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品交易背后的价值逻辑

2017-11-14 09:18:55 未知

  “艺术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加入到璀璨群星中去的方式。艺术既在庙堂与江湖,又在生活点滴间。星河自有灿烂之美,但如豆之灯亦有微光。看见价格背后的价值,窥见法则之中蕴含的逻辑。”

  ——摘自《艺术品交易背后的价值逻辑》第一篇微信留言

  小文《艺术品交易背后的价值逻辑》第一篇(点我查看),浅述了艺术品交易背后的三个价值逻辑:

  一是“高价值的艺术品只是少数,塔尖的艺术品才有光芒”;二是“投资(象征)价值与购买者的社会地位及影响力息息相关,其考虑因素永远是个体的、差异化的”;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艺术品是民族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分别阐释了艺术品的稀缺价值、投资价值和精神价值。

  有感读者留言,艺术品交易不能只是仰望星空,亦要脚踏实地。跳出交易看交易,文化的需求才是根本,最终,艺术品的价值要回归艺术本身。

  潮起潮落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三次周期性的“高位”波动:第一次是在1995年至1997年,第二次是在2003年至2005年,第三次是在2009年至2011年,2012年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最近的一次下行拐点。

  国际上艺术品市场的周期大约为7-10年,因此,2017春拍的繁荣,是否预示中国艺术品市场涌起第四次高位浪潮?国际经济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周期的变化与艺术品市场的波动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耶鲁商学院教授戈茨曼(Goetzmann)研究了1850~1986年美国艺术品市场的相关数据后发现,在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和金融工具的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他同时认为艺术品是一种保值的资产,在形势极度不确定的时候更有价值。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当货币贬值时,艺术品就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投资,作为抵制通货膨胀的屏障。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总是循环不断的,维持信誉和提高财产的价值都会推动艺术品价格的上扬。”

  国内有学者也指出,某些供给弹性小的艺术品,可能会成为“不受价值侵蚀的另一种金钱”,因为艺术品投资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藏者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品(马健,2014)。从艺术品交易的价值逻辑看,“艺术品交易价值与经济周期是有相关性的,通货膨胀条件下艺术品更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能力”。

  名家名品

  确定艺术品交易价值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艺术价值,而艺术价值的高低,又取决于艺术家的名气及作品的代表性,也称名家名作效应。

  中国历朝历代名家众多,以书画为例,艺术品交易领域比较活跃的有元四家、明四家(吴门四家)以及清“四王、四僧”等,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大师”在于变故出新、以新驭古,根于文化底蕴。

  2012年-201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关于近代艺术大师、画坛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共介绍了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林凤眠、李可染、吴作人、李苦禅、刘海粟、关山月等十二位大师。国内学者(黄隽,2015)对其中十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价格源指数加权合成了“中国书画百年巨匠价格指数”,从中看出百年巨匠价格源指数(2000年-2013年)的增长趋势明显,且交易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非常好的流动性保证。

  但我们也会发现,同样一位名家的不同作品价值也有距离,有探索期和成熟期的时代差别,有代表作与应酬作的品相区别,也有广为传播与不见经传的影响力区别,因此,“名家”加“名作”加“名气”才会成为“名品”,“名品的艺术价值是交易价值的重要保障”,这可以看作是艺术品交易的价值逻辑之一。

  艺术之外

  从物化的角度看,艺术品在交易中都是非标准化的商品,没有统一标准,在影响艺术品市场价值的诸多因素中,有些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可能来自艺术以外的影响,如社会价值,其主要是指艺术家在社会管理体制内担任职务所带来的“头衔”价值,这在艺术品交易过程中往往成为一种“硬通货”,有的艺术家名头和造诣表里如一,这时价值就相对长久,否则价值就会打折扣。

  而一些艺术家“法韵兼得、神形并臻”,即便不在体制位置,社会价值短期缩水也不会长期影响其市场价值,即“艺术品交易的价值离不开艺术家人品的价值,物我合一,人是根本”,这种价值逻辑在历史长河中常有呈现,一些艺术大家失了名节,虽居高位,画已减品,价非所值。而一些民间画家虽无权势,但仍留名千古,正如唐伯虎所言:“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倒也自在真实。

  如豆之灯

  艺术品交易也非都在庙堂之上、拍卖行间,艺术品的观赏属于全民福祉,艺术品交易虽是藏家必经之路,但亦有百姓获得之径,民间艺术品交易在历史上一直是活跃的,街市之间也会有珍品,王世襄先生等诸多收藏大家也从民间“捡漏”中受益。

  “喜欢就有价值,而无关高低”,因为艺术来自生活、生活融入艺术,艺术品的全民收藏就似如豆之灯,亦有微光,照亮于心。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谈到,收藏之乐在于感受文化的魅力。因此,艺术品的精神属性终会超过物质属性,“文化的认同才是艺术品价值的根本”,这可能是最为恒久的价值逻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网上艺术品交易也风生水起,更为全民参与艺术品交易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英国希思可公司公布的《2017艺术品在线交易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在线艺术品交易总额增长了15%,达到37.5亿美元,占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总额的8.4%,在线交易额的增长既源于传统拍卖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倾斜,也源于第三方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的发展,更得力于网络社交媒体的推广。参与艺术品在线拍卖的买家大都是“常客”,多次在线购买艺术品的顾客占比达到65%,虽然成交单价大多比较低,79%的单笔在线交易额在5000美元以下,但艺术品交易的确更加大众化、亲民化。在线交易的兴起,也让每一个普通人有机会加入到艺术品的璀璨群星中去。

(责任编辑:张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