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缘西湖 走进中法艺术家的艺术世界
2017-10-10 15:02:53 刘慧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西子湖畔,秋雨朦胧。9月28日,由法国美术家协会、巴黎书画家总会、巴黎画院、中国当代水墨研究院、西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主办,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法国巴黎亚洲当代艺术中心承办的“梦缘西湖·中法当代艺术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幕。人流如织的展览现场,让我们与参展的5位艺术家雷米·艾融、马泽霖、陈军、朱毅中、娜塔莉·米勒一起,走进他们精彩的艺术世界。
独特的中法艺术样式
这是一条中法两国画家营造的艺术长廊——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美感,为他们创造的独特的艺术样式所征服。
展览现场,观众们惊叹:雷米·艾融的作品用沉默和距离感实现了一种永恒。但它并不是时代之外的产物,只是一种当代时间的凝固。他的作品几乎是逾越时间的,因为与当代艺术的张扬和空洞相比,他的艺术拥有凝固时间的灵魂。
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本次展览作品记录了马泽霖在探索与创作中,从抽象到具象再回到抽象的全过程。他的作品充分表现出他关注中西方文化,诠释现代文明的新思考。
如果将东西方的绘画领域比喻为两个独自的圆,那么将两个圆交叉叠加,交叉之处便会出现一个新的空间,里面就会有新的发现。朱毅中能在中西绘画的空间里,找到自己需要的创作灵感——在中国的泼墨泼彩技法中融入西方印象派的光影效果结合的产物,从而形成凝重与轻盈并存的画面。这种中西方面的结合的画风,或类似中国画坛近年来兴起的意象主义之列。
女画家娜塔莉·米勒则带来布面油画《田野上的小白花》《东方室装》《荷花》……有趣的是,这位法国艺术家的画作中,随处可见中国式的花瓶、窗帘等图案。米勒笑言,艺术的本质不是要画得有多像,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情感。
无疑,中法两国当代艺术家放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展览和交流是件大好的事。雷米·艾融说,“ChiFra”是法语中国(Chine)和法国(France)两个词前3个字母的结合,象征着中法间的友好情谊,中法文化的认同、交流和理解。
中法文化的交流使者
中国与法国,杭州与巴黎,相距遥远,近在咫尺。
展览现场,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法国艺术家与中国画家的握手并非偶然,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理念,此次超越空间在杭州办展的意义,特殊而重要。
法国艺术家雷米·艾融现任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席、巴黎美术学院教授。他一直奔走于世界各国,致力于全球的艺术文化与交流。
法国美术家协会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巴黎成立的协会,也是法国最大、最能代表当代艺术家和法国艺术水准的协会。
数十年的艺术生涯,陈军不安分地横跨中国画、中国陶艺两界,对艺术的追求从未松懈。陈军将传统的水墨与传统的陶瓷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语言,同时也使他的陶瓷作品平添了生动润泽的美感,达到中国陶艺界顶尖水平。
作为留学生,马泽霖于1985来到巴黎高等艺术装饰学院学习,并拜师于著名旅法艺术家赵无极门下,从事抽象艺术创作。2004年,他参与策划于法国马赛举行的“身体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作为中法当代艺术交流的纽带,把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推向欧洲。
所不同的是,1960年出生于浙江丽水的朱毅中,父亲是一名美术老师。受父亲的遗传与熏陶,从小喜欢绘画,十几岁与老牌浙江美院毕业的魏漫飞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得到他的悉心教授,从而打下扎实的国画功底。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移民巴黎,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为什么会对中国元素情有独钟?展览现场,米勒说她画画的时候,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各种元素融合进画面中。
“大约10年前,我开始踏上中国的土地,先后到北京、东莞、南京、上海、成都等地游历。”在中国见到的一切都令米勒感受到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魅力,使她迷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在故宫看到的花瓶,出现在她的《中国花瓶》中;中国古代人物服饰上的花纹,也频频出现在她的画作里。对于中国画,米勒也有自己的理解:“油画是一点一点地画出来的,而中国画往往是一气呵成,这令我非常惊讶。”
中法两国艺术的相“融”,让“梦缘西湖”展览有了更广的意义,由于中法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融”同时也代表着两种文化在艺术、文化、思想上的融化与融合。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