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舟:鉴定难题,艺术金融风险中的“纸老虎”
2017-10-31 17:28:56 刘双舟
在讨论艺术金融风险时,真伪鉴定常常被大家看做是第一难题,很多人认为艺术金融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艺术品的真伪鉴定问题解决不了,进而导致风险增大,加强了参与者们的畏难心理。其实这种观点是人云亦云的结果,经不起推敲,很少有人专门实证研究过真伪鉴定对艺术金融的真实影响。真伪鉴定是艺术品收藏或艺术品交易中的一个大难题,但却不是艺术金融活动中无法克服的难题。
◎真伪鉴定是艺术市场中的大难题
在收藏界,艺术品的真伪鉴定古今都是一个大难题,中外也只是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而已。西方艺术品市场上真伪鉴定的情况比中国市场略微好些,一是因为西方艺术品门类较少,二是相关制度(注意不是鉴定制度)比较完善,三是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较长。
所有艺术品的鉴定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艺术品载体的鉴定,主要体现为对载体物理结构或化学成分的检测;二是对艺术风格的鉴定,比如字画的笔墨风格、瓷器的造型特征、玉器的加工工艺等的辨别。这两个方面在不同艺术品鉴定中所占的比重是有差别的,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靠载体检测方式进行鉴定的艺术品,诸如玉石珠宝类,通过仪器检测其物理结构或化学成分基本上可以辨识真伪;第二类是主要对艺术风格进行鉴定的艺术品,比如书画类艺术品,由于艺术家风格迥异,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目鉴来辨识真伪;第三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艺术品,这类艺术品可以通过仪器进行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检测,但是由于其载体不属于天然材质,而是包含较多的人为因素,因此单凭仪器检测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必须同时依靠鉴定专家的经验目鉴来辨识结论才更加可靠,瓷器和青铜器就属于这一类艺术品。
从鉴定方式角度来看,艺术品真伪鉴定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经验目鉴、仪器辨伪和文献佐证三大类。但在实践中,大多采用复合鉴定的方式,很少有单纯采用某一种方式来完成鉴定的。尽管如此,目前百分百解决艺术品鉴定仍是艺术市场中的一个大难题。因此,我们常说“艺术品鉴定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即便现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那些所谓的“镇馆之宝”,其真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全部解决,有些争议甚至很大,就遑论市场上流通的诸多艺术品的真伪了。所以在收藏界,真伪鉴定被公认为是个无法逾越的难题。
◎艺术金融活动亟待转变传统风险观念
真伪鉴定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乃至艺术市场上虽然是个大难题,但是在艺术金融领域却不一定算得上是难题,至少可以说其对艺术金融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真伪鉴定带给艺术品交易活动的风险与其带给艺术金融的风险属于不同性质的风险。前者是一般的交易风险,该风险可能大到交易不能,而后者则是一种金融风险,这种金融风险事实上是可控的。比如对一个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而言,那些存在真伪问题的藏品是不能轻易入藏的,因为对一件赝品的收藏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可能给收藏者带来名誉上的负面影响。但是对金融机构而言,无论真伪,只要金融风险可控,金融业务就值得开展。
以艺术品银行质押融资业务为例。很多银行首先考虑这件艺术品是真的还是假的,值多少钱。这是一种普通交易风险的思维,这种思维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考虑的第一因素不应该是这件艺术品值多少钱,而应该是发放多少贷款才没有风险,因为无论真假贵贱,银行并不需要买断这件艺术品来完成商品交易进而承担交易风险,而只需要借助这件艺术品来完成一种金融交易。
在艺术品质押贷款中引入“预收购人制度”其实才是金融思维的体现。在贷款之前先行找到一个“预收购人”,该预收购人会提出一个在融资人违约时保证收购该艺术品的价格,银行根据预收购人能接受的收购价格来确定放款的额度,比如预收购人同意以100万元预收购,银行在权衡风险后决定给融资人发放60万元的质押贷款,这样的艺术金融业务对银行而言其金融风险是非常小的,因此,银行并不需要把重心放在艺术品的真伪鉴定或价格评估上。
目前在艺术金融业务中普遍存在将艺术品交易风险等同于艺术品金融风险的错误思维。虽然艺术品真伪鉴定对艺术金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艺术金融而言,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如何通过鉴定来解决艺术品的真伪,而在于如何进行制度设计来降低该类业务的金融风险。艺术金融领域亟待转变的是风险观念。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