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唐卫: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

2017-10-29 21:37:28 未知

第三届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入围选题

  题目: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

  姓名:唐卫

  研究方向:摄影传播理论

  一、研究及立论依据

  项目的研究意义

  摄影艺术是影像艺术中的边缘艺术(主流是电影) ,然而在大艺术中,又属于较新的新媒体艺术。而摄影传播既是艺术学的内容,又有跨界传播学的内容,从中国题材摄影的传播路径研究中,我们可以研究,摄影如何传播被误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愿被误读,于是本人所做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正好也可给有关部门参考,如何让中国的题材摄影,在传播事实时,甚至传播国内外时,不至于被误读,这样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国内研究传播学为代表的,以张国良《传播学原理》 (2009年)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2013年)为代表,能够基本了解传播学的学术历史,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及传播学目前的研究空白,唯独遗憾的是它的研究方向主要还是新闻传播学,不是艺术传播学,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其中的知识点,适合本课题。毕竟传播学原理不可能是本研究重点关心的议题,我们需要的还是以中国题材摄影为中心的传播路径和误读研究,如今多数文献,还是以新闻学、广告学为主,涉及艺术的,也少有摄影方面的。所以,单纯的传播学文献,只能说作为研究方法的参考,不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国内摄影学方面的研究,无论从史论方面,还是从译文著作,都与别的艺术门类相比,显得欠缺。就外国研究者的摄影史翻译著作,主要也就是内奥米•罗森布拉姆、泰瑞•贝内特、伊安•杰夫里的著作,内奥米•罗森布拉姆的《世界摄影史》译本,还是2013年才出版的。 而中国学者所撰写的外国摄影史研究,仍旧集中在,较为出名的两三本著作,例如顾铮教授的《世界摄影史》和林路教授的《摄影思想史》 。而就中国摄影史,虽然有全景式研究型的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 ,也有断代史研究型的著作1987年胡志川,马运增主编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 ,1996年陈昌谦主编的《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 》 ,1988年龙憙祖编著的《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 ,但比起别的艺术门类研究,数量远远不够,而上文所提之作,陈申、徐希景的《中国摄影艺术史》 ,也才在2011年出版。

  所以要谈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 那么中国摄影史和世界摄影史的相关研究,必定是参考的对象,可惜资料匮乏。作为两者专题性质相关的国内著作,如西方摄影师如何来到中国,而后中国题材摄影如何传播国内外——西方域外,这方面的议题,在如今国内的研究视野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亟需我们努力。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适合本课题关于传播学理论最早研究的范式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Cooley,Charles Horton,Social Organization: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29)库利集中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去研究传播,即:把传播认为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而皮尔士(Peirce) ,美国著名的符合学家,跟库利不同的是他打开了传播学不同的研究思路。前者是社会学的传统, 后者是符号学或者语义学的传统。 皮尔士 (Peirce,Charles Sanders,The Law of the Mind,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0L.3,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33)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的传播过程,以这个角度研究符号,必然使传播学陷入抽象琐碎,对清晰流利地研究传播内容,反而产生了局限。所以,我们认为即便研究传播学中的符号学,也必须与社会学发生融合,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符号意义,才有意义。但都有一个缺点,不管库利还是皮尔士代表的两种传播学系统,都是并非从艺术的角度理解传播学,但是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的研究主题摄影艺术传播要想研究的有成效,必须与传统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一样,与社会学联系紧密,尤其向库利(Cooley)学派那样学习,不能因为摄影这门艺术较新,于是方法论上就可以忽略传统的研究方式。

  第二,关于误读概念的研究成果:最有影响力的误读理论首选布鲁姆(Harold Bloom)的相关研究,毕竟误读概念的产生和在中国“误读”成为显学与他是完全分不开的。然而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主要针对的是浪漫主义诗歌,并且就误读而谈误读,夸大误读对文学史的影响。只谈误读而不联系中国题材摄影传播去理解误读,这是不可能的,而布鲁姆的误读研究谈的更多是文学,影响国内的误读研究,也都基本在文学研究中,这是国内研究误读理论的局限。

