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隋建国和托尼克拉格:形式及态度

2020-02-01 10:14:03 周文翰 

  最近,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隋建国两位雕塑家——尽管雕塑家可能无法准确的描述他们全部的创作观念,但让我仅仅为了行文方便如此称呼吧——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佩斯北京画廊举办个人展览,这当然方便了我这样的观众比较他们的创作。

  两位在艺术学院任教的著名艺术家最大的相似点是他们曾经尝试用不同的材质进行有形的雕塑的创作。这或许是概念主义和1970年代贫穷艺术之后,雕塑家们的习惯性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本身的结构、外表的突出给予作品某种素质。或许从材料的选择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至少就展示的作品而言,克拉格使用的更是光润、色彩较为绚丽的材质,制作也更为精细,而隋建国倾向使用黑灰色、粗粝风格的材料,当然,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比如他还创作过火红的恐龙雕塑——它们因为和红色、龙这些中国符号的相关性以及可爱的形象而受到艺术市场的欢迎。

  我注意到托尼克拉格每一阶段的创作风格经历的是自然而缓慢的演化,而隋建国的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稍微有掉快速、跳跃,这或许主要是因为两位艺术家生存其中的艺术环境不同——英国是基本定型的国度,社会和艺术体制、知识都在缓慢地更替,而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经历了惊人的变化,社会、艺术观念都是如此——给予艺术家的刺激也不同,隋建国在1980年代接受了欧美现代主义美学和创作风格的冲击,也许是因为传播迟滞的因素,他的主要倾向在于选择不同的材质、打破之前主流的形象性雕塑的窠臼。之后,他和很多当代艺术家一样,面对着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以来的巨大裂变,尝试移用社会历史符号来表达既往和当前的变化之间的戏剧性,甚至还有某种怀旧感,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中山装系列。

  隋建国的重要性在于当同业们大量的进行主题性雕塑作品创作的时候——中国规模超大的城市改造和装修要求对此类雕塑作品产生了巨量的需求——,他在进行一些更学院派、更个人的艺术思考和创作。

  对中国当代雕塑来说,隋建国一开始面对——或者说开辟——的是主流雕塑界之外的新空间,这给与他某种自由,并越来越用责任感进行艺术的探索,对雕塑在空间意义、时间意义以及生产机制的各个方面进行试验。就空间意义来说,雕塑本身就是有形之物,材质、造型、色彩等等的讲究已经汗牛充栋,似乎能发明的地方不多。后两方面的有趣尝试或许已经从雕塑跨界成为装置艺术或者行为艺术。我记得隋建国的一个作品是在某个时段内每天都用同一根铁棍在油漆桶里粘一下,棍子因此从最初的2毫米不断膨胀。另一件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直径20多厘米,另外还有请瞎子捏泥巴的造型,再放大成为巨大的、不规则的形体,是随机制作和流程安排结合形成的观念艺术作品,已经不是普通观众习见的“雕塑作品”了。

  (为京华时报艺术周刊所撰原稿,发表时有删减)

  2012年

(责任编辑:张桂森[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