅有8.6厘米高,却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卖到6,753万港元,被台湾著名企业家、收藏家曹兴诚收入囊中,创下了当时的中国御制料胎珐琅世界拍卖纪录。
所谓“料胎画珐琅”,就是用珐琅彩在玻璃胎上作画,乃是清中期御用匠师们的创新之作。此笔筒四面皆绘有《西洋母婴图》,清丽艳美。工艺上来说,玻璃胎画珐琅的技术要求是极高的。玻璃与珐琅熔点非常接近,在反复绘画与焙烧的过程中,若温度低了,珐琅釉不能充分熔化,导致颜色不佳;若温度高了,玻璃胎体则会变形,即成废品。
拍卖后半年,“5•12”汶川地震的噩耗传来。曹兴诚临时决定捐出此笔筒。在5月27日的抗震救灾慈善拍卖上,它以6,500万港元成交。其半数善款捐赠给四川抗震救灾,余款则分别捐给台湾地区其它非营利机构。为支持此次善举,佳士得也没有收取此慈善拍品的任何佣金。
(台湾企业家曹兴诚为赈灾 捐出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 义拍)
像这样热心慈善的企业家兼收藏家,当然不止曹兴诚一人。早在2002年香港苏富比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时,经过哥哥张宗宪“长眼”,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竞得,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最高纪录。一年半后,张永珍把此尊天价宝瓶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当有人问她是否后悔,她回答道:“这肯定是我一生离后悔最远的决定。花瓶放在上海博物馆,它一定会被厚待,一定会被珍惜。一人独乐不是乐,大家齐分享,才不辜负这绝美的宝贝。”
的确,以珐琅彩、粉彩为代表的清宫御制彩瓷,工艺登峰造极、纹饰精美绝伦、数量极其稀少。这样绚烂的珍宝,与收藏家博大的胸襟,交相辉映,善哉美哉。
彩瓷“三姐妹”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制瓷工艺的顶峰时期,珐琅彩、洋彩和粉彩就是在此期间出现的,并成为清代宫廷艺术的光辉典范。尤其是珐琅彩,自产生以来一直是皇帝御前独享的珍玩,制品不多,故异常珍贵。
珐琅彩是在已烧好的素胎上涂珐琅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按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等。其中与瓷器有关的只有一种,即画珐琅,其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瓷”或“珐琅彩”。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共约400件。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北。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对于国人较为陌生的“洋彩”,苏富比资深瓷器专家康蕊君(Regina Krahl)介绍说:“1741至1744年间,乾隆皇帝敕制的珐琅彩瓷,除由宫廷作坊承做外,也有由景德镇御窑负责烧制的。奉旨于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珐琅彩瓷雅称“洋彩”,御窑场大规模烧制的则称“粉彩”。其时,粉彩瓷器多饰淡雅纹样,因而得名。洋彩瓷器严遵宫廷规格,足以与内府珐琅作所制珐琅彩瓷媲美。”
(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 来自华裔古董商翘楚 戴润斋 珍藏)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彩料“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让画面粉润柔和,因此被称为“粉彩”。它与珐琅彩明显的区别是:珐琅彩画面中的轮廓线都比较清晰,每个花朵、每片叶瓣都有明显的轮廓界限。而粉彩的纹样则富于国画风格。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