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兰梅松竹”古今花鸟画精品:高洁“四君子” 皆有“岁寒心”

2017-11-03 18:46:10 未知

  (雅昌艺术网讯)11月3日,由深圳博物馆、福建博物院主办,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协办的“兰梅松竹颂中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藏古今花鸟画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第二专题展厅开幕。

“兰梅松竹颂中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藏古今花鸟画精品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深圳博物馆联合福建博物院,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珍藏的古今兰梅松竹题材绘画作品中遴选出52件(套)历代佳作,以期梳理“四君子”题材绘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四君子”题材绘画的审美取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兰梅松竹颂中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藏古今花鸟画精品展”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鉴兰”、“咏梅”、“观松”、“品竹”四个部分,遴选了从古代到当代的相应题材的书画精品。兰、梅、松、竹是中国画的特色品类,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文人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兰、梅、松、竹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纯洁的感情、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因此,它们被冠以“四君子”之称。

“兰梅松竹颂中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藏古今花鸟画精品展”展览现场

  兰、梅、松、竹等植物虽生长季节和环境不同,却都具有傲霜雪、斗严寒的“岁寒心”,是人格美的象征。画家将它们组合在一幅画中,不取其现实,而化用其象征人格美之精神,从而达到岁月无序、时间永恒的艺术效果。

  兰花入画较梅竹要晚,大概始于唐代。从北宋开始,兰花绘画逐渐发展起来。相传苏轼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荆棘,表示君子能容小人。元初,郑思肖画兰花最著名,寓意也最明确。画兰不画根,如浮在空中。人问其故,答曰,土为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清人画兰以郑燮(板桥)为最著名,他画兰也多存寓意,《题兰竹石寄调一剪梅》云:“几枝修竹几枝兰,不畏春残,不怕秋寒。飘飘远在碧云端,云里湘山,梦里巫山。画工老兴未全删,笔也清闲,墨也斓斑。借君莫作图画看,文里机闲,字里机关。”

  在“鉴兰”部分,福建博物院藏文徵明《兰竹图》笔法遒劲、画面淡雅、兰叶舒展,极具文人画特点,是文徵明书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郑板桥的《兰竹图》则独辟蹊径,宛若壁生,气质独特。

明 文徵明 墨笔兰竹图卷

  画史记载,南北朝时已有人画梅花。北宋时,画梅形成风气。如华光寺僧仲仁创墨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浅笼深染加以表现。此后扬无咎又以双钩法画梅花,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画梅者更多。元王冕的水墨梅花,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明清画梅者不胜枚举,最著名者如刘世儒、沈襄、石涛、金农、汪士慎、李复堂、李方膺、罗聘等。从风格看大体是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的交叉延续。“咏梅”单元里,宋代杨季衡《碧垆春满图》是此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绢本因为久远而显出特有的古色古香;清代金农的《梅花图轴》以线描为主,墨色淡雅,独树一帜。

 宋 杨季衡 碧垆春满图

清 金农 梅花图轴

  松,自古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唐李白作诗:“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宋陆游有诗《双柏》:“双柏屹相向,刚严无巨人。龙吟风雨多,山立雪霜晨。”松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他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所以,历来观松、画松、写松都给人以思考、教育和鼓励。清代华喦的《松鹤图》绝然独立、仙气飘飘、意境高远;“岭南画派”关山月和黎雄才合作的《设色松梅图》,墨色与红花交相辉映,对比鲜明。

清 华喦 设色松鹤图

 黎雄才、关山月 设色松梅图

  竹,生长在“明月如霜”、“清风如水”的山间。它身材梗直,百尺高杆,不受任何强者欺压。它以“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折服历代诗人,充分品味其君子之风。

  画竹起于唐,王维、吴道子等都是画竹名手。此后,五代南唐都有善画竹者。他们画竹,无论着色与否,大都是双勾的。北宋后期,文同、苏轼作墨竹,不用双勾着色,枝干叶均以水墨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枝干节叶结构清楚,近于写实。据说此法初创于五代李夫人,她有时夜坐床头,月光下见竹影婆娑,乃于窗纸上摹写之,遂创墨竹法。元明清画竹名家辈出,手法上改变文苏画竹的“写实’传统,叶不分向背,取其整体气势而已。郑板桥的《墨竹图》墨色分明,凛然有序且磅礴大气;清代蒋廷锡的《工笔花鸟图》则细致绵密,自有生趣。

清 郑板桥 墨竹图轴

清 蒋廷锡 工笔花鸟图

  “似兰斯馨”、“有条有梅”、“如松之盛”、“菉竹猗猗”。此次展出的古今兰梅松竹书画佳作,其中不乏历代大家精品。在诸多作品中,往往诗、书、画三位一体,互为表里,托物言志,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文人画的审美情趣。许多作品还附有名家边跋、钤印,为中国绘画史提供重要史料和佐证,这些文字、篆刻往往也是艺术精品,与原画作相得益彰,殊为可贵。透过展览,可以窥探历代“四君子”题材绘画的发展脉络。

(责任编辑:梁侨)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