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兴成: 重审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意义

2017-09-04 10:25:24 未知

  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视为现代化的重要结果。

  但费瑟斯通也指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真正实现是在影像时代到来之后,电子媒介的扩张,影像密度的加大,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后现代社会。”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现代生活的审美化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与古典的艺术与生活追求品质和高度的要求相背离,“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实质是商业主义和庸俗品质的大联欢。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就在美国出版的《吾国与吾民》中宣传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精神与魅力,特别是该书第9章“人生的艺术”,他后来在此基础上扩写成了《生活的艺术》。他说,“在中国,人们对一切艺术的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懂得很多。一个较为年轻的文明国家可能会致力于进步,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自然在人生的历程上见多识广,她所感兴趣的只是如何过好生活。”

  林语堂谈到了中国古典文人生活中的饮食、居室、园林、女人、休闲、交游、旅行、宗教等等,指出中国人视人生幸福为一切知识的终极目标。他津津乐道的“悠闲哲学”、“幽默人生”和“生活艺术”近年正在成为当代人追逐的方向。他无比推崇的陶渊明、苏东坡、李笠翁、金圣叹、张岱、沈复等等,也正在成为当代生活艺术的古典教父,《菜根谭》、《长物志》、《闲情偶寄》、《随园食单》、《浮生六记》等等,也早已变成今天的畅销读物。

  林语堂的著作是对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诗意化和广告化,是根据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总体想象“定做”出来的,他巧妙地为当时的美国人开了一剂生活补药。他说:“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针对美国人因“三大恶习”——“讲求效率,讲求准时及希望事业成功”而导致的“心为形役”之苦,林语堂开出了中国人乐天知命、闲适达观的舒心丸。今天,我们自己也正在变成当年的美国人,“心为形役”成了一种普遍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那种诗意化的、高品质的人生智慧与享乐追求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恰当批判,对反思我们当下的生活态度与品质具有了相当的针对性。

  现代化促进了世界的普遍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却并未改变现代人一些生活品质粗鄙化、物质化趋势的加剧,庸庸碌碌,像机器一样运转着的现代人无暇顾及礼仪与修养;追逐利润的生活,使人虚伪算计,费尽心机,精疲力竭。娱乐也不过是干累了活的工作者的消遣。埃德蒙德·胡塞尔视之为“欧洲的危机”,即人的个体实存和具体的生活世界被排斥在现代科学的专业视角之外,马丁·海德格尔则称之为“存在的遗忘”。米兰·昆德拉认为,相对哲学的迟钝,小说早已展开了对现代人的存在及其生活形态的探索。“生活世界”在文学与艺术中找到了栖留之地。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性反思”的前提下,重新发现古典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符合当下人生活需求的高品质而非高消费的文化与艺术。反思和重塑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品质,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或“文化乡愁”,更不是一种似雅实俗的时尚消费,而是对我们古人的智慧和已有的高雅品质的恰当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中国在不断走向富强的同时更需要文雅与文明,中国将成为的不仅仅是经济大国,还应当是文化大国;中国人不能只会炒房子,更应当像我们的祖先那样懂得经营房子,哪怕是蜗居陋室,也有家的温馨和生活的艺术。“只有当闲情逸致和柔情蜜意存在之时,家居生活才能成为一种艺术和享受”(林语堂语),否则,我们永远如同“生活在别处”。

  不用讳言,古人对于生活世界的理解和经营远远高于现代人,现代人被“进步”的幻觉遮蔽了双眼,并不知道自己在生活世界里如同流浪儿。向古人借智慧,重塑生活世界的美好与尘世的幸福,是现代人必须重新学会的知识与艺术。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古典哲学与艺术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