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浙江基础美术教育“大阅兵”

2017-11-15 11:31:05 未知

图为朱敬东(右)在推广链式美术教育成果

  10多年来,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军,浙江变革教学模式、助推素质教育的版图不断扩大。浙江基础美术教育成果有目共睹,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有着比较惊艳的表现。

  10月23至25日,在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举办了浙江省2017年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此次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杭州学军中学承办。主题“聚焦经典·名作解读”,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全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展示和交流活动。此次教学评比挑选了湘美版高中《鉴赏》教材中的《敦煌壁画》、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蒋兆和《流民图》、林风眠《白衣女》、米开朗基罗《大卫》、维米尔《画室》、伦勃朗《自画像》、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毕加索《格尔尼卡》、安迪·沃霍尔《梦露》12个内容。各地市选送了12节课,呈现了其中8个经典课例。

  11月2至3日,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中小学链式美术教育”现场会在浙江省平湖市举行,经过10多年探索、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链式美术教育也随之浮出水面,被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裴娣娜誉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平湖模式”。

  据悉,中小学链式美术教育研究由平湖市教育局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于2003年10月正式启动。该项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和传承为基点,在平湖市美术教育课堂“遍地开花”,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改革成果,2011年被定为教育部重点课题,2016年获得浙江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编者

  十三年磨一“链”

  ■本报记者 黄俊娴

  【关于“链式”】

  从化学概念到美育模式

  记者: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的链式美术教育,我是否可以理解为综合性美术教育?请您简单谈谈链式美术教育的探索过程。

  朱敬东(以下简称“朱”):链式美术教育是指在美术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各教学元素间存在着关联,从关联的连结点着手,联接学生的知觉体验、审美经验、视觉识读、表现创想、情感表达、文化理解,在联结生成中进行知识的认知与建构,观点和意义的生成与丰富,以此来发展和实现师生的综合素养和生命意义的综合性美术教育。

  “链式美术教育”至今已有13年的探索。从2003年开始,它是在平湖全市的中小学美术老师中定型的一个综合性美术教育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如何寻找综合点,学生如何从该点去关联,在这两方面学生问题很大,教师困惑也很多。因为提到综合,往往会局限于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拼加”误区,很多老师会认为平面的拼加就是综合;第二个是找不到核心,容易偏离我们所呈现的课堂教学和课程目标。基于此,我们就会思考,能不能让学生和老师具有一种找到学习点的思维。我们想呈现的课堂是,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就近的生活圈里去寻找可以在课堂生长的点。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一位高中化学教研员说到了“链变”的概念。“链”最早起源于化学学科,是指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在有机生物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碳链,碳链具有与其他任何原子结合成新物体的特性,可塑性强;同时在与其他原子结合时具有多向性,生成的空间大。“链”就是我要找的综合性美术活动跟进研究的重点。于是,我们就从2003年开始在平湖各个学校实验链式美术教育,首先一个定位就是中国孩子必须要有中国特色,让孩子具有自我文化基因。其次,每个学校选择的方向要不一样,学校之间也可以产生“链”反应。比如研究地方名人,平湖叔同实验小学就研究李叔同。把李叔同的美术,书法,音乐等融合起来,不仅研究他的艺术特色,还能找到李叔同的艺术思维,艺术精神,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和态度,感受他的境界,从这样的层面层层推进,就不仅仅是美术了,它是一个综合体系。比如,研究我们当地的老街。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街慢慢破落,慢慢陈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若是带着学生参与,就会有很多文化的思考和判断,包括我们现代人如何去保护传承,如何去建立对这种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借鉴。我觉得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文化判断,他的文化基因,一定是属于我们本土的,最原汁原味的。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能够对自己本土语言有独特的认知,是有感情的。

  【关于团队】

  当91.2%兼职美术教师,遇上8.8%专职美术教师

  记者:推动链式美术教育的是怎样一个团队?

  朱:链式美术教育的团队其实是一个链接着全市中小学美术老师的大团队。2003年 我们开始实验的时候,对全市中小学美术老师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发现,兼职教师占了91.2%,专职教师占8.8%,而且专职教师的72%集中在城镇学校。就是说,想去改变,或者是形成一个真正的团队,必须要先提升91.2%兼职教师的能力和能量。这91.2%的兼职教师,都分布在乡镇学校里,有的是即将要退休的老师,有的是非常年轻的其他学科的老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8.8%的专职教师来带团队,一个专职老师负责一个乡镇的兼职老师,组成一个团队捆绑发展,一起负责他们的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评价等等,同时通过一些平台来促进这一团队的凝聚力。凡是乡镇学校的老师课堂教学比赛得奖,那导师相应得奖,所有开展的活动都是整体激励。连续三年不开展专职教师的课堂比赛,而开展兼职教师的课堂比赛。美术阳光工程送教送智,组织团队核心导师整体调研,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将要退休的兼职教师的课同样要听,反馈时充分挖掘亮点,体现全科综合的教育理念。

  同时,平湖当地的各个部门都很支持,形成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体,“链”的团队变得越来越庞大。经过几年的演练,优秀的老师对课堂品质会有思考,思考如何带领团队,实现新的飞跃。我们成立了10个以导师名字以及课堂特质命名的工作室,比如说冯国健全息工作室、彭晓宁情趣工作室等等。10个工作室都有自己对课堂的独特理解,形成了链式美术教育团队的个性化。每个工作室再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向不同的学校招老师作为工作室成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态链,活化链。

  作为我们教研室,每学期我会组织开展三次主题活动。每一次的主题活动,由一个工作室来负责。工作室导师做讲座,学员进行课堂展示,这就产生了课堂的多样性,以及对课程研究深度的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的李力加教授带领的学科团队和我们团队建立共同体。

  【关于困难】

  初中美术老师的“隐形人”现象

  记者:13年的链式美术教育推广过程一定有酸甜苦辣,期间遇到哪些困难?

