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树石:老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比较

2017-10-30 16:38:06 未知

  在东西方思想史上,老子与海德格尔都分别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海德格尔的思想在西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对主—客二分式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同时又开启了存在本体论这一全新的思维视角,影响了解构、后现代等一系列在当代意义深远的思想。

  【共同的求真理想】

  老子的思想混沌玄妙,质朴精深;海氏的思想也是玄奥灵动,似怪实朴。初看两者的著作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似在云里雾里一般,但拨开云雾的缭绕,就会发现二者都有一个共同趋近的目标,那就是“真”。虽然老子与海氏的表述不尽相同,老子称之为“道”,而海氏称之为“纯存在”,且后来对此命名亦有变化,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想超越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存事物,达到对本真的领悟。虽然在这条道路上他们所吸收的语言各异,但求真的意志却无比坚定。

  【相通的思维方式】

  老子与海氏的思想之所以都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和他们相通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即通常被称为相反相成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一体两面:看到黑,就会想到白,如果没有白,也就无所谓黑。这种思维方式克服了看问题的片面性、表面化,但同时也要与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划清界限。《老子》一书中就体现了这种思想,第二章尤为明显“: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海氏的思想更是比比皆是“本真”与“非本真”、“遮蔽”与“无蔽”等等。海氏曾指出只有目明的人才有可能失明,盲人正说明他本应能视,一块石头是不会失明的。这些思想都源于此种思维方式。

  【“贵身不贵生”与“向死而生”】

  老子有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里老子提出了“贵身”的观念,体现出他对生命的态度。“贵身”与“轻身”相对,贵身则清静寡欲,轻身则纵欲贪求。老子主张要保持人格的完整,重视人的尊严,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提醒人们生命比声名、货利、名利更贵重,要珍爱生命,清静无为,不要厚养生命,把生活上的奉养弄得过分奢厚,也就是“不贵生”,“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海氏对生命的真谛同样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提出“本真的向死存在”“先行向此在揭露出丧失在常人自己中的情况,并把此在带到主要不依靠操劳操持而是去作为此在自己存在的可能性之前,而这个自己却就在热情的、解脱了常人的幻想的、实际的、确知它自己而又畏着的向死的自由之中。”’从中可以看出,海氏是想在日常公众化、模式化的生存方式中寻找一条更适合人性发展的道路,他希望人们正视死亡,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和自欺欺人,要在赴死的道路上用“良知”负起责任,这样才能真正自由的生存。只要是心甘情愿的,心安理得的,就是自由的,自由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适从状态。

  【“绝巧弃利”与“泰然任之”】

  老子主张“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并说“人多伎巧,奇物滋生”’,他认为技巧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混乱的根源,提倡废弃巧饰,保持朴质。这里的“伎巧”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伎俩巧诈,一是技术工艺。两种解释都可讲通,但从整体思想来说,前者更贴切一些。

  海氏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座架意味着对那种摆置的聚集,这种摆置摆置着人,也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海氏指出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但不同于古希腊产生意义上的解蔽,那是使在场者进入无蔽状态而出现的更源始意义上的解蔽。面对现代技术世界,海氏主张“泰然任之”,让技术作为它本己的物而栖息,而不是技术性思维的膨胀泯灭了人本己的“诗意的栖居”。海氏并没有一味地反对技术的存在,而是正视技术本身,他指出盲目地推动技术与无助地反对技术是同一回事。

  【“复归婴儿”与“置身深渊”】

  老子主张人应返朴归真,纯真柔和,故以婴儿作比,提倡复归婴儿般真纯柔和,心无杂念的状态。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如老子问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又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即“婴儿”。但婴儿状态并不是理想的人格状态,婴儿虽然纯净未染,但还缺乏自主的意志,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当然更不能正视现实,达于本真。我们需要的是认清时代的匮乏,并勇敢地与之抗争。

  海氏在这方面可谓勇气可嘉,他主张要置身“深渊”。“深渊”是指丧失基础,海氏把存在之被遗忘状态称为“深渊”,在这样的时代里,上帝缺失,神性之光辉熄灭。因此需要有人勇敢地入于“深渊”去转变这个贫困的时代,海氏认为诗人就是首先入于“深渊”的人。所以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贫困,或者认识到了却一味地去掩饰它。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困境,并自信地与之抗争。荷尔德林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但哪里有危险,哪里也有救。”

  【“无”的智慧】

  有与无的问题是老子和海德格尔深刻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海德格尔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是建立在存在自身与存在者的区分基础的。如果存在者是“有”,那么与“有”相对的存在就表现为虚无。所以,“存在作为虚无”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形成主题。总之,海德格尔的追问,排除了那个思想已所思的存在者意义的存在,直接指向那个思想所未思的虚无的存在,以此向我们逐渐显现出他的整个思想的道路。老子以“无”为本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相比较,可以清楚看到两者的相似性。老子明确以“无”为开端,以“无”为道的本性。既然道是“无”就必须超越逻辑和理性,回到最原初的纯粹直观。既然道是“无”对“有”的超越,那么“无”就可以生出“有”生出万物。“无”就是存在的真理,只有通过“无”,才能照亮存在,这些正是老子“无”的智慧所在,是与海德格尔的思想融合、相通的。

  海德格尔与老子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汇通,在相同中也有差异。我们应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比较。无论是老子的诗意运思;还是海德格尔的诗意追问,都体现着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