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贾方舟:书画与表演

2017-09-24 14:21:57 贾方舟

  书画与表演

  贾方舟

  前几年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的演奏,立刻被他那专注的神情所感动。于是到处收集由他演奏的CD碟片,阅读他的传记,并由此成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天才的“粉丝”。

  我向所有爱好音乐的朋友推荐这位艺术圣徒,他的演奏的投入程度让我感到他完全是在和我们不相干的另一个世界。他在舞台上演奏,却从不曾理会在场的观众。他只在和他演奏的乐曲本身对话、交谈、倾诉------他周身的一切似乎都已消失,此时对他来说什么也不存在。他和音乐已经融为一体,或者说,演奏中的他,已经完全融化为音乐------他以这种超乎寻常的专注可以一口气演奏出整部歌剧,仿佛乐谱就装在他的脑子里,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他的手指间流淌出来。

  然而,他却离开了舞台。他要“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因为他一直觉得在舞台上,他不是他自己,而是另一个人。

  一次,他在与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的对话中讨论到这个问题:

  鲁:难道你从没有感到,观众中会散发出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吗?

  古:确实从没有过。有时我会感到弹得不错,但------

  鲁:但你从没有感到,你抓住了这些人的灵魂?

  古:我真的从不想要抓住这些灵魂,你知道。嗯,这样说似乎挺傻的------我根本不会由于他们在场而受到刺激。事实上,他们在场,我会反而演奏得不好。(注)

  不难看出,对于格伦•古尔德来说,离开舞台,无疑是一种解放。相对于舞台,他更喜欢“象母亲子宫一样宁静的录音室”。于是,在他不满32岁的时候,他决心告别舞台,直到去世再没有开过音乐会。因为,古尔德的演奏是非表演的,他在演奏的过程中,与他交流的是音乐,而不是观众。观众对于演奏中的古尔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如他所说,他演奏音乐不是想要抓住观众的灵魂,而只知道全身心融入到音乐之中。

  拒绝表演的钢琴家使我想到那些热衷于表演的书画家。

  本来,书画是在个人的案头产生的艺术,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有些书画家却常常自动或被动地在大厅广众之中“表演”他们的艺术。本产生于书斋画室的书画,由于转换到公共空间,从而带上了表演的性质:当众大笔一挥,横扫竖抹,引来观众的一片惊异与喝彩。在这种叫好声中,表演者也颇有一种成就感,甚至误以为这就是艺中正道。

  时下愈演愈烈的“笔会”,正就是这样一个书画表演的现场。应该说,“笔会”不是什么现代人的发明,它不过是对传统文人墨戏的一种延续。在古代,一些骚人墨客聚在或“被聚在”一起(被一些有钱人家请去),吟诗作画,舞文弄墨,以示高雅。但在有钱人眼里,这种“笔会”无非是他们附庸风雅的一种文化奢侈。它和“堂会”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和严肃的艺术创造更不搭界。而严肃的艺术家也不会热衷于这种聚会。因为就连奔波于这类聚会的人心里也很明白,在这种场合是不会产生杰作的,不过骗骗有钱的人或慕名而来却又不懂艺术的人罢了。然而,这类作品正就产生在中国书画家们的笔下,不能不说,这种表演式的书画方式已构成中国书坛画坛的一大弊端。

  表演之于书画所以不可取,是因为:一,书画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在需要的产物。这种内在需要一旦进入表述过程,同时也就进入一个非现实的思维空间,它需要的不是观看,而是不被打扰的独立思考和劳作。这种非常个人化的精神劳动最适宜的是私密空间而不是公共空间。如英国作家伍尔夫谈写作时的名言:“给我一间自己的屋子”。“一间自己的屋子”,就成为写作的必备条件。也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许多书家画家拒绝当众作画;二,书画之所以不同于表演艺术,是因为其审美价值并不体现在创作过程而是体现在创作的结果。过程是在时间序列中展开,过程本身不具有表演性因此也不具有欣赏性。当众作画,如果不是出于表现欲驱使下的卖弄,也难免作秀的嫌疑。当然,那种被迫不得已的情况又当别论。

  因此,我一向怀疑这种作画方式,更怀疑由这种方式产生的艺术。因为据我所知,很少有一件真正优秀的书画作品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因此,也可以说,古尔德非表演的演奏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创作过程的真谛。他离开舞台,目的是要回归到一个真正适合于创造的空间之中。

  2007年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