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 构建全方位的“视觉应力场”

2017-10-16 13:52:08 与兴

应力场(综合材料) 杨心广

无体(装置) 应歆珣

  从2004年首届到2017年的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已经走过14个年头,自2007年开启与湖北美术馆的合作后,更是以对学术原创精神的追求和展览品牌的建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展览项目。今年9月,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如期而至,展览主题为“应力场”,不同于以往,此次文献展对主题的阐释与呈现以及对每位艺术家和参展作品的选择都更加严谨,同时更加注重与国外艺术家的交流与对话。前瞻性、专业性、视域的开阔性都在此次文献展中得到很好的呈现。

  在“应力场”这一物理学专有名词的作用下,此次展览提示出塑力、合力、变力和隐力之间所形成的多重制衡关系,潜隐出其中的某种状态,从而显示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能量,以此抵达第四届美术文献展的一种“视觉应力场”。此次展览的主策展人冯博一认为,通过“应力场”所关注或折射现实生活的具体性,已并非以往宏大叙事的直接展开,却是个人生存经验的检视、体察与反应。这种经验不是对现实的彻底反抗,而是同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中的一种获得。“我们希望通过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针对来自外界或内心的压力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甚至不安状况的现实依存,策划并构成一次具有现实针对性、专题性的当代艺术展览。”

  据了解,此次展览的场地由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两处组成,展出面积共达4000多平方米,其中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新空间是建成之后的首度开放。展览邀请了中国及来自其他14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小组)的127件(组)作品参展。这些作品涉及影像、装置、摄影、雕塑、绘画、行为、声音等多媒介方式,在语言运用和手段、方式方法上均有不同寻常之处,在作品创作的层面也有很强的引领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形式背后艺术家对相关议题的切身表达的价值,以及透过作品所能够看到的艺术家的个人理由与内在的逻辑关系。参照“应力场”的作用类型,并根据艺术家展出的作品情况及对其以往艺术线索的考察分析,策展团队将参展作品分别归入塑力(塑造事物的促进力、影响力)、合力(作用于同一事物上的多种力之和)、变力(形变与所受力之间的一种转化关系)和隐力(凝聚于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力)4个单元。这种分类并不意味着其间存在截然的不同,艺术的“应力场”本质上是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展场之间形成的交叉、重叠或对话、对抗等多重关系。展览也不是一个固态的现场,而是显示了艺术家个人创作能量流动、彼此激发的意识空间,而只有置身场内才能理解并参与其中。正如冯博一所说:“与其说这是测度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应力场’所导致的种种改变,不如说是参展艺术家对‘应力场’的认知与觉知,以及作为艺术家个体感应力的表达,抑或还有此次在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空间内,此时此地、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

  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约根·斯塔克的作品《如影随形》,以5盏分析器灯和5面镜子布置空间,观众进入空间后才使作品得以完成。此件作品是完全跟场地、空间相关的在地性装置,每一次呈现都会和新的空间发生新的交流和对话,这也意味着这个作品每一次的呈现都是一个崭新的作品,约根希望每位观众根据空间的场域感,产生自己的对话。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青年教师应歆珣为此次展览带来了新作《无体》,在灯光和声音的配合下,以表演的方式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濒死体验”的想象。葛宇路的作品《葛宇路》的创作理念始于其在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时,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上引起强烈反响,如今该作品又回到湖北美术馆,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创作线索。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认为,“应力场”在呈现外力作用下,艺术家个体感应力的多样化表达及其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之外,还为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实存在属性带来诸多方面的触动式思考,例如,“展场与公众”“空间与作品”“传播与接受”“历史记忆与未来建构”等等。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