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带你看展览第633期】用公共艺术来保护传承 他们将整个古镇“搬至”展厅
2017-09-18 23:02:58 叶旭栋
新媒体公共艺术项目《更·新场》近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该作品的创作历时近两年时间,原长卷轴长7.02米,高2米,向观众呈现了以全长1500米新场大街为核心的上海新场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全景。
新媒体公共艺术项目《更|新场》
《更|新场》又名(甦su新场),作为上海市2017年公共艺术季重要项目之一,由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与绘造社共同发起创作。创作之初,《更|新场》依靠庞大的现状数据基础,以纪实手法将古镇传统的街巷、水系、宅院等空间关系一一呈现,也为探索古镇风貌保护与更新的思路提供了实证依据。
整件作品由薛鸣华与李涵耗时近两年,协调三个团队共同创作完成。 薛鸣华介绍,本次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符号上海·街巷记忆)中呈现的展幅为调整版,并仅展出了长卷轴新场古镇风貌风情街巷图及动态多媒体新场古镇风貌街巷动画的局部画面。
《更|新场》的长卷轴新场古镇风貌风情街巷图的特征是将画面建筑以多视角表现。例如建筑临街面或临河面都沿着路或者运河两侧排列,两边建筑互为颠倒。李涵形容这一表现为“蚂蚁视角”,当观众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蚂蚁在画面中,看见的建筑、记录的信息都是朝向路的一面。随着道路或者运河倾斜、转折、弯曲,建筑也就相应地产生角度的变化。但观画者如果宏观观展,将仅是一系列颠三倒四的房屋。
长卷轴新场古镇风貌风情街巷图
现如今,美术机构提倡深入生活、表达生活。而“《更|新场》便是把城市研究与艺术相结合的一个尝试”, 薛鸣华表示。他希望以艺术表现方式,及“浸入式”的观展感受,更好地推广城市文化风貌的保护。
动态多媒体新场古镇风貌街巷动画的局部画面
联合主创之一的李涵也认为:“《清明上河图》以现代科技还原了千年古人生活的场景,而《更|新场》是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上海古镇风貌。”
《更|新场》新媒体艺术视频截选
《更|新场》中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整体采用细密画法,清晰可见的建筑构造和上百种人物形象,他们或在家门口锻炼身体,又或撑着伞,骑着车穿梭于弄中,甚至可以感觉到植物的随风摆动。
但在作品局部却以抽象手法来描绘建筑。李涵介绍:“《更|新场》以顶面加立面的轴测图投影法,使作品在立体空间有一种强烈的扁平化效果。如运用屋脊、马头墙、山墙、门窗等拼贴手法来表现建筑,和富有层次的画面纹理,构成了素描效果。”
《更|新场》新媒体艺术视频截选
完整的长卷轴新场古镇风貌风情街巷图的最佳创作尺度展幅为3000X1200,动态多媒体新场古镇风貌街巷动画的最佳表现展幅70米。这次的展出只是《更|新场》项目走向公共艺术的一个开始与尝试,在带给公众更多与时代切身相关的体验的同时,希望唤起公众对日常生活艺术化的需要,让生活在艺术图纸上展开,记录市井生活的熙熙攘攘,不问过去,不问将来,只看当下。如果还能渴求的更多,《更|新场》项目希望能成为一个公共的审美教育平台的试水。
薛鸣华和李涵
2015年创作初期合影
2017年展会现场
薛鸣华与李涵都有建筑专业背景,这让他们的创作与作品概念交流,有了相应基础与共识,也有更多的创意空间与可能。
薛鸣华向嘉宾介绍《更|新场》
展厅现场观众
开展期间,有着众多民众前来参观,来自《更·新场》取材地的新场古镇居民,对着所展示的动态多媒体新场古镇风貌街巷动画布局有着信手拈来的自信,精确而又骄傲指出画面中的具体位置,向旁边的观者道,“这就是我家”。
这也是创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更·新场》公共艺术项目没有架空,也没有深究,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
此次,由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与绘造社共同发起创作的《更·新场》公共艺术项目,不仅尝试结合了城市研究与艺术,也为探索古镇风貌保护与更新的思路提供了实证依据,也希望作品能成为艺术公共教育中的另一种普及方式。
据悉,《更·新场》公共艺术项目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示至10月29日。
创作团队相关信息:
安墨吉创作团队
薛鸣华 / 王林 / 王旭潭 / 杨聪雄
绘造社创作团队
李涵 / 胡妍 / 张欣桐 / 杨梦溪 / 汪子睿 / 郭倩 / 李可佳 / 韩吉喆 / 邓璐 / 邱晓翰 / 罗典
动画创作团队
韩雨晴 / 郭依萌 / 刘桂羽 / 李明心
(责任编辑: 叶旭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