  第三, 关于摄影传播学方面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的优点是对材料掌握的非常细致,但常常站在西方人立场,有美化西方摄影家拍摄中国的意图。比如:Elliott S.Parker,John Thomson, 1837-1921 RGS Instructor in Photography,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Vol. 144, No. 3 (Nov., 1978), pp. 463-471;全篇介绍了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 ,着眼于汤姆逊早期作品和分析,得出他的作品更多作为文献工具使用,这种美化汤姆逊倾向,没有详细说明他的拍摄,其实是为殖民者,提供便利的图片资料为目的。结尾也只是淡淡地谈汤姆逊死后,自己希望后来旅游者"all travellers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its wonderful possibilities",能尽可能充分利用他美丽的作品。于是,Elliott S.Parker定义他的摄影也只是旅游探险作品,而不是能够作为殖民工具的作品,这在我们研究中都予以考证纠正。

  此外我们发觉, 西方人研究中国题材摄影的缺点, 还更多把中国摄影作为社会学的附庸,从图片自身出发,研究图片内容以外的历史内容,与我们摄影传播路径和误读研究也相差甚远。 例如: Anna Pegler-Gordon, Chinese Exclusion, Photography,and the Development of U.S. Immigration Policy, American Quarterly, Vol.58, No. 1 (Mar., 2006), pp. 51-77,通过照片例证美国对中国人的移民政策,实则利用照片证明中国人在铁路部门工作过,反观他们的移民政策在当时是如何执行的,证明作者论证无假而已。

  第四,摄影史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西方,其中专著也颇丰,甚至中国摄影史,西方人做得也比中国人自己全面而细致。笔者翻阅了大量书籍,尤其TerryBennett史学论著中,谈到了很多国内都难得一见的摄影作品,然后详细考证各位被人遗忘的中国摄影师或者在中国工作过的外国摄影师,将中国题材摄影图像如何传播国外,本研究所谈的John Thomson,Reverend Justus Doolittle,Louis Legrand,Pierre Joseph Rossier,均是Terry Bennett史学著作给我们的启发,其中谈到了不少中国题材摄影如何传播至域外,在国内又如何传播的过程,这对我们传播路径和误读研究提供了不少事实依据。

  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初步阅读,我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作如下分析:

  首先,在国内外,传播学的研究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体系,艺术传播学的书写离不开对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目前,艺术传播学研究,已经进入国内学人的视野,但是在国内学术界,艺术传播学仍旧属于较新的领域,传播学大部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新闻学、广告学等领域方面,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电视,较新领域手机、互联网、微博这些领域研究都比较关注,其研究范围,主要还是属于新闻传播学。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整理发现, 艺术传播学研究影像学方面,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影或者电视方面,尤其对电影传播误读方面研究,就具体影片或者电影史论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但是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方面,无论国内国外,由点到面,没有对其整体反映中国现实、艺术精神、传播误读手法,误读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进而摄影传播时在各种路径时的误读变化,尤其纪实、新闻、风光、旅游摄影在整个艺术传播误读史的独特意义,叙述与阐释有不少值得努力的地方。所以整体上,影像学艺术传播误读研究,缺乏很多摄影学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朱立元、陈克明译: 《误读图示》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意]艾柯著,吴燕莛译: 《误读》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3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卡·波普尔,郭镇之等译: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4 曾耀农主编: 《艺术与传播》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5 段炼: 《视觉的愉悦与挑战:艺术传播与图像研究》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6 陈申,徐希景: 《中国摄影艺术史》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7 林路: 《摄影思想史》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

  8 顾铮: 《世界摄影史修订版》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

  9 顾铮: 《真实的背后没有真实——20世纪现代摄影实践》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10 [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著,包甦、田彩霞、吴晓凌译: 《世界摄影史》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

  11 Harold Bloom.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3.

  12 Graham Allen. Harold Bloom: A Poetics of Conflict. Harvester Wheatsheaf,New York and London, 1994.

  13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 Practices of Looking: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1.

  14 Beaumont Newhall,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1839 to the Present:From 1839 to the Present Day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2010.

