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陆庆龙:画布上的民生影像与故土家园

2017-11-14 10:16:39 焦俞萍

  乡愁(纸本水粉) 陆庆龙

  阳光下憨厚善良的农民工、暮色里满载而归的渔夫、家门前蜿蜒曲折的小河、池塘边随风摇曳的芦苇……熟悉的苏北里下河平原,沉淀于心中的人文图腾。陆庆龙的油画,带着浓浓的乡愁,在画布上寻找着精神家园。

  由中国美术馆策划的学术系列邀请展、中华艺文基金会资助项目“永恒的情怀——陆庆龙绘画作品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大学、中国美协、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共展出陆庆龙近十年来各个时期创作的油画、水粉画代表性作品76件,涵括了人物画部分的农民工、渔歌、少数民族3个系列,风景画部分的苏北乡村、雪景、黄土、高原、桂林山水5个系列。从再现到表现,从知觉到直觉,系统而完整地呈现了陆庆龙多年来的创作思想和观念的变化。

  “老乡,你好!”

  农民工形象是本次展览的重要板块之一,《喜悦》《兄弟》《工闲》《归来》——陆庆龙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大量的农民工群像,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忧伤与向往。陆庆龙说:“我对于农民工的熟悉不仅源于在城市里我们近在咫尺,更因为一直感觉他们就是我的父母兄弟、儿时伙伴,我能体会到他们在背井离乡期间的身份、角色与心理在适应、转换过程中的种种微妙变化,捕捉到他们所经历的人生命运及精神世界发生的类似于化蛹为蝶的蜕变。”

  的确,陆庆龙笔下的农民工形象之所以真切感人,就在于他不是以俯视的视角、怜悯的目光去看待与表现,而是把这些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城市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去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陆庆龙画农民工是真实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认得出、呼得出”的,融汇了他对生活、对表现对象深深的理解,也体现了他艺术的提炼,在类型化与个性之间的分寸把握。他以平常的心、温润的情、写实的基调为农民工造像,挖掘出其平凡中的高尚,在同情、歌颂、赞美中描绘出他们的心相。他画的农民工,我们是可以听到其“乡音”的,可以走上去问一声“老乡,你好!”

  阳光下的农民工,眺望着远方,守候着最真实质朴的希望。熟褐与朱红的脸庞、白色的衬衣、大红色的棒球帽构成了画面的纯色与亮色,与土黄伴着赭石的灼热土地、冷灰与暖灰交叠的天空以及远处米灰色的城市建筑群呼应协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画面整体的色彩饱和度,利用热色光效,让现场的真实与素朴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同时,他在笔法上,大刀阔斧,用笔意写,和画面塑造的农民工形象内外统一,通过简单明快的绘画艺术语言凸显出农民工身上纯朴自然的艺术美感。

  心中的“巴比松”

  除了长期将土地上的农民作为表现对象外,陆庆龙还一直关注着同样变化中的故乡。童年记忆里的天色湛蓝,河网交错,溪水清澈,田畴纵横,茅屋错落,炊烟袅袅,早已成为沉淀于他心中浓缩了情感、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基于此,陆庆龙的风景作品有很多是以苏北农村严冬雪后静谧的景致为母题。陆庆龙以独具风格的构图,深郁含蓄的设色,传达的并不仅仅是现实的苏北故园冬日雪景,更赋予其温暖的情怀和乡愁的诗意。一汪清泉,色彩深邃静谧,富于情韵,直抵心灵;一条河流,蜿蜒伸向远方,使得其中蕴含的情思一同缓慢流淌。

  长久以来,陆庆龙始终将目光投射于家乡的土地,用自己熟悉环境中的人、事、景与这个时代进行对话,执着地专注于在画布上抒写民生影像、故土家园时,不知不觉中似乎也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旁观者变成这段历史和时代变化的忠实记录者和参与者。

  “陆庆龙不为题材而题材,不为流派而流派,不为主义而主义,也不为空泛的理论而作画,他将发自内心的感动、感恩流于笔端,化为阳光下彩色的世界,表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人群,表现那方厚实的大地,广袤的苏北大平原。这是他心中的‘巴比松’,是理想的乐土。”吴为山表示。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