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舟:拍卖与不对称信息理论
2017-10-31 17:18:04 刘双舟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自凡勃伦的《资本的性质》。在此之后的40年(1919—1959),奈特、米塞斯和哈耶克从市场信息角度,马尔萨克、阿罗和西蒙从统计决策与管理决策的角度,鲍莫尔从福利经济学角度,里斯曼和皮克勒从信息论角度,分别对信息经济学的思想启蒙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文献中,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information)一词,起源于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但信息经济学作为新兴独立学科的概念却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勒(G .J .Stigler)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首先提出的,他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价值和信息对价格、工资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首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1977年,他又指出应当用不完全信息作前提来替代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为此,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6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从宏观上对美国的知识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斯蒂格勒与马克卢普的研究首开先河地揭开了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序幕,并初步形成了信息经济学微观和宏观两大研究学派。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中列出了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国际期刊《信息经济与信息政策》在荷兰创刊。这表明,信息经济学已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影响的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
微观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决策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微观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在信息不完整和分配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信息不对称时,掌握较多信息者可以策略性的运用信息博取自身利益,信息经济学就是探讨如何设计契约或机制来处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与管制问题。了解信息不对称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就需要从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中出发。有五位经济学家因其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研究的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位是威廉•维克里。他集中研究了拍卖规则与公共要价的激励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有关拍卖的私人信息、策略报价等问题。拍卖规则能影响交易人报盘的动机,从而影响交易的条件与效率。1962年,维克里进一步把其理论推广到多单位物品的差别拍卖中,并首次说明了荷式拍卖与第一价格拍卖是同构的。之后,维克里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拍卖与投标理论,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他首次研究了密封投标拍卖问题,分析了拍卖中的共谋现象,指出在公开递价英式拍卖中容易产生买者共谋现象,而在密封投标拍卖中,拍卖商与竞买者以及拍卖商之间具有共谋的可能。他还对市场激励机制后来居上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强调市场规则(拍卖和密封投标竞争的规则等)的制订必然要受到激励一致性的约束,其中市场激励是从交易者以及拍卖商之间具有共谋的可能的角度来阐述。
第二位是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他在不对称信息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发展和完善了维克里等人的理论,而且开展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理论应用和模型化方面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尽管米尔利斯的研究也涉及财政与税收、福利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等诸多领域,但总的说来,从其研究工作和学术成就中,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微观信息经济学的框架和基本理论。米尔利斯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米尔利斯创立了委托人——代理人的模型化方法,并推导出委托人——代理人理论的一个基本结论,即个人努力程度与风险高度相关,从而解释了风险分担的必要性。第二,米尔利斯探讨了政府在不充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如何设计最优化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他发现,如果政府充分了解纳税人的能力差别,那么根据个人能力征收所得税是公平而有效率的,但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这种税制则会影响高能力者的努力程度,降低税率,因而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这一结论后来发展成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定理:必须让拥有私人信息者享有信息租金,否则就会导致逆向选择,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第三,米尔利斯还通过对社会福利函数的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由于政府缺乏企业和家庭的充分信息,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是不现实的。由此,米尔利斯后来将这一理论推及众多的经济领域。
第三位是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他对市场的不对称信息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是“柠檬市场”(the“lemons”market)。主要用来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阿克尔洛夫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一些完全不同的领域,如健康保险、金融市场和雇佣合同等。阿克洛夫的思路是这样的:在二手车市场上,假设从最好的车到最差的车服从均匀分布。但是只有卖方知道自己车的质量。而买方既然不知道车的质量好坏,就只能根据市场上的平均质量出价。这时拥有高质量车的人就会退出市场。此时平均质量更低,买方继续压低价格,导致质量次好的车子退出市场。这个过程的均衡状态就是,最差质量的车子留在市场上。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这也是为什么叫逆向选择的原因。这也引出一个问题,是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我们通常会觉得知道的越多越好。但阿克洛夫关于次品市场的讨论却使我们发现,卖方知道的多,但他的车卖不出好价钱。
第四位是迈克尔•史宾斯(Michael Spence)。他第一个提出信号传递模型,对于信息经济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第五位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他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了现代经济学最优理论的非均衡量。斯蒂格利茨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指出标准新古典模型中有关信息的假设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因为在标准信息假设中,轻微的不均衡变化将彻底改变。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基础上,斯蒂格利茨提出了新的模型并描述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斯蒂格利茨的模型不仅为洞察市场经济运行拓宽了理论视角,而且为在转型经济中的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提供了有启发性的思路。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