  15 Terry Bennet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1842-1860, Bernard Quaritch Ltd,London,2009.

  16 Terry Bennett,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Western Photographers 1861-1879, Bernard Quaritch Ltd,London,2010.

  17 Terry Bennett,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Chinese Photographers

  1844-1879, Bernard Quaritch Ltd,London,2013.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第一,主要研究“误读”这个关键字,指出误读研究是受布鲁姆理论的影响,但不局限此理论,并看到布鲁姆理论,宏观微观上的局限,不盲从于他的误读理论。

  第二, 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 不仅要从宏观理论角度对其分析,研究其传播误读模式,寻找其误读内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微观角度,实实在在对所举实例,每一个摄影题材和每一个特定传播路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三,丰富如今影像研究中,对摄影研究的缺乏,在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中,寻求对跨专业领域结合的可能,做出尝试。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误读概念和研究误读,主要受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影响,成为国内显学, 指出误读理论影响之大和结论有值得商榷之处, 不否认它的意义,但是通过我们研究“中国题材摄影” ,可以归纳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不一定适合复杂的艺术现象,而国人对误读理论的引用,容易陷入生搬硬套,用现成的布鲁姆理论来解释艺术传播现象。

  第二部分,传播路径和误读现象。误读总是伴有有意和无意两种形式,理解艺术的本源,总是一种异延行为,本源的意义是在传播过程中,直接无止境的意义转换、播散、异延,而不断产生和消失的。本文挑出摄影艺术传播的实例,从中探讨中国题材摄影各种传播路径和误读过程的共同规律。

  第三部分, 集中探讨中国题材摄影在传播政治、 文化、 上层建筑、 国家意识形态、艺术精神等等方面中如何误读,无论出于主观不理解还是理解,都不妨碍对中国题材摄影的误读。在现当代艺术中,事件的原本意义,即便用最先进科技美学的代表,纪实性极强的摄影艺术,也会使传播意图与传播效果,发生误读,以此可以推测别的艺术门类,传播误读规律同样如此。

  第四部分, 通过摄影影像艺术实例, 尽可能挑选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影像实例,尤其近几年有代表性的摄影传播实例,来证明中国真实在国内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出现信息误读效果的,最后上升到艺术学理论高度,商讨如何避免误读,使传播信息更精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

  第一,对“误读”概念进行说明与界定,重点对布鲁姆误读理论进行修正,并且给出理由。在大量事实基础上,最后归纳总结布鲁姆理论,对误读理论的贡献虽然有目共睹,但仍有局限。

  第二,运用实证精神,结合大量事实和摄影各种题材上的作品,对每一题材影像作品,从传播源到传播媒介,最终接受者得到的效果,三个路径角度,进行合理的阐释,并对误读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是本课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难点:

  第一,我们认为,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所谓的,摄影形式主义美感,还有从艺术传播误读的三个路径(传播源、传播媒介、传播接受者)背后,涉及的具体内容、性质特点、误读规律手段的社会学背景,进行梳理和阐释,是本课题的难点问题所在。

  第二, 对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还在于探讨误读的原因,规律、现象和影响, 将艺术传播过程中形成误读的精神内核、 目的、 对艺术传播源无意、有意误读的原因作出总结。传播媒介利用自己的倾向性和媒介背后的权力意识,使接受者误读信息,包括艺术传播误读后对受众的影响、对中国文化、政治、艺术错误认知的形成,需要阐释和概括,也是本课题的难点。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

  1、图像分析法。由于是对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必然研究工作需要对保留下来的,属于误读特例的大量摄影作品,做出图像学的分析,通过比较图像传播前的解读,和传播以后的影像释义,从中认识到摄影传播误读本身的特质、变化,分析传播源、媒介和传播接受者之间的联系。其中不少历史影像资料,也可参观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2、社会学方法。艺术传播必竟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都与诸种社会因素存在着关联。撰写本研究,同样注意将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误读现象,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研究。主要探讨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意识、文化、艺术和传播过程中的三个路径之间的联系,对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误读过程中,发生的积极或不利影响,从社会背景、政治、国家意识形态等等方面进行解释。

  3、文献梳理。本研究主要围绕艺术传播学,以中国题材摄影为研究中心,大部分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具体作品研究中,主要考证相关摄影作品的史实,还原当时创作的背景,推测艺术家创作影像和具体误读客观现实的动机,解释媒介当时集体误读客观现实的缘由,以及描述接受者为何相信误读后真实的过程。以上几点,都需要引用文献,来支撑论点,而不能毫无引证地,去还原当时社会背景,阐释误读原因和推测传播源动机。所以,进行系统梳理,当时时代的文献,包括摄影作品生成的环境、传播过程,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组负责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均研究摄影理论,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艺术域外传播误读研究》 ,其中专门研究摄影的域外传播误读现象,博士后报告和博士后课题均研究 《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 (项目编号:2017M611526) (在研,主持) ,与林茨奖学金申请的课题完全一致,所以对此项目有着长期持续性的研究,并且本人有着长期摄影实践经历,获得多个摄影奖项,摄影组照《银盐融合数码,时间都去哪里了》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摄影理论研究《郎静山“集锦摄影”的中国美学——“六法”失读,谈艺应从“具体艺理”开始》得过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发表多篇摄影论文在CSSCI核心刊物上。可以说本、硕、博和博士后阶段,均是研究摄影理论的博士比较少见。博士后课题又与博士论文研究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次林茨奖学金申请的课题,又与博士后期间研究的题目一致,且申请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 (项目编号:2017M611526) (在研,主持) 。这为此次林茨奖学金研究的可行性和深入,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从专业角度讲,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方面的研究,既要懂得摄影技法分析,又要懂得摄影美学,而课题组负责人本人,主持创作课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既有实践经历又有理论文章发表的积累,这样的研究可行性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能够保证顺利完成课题。

  3.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色

  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代摄影艺术,结合社会学艺术外部研究方法,详细叙述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的发展变化,叙述传播效果和传播源之间的效果不统一,以及受众如何从中国题材摄影中,形成对中国误读后的印象,寻找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规律,揭示误读中国文化、政治、上层建筑、艺术等等因素,总结被误读的动机、手法和目的。这样的研究方式,既做到了跨专业研究,又做到了艺术传播学,与摄影影像艺术门类结合。创新之处

  第一,误读研究作为当下流行的关键字,国内专门的研究著作尚属少数,本研究指出布鲁姆理论的启发之处,概括布鲁姆理论偏激的地方,通过结合艺术门类中国题材摄影研究,使我们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纠正布鲁姆误读理论不合理之处。

  第二,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代摄影艺术,结合社会学艺术外部研究方法,详细叙述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的发展变化,叙述传播效果和传播源之间的效果不统一,以及受众如何从中国题材摄影中,形成对中国误读后的印象,寻找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规律。

  第三,摄影艺术号称是当代最具有记录功能,最会复制客观的艺术,它以真实而从不撒谎闻名,然而这样的艺术,通过研究仍旧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误读,可想而知别的非机械性艺术,更会产生误读现象。既然,别的非机械性艺术更会产生误读,通过中国题材摄影艺术研究的实例,上升到艺术学研究更高的层面,得出一般艺术传播误读的社会学因素、传播学规律,阐释每个传播路径信息误读的流程,总结各方面误读原因、误读现象、误读规律、误读影响。

  4.预期的项目进展和成果

  1、中期研究成果著作初稿(已完成)与前期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一起多维揭示新闻纪实摄影、艺术摄影、旅游摄影、风光摄影的信息传播,国内外受众接受中国影像的感受,对信息传播源的解读,以及传播中间媒介,对影像出于何种原因有意误读,做出合理严谨的解释。

  2、最终成果报告《中国题材摄影传播路径与误读研究》将富有逻辑地整体呈现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进而丰富我国在摄影理论与传播学、文艺学、美学、艺术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阵地,此阵地也一直是我国摄影研究较为薄弱的地方,因为跨专业研究需要更多的学术精力和学科背景。

  三、大纲(项目提纲)

  本研究大纲如下: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