  朱: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这样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做得比较成熟的时候,要进行转换的时候,我们会面临在理念推进上的困难。这时,团队里的核心成员会聚到一起,来进行思维碰撞,观点碰撞。每一次到转折点的选择,就是你对教育的一个判断,对教育发展的一个预感,是老师们对课程的敏感度,这是责任的过程,也是困难最大的过程。其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学校会习以为常,学校领导的关注度不像你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强,包括学校其他老师对你的支持度,也会慢慢弱化。这个时候老师的坚持有时候会动摇,其实在我看来,学校的习以为常是对你的最高信任。

  第二个层面在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上,学校领导经过一个周期是会换的,有的时候会把美术学科弱化,特别是和之前形成一种对比的时候。往往这时美术老师情绪会非常低落,这时就需要像我这样的角色和学校领导沟通,并且鼓励这位老师。第三个现象在初高中学校特别明显,特别是初中学校,一般的美术老师,在学校里边被称之为“隐形人”。因为不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考试科目的老师有地位。这个时候如何让其隐性,变成显性?我对他说你必须要把自己做的东西让大家看到,有的老师会被激发出来,即便是花上三、五年的时间。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高中美术老师,一开始他觉得美术课就是看着教材上上课。后来慢慢地跟着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一起活动的时候,他突然醒悟过来,问我可不可以建立一个团队。他的团队成员就是这一届的学生,开始做整合性的教育研究。也就是说链式美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里也有了推进研究,打破了高中教材课程体系,建立了既有欣赏,又有创造,又有感悟和展示的一个大场景作品。由于高中学生没有太多课余时间,他就弱化了很多动手能力,一个学期,只做一个大主题。当学生的主题性大作品呈现的时候,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豪,因为这其中就有他的一点作品。把高中生激活了,老师自己也激活了。团队的影响,也唤醒其他老师的进入。

  【关于推广】

  链式美术教育的辐射圈

  记者:链式美术教育在平湖地区的成功推进得益于各个学校的支持和有您这样的推手。我听到其他省份美术老师的声音是,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支持不够,即使在您这吸收到很多灵感,实际实施起来也会有很多现实困难。

  朱:我一直坚持的一点是,尽力做出来,你才能让别人看到。你想到的,别人永远看不到的。当别人看到的时候,你才有机会,慢慢地凸显出来,也许会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

  记者:目前链式美术教育辐射到全国的哪些地方?具体的落地实施情况如何?

  朱:应该说来平湖参观学习的团队非常多。有四川、福建、山西、新疆、贵州、深圳、上海、天津等地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队伍每年都会来。有些省份也会邀请我们团队骨干去上课,去讲座。当然也有在全国性的活动中呈现平湖课堂的样式,如每一届全国性的千课万人上都有我们链式美术教育团队的课。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还是具有可操作、可复制的一种模式和范式。

  【关于课堂作秀】

  “秀”也能传递教育的信息

  记者:很多的公开课、评比课,其实背后是由一个团队去研发的,学生和老师在台上有种表演的感觉,也就是“课堂作秀”问题您怎么看?

  朱:其实我们要从另外一种视角去看这样的问题,一堂课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真正理想的课堂是让每个孩子去表达、呈现、创造、判断。但是真正的大集体课堂里边,只能是选择性地以学生的思维点,去引发学生的思考。特别是在公开课,评比课上,都会做一些情景再现,文化虚拟,兴趣诱发,这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体验一个深入的学习,和所提供的40分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矛盾的。所以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不去深入。所以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作秀”。对于“作秀”我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行为,和他所呈现的作品样式,去判断和感知到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往往是评价它的结果。教师肯定传递着某种理念,这种理念就决定了他对于教育的理解,至少能够传递出他对教育理解的一种信息。

  【新闻链接】

  记“中小学链式美术教育”现场会

  11月2至3日,在浙江基础美术教育成果“中小学链式美术教育”现场会上,来自海南、陕西、四川、江苏、上海等省内外的330多位美术教师参加了活动。

  链式美术教育的构建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融审美发展、文化理解、生命成长于一体,从链式课程创建、链式课堂变革、链式学习共同体发展三个维度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创建的链式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链节”被赋予了由分化转向综合的特定价值,每一个“链节”的适当比重和形式整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递进关系建立综合美术课程体系。浙师大美术学院教授、特级教师朱敬东作了主题报告《综合素养发展与链式美术教育构建》,阐述了链式美术教育的理论溯源及思辨,分享了链式美术教育构建与实施的策略与成果。

  在链式美术与课堂创新、课程创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等专题报告中,浙江省教坛新秀、湖州龙泉小学的陈勇,全国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平湖市钟埭中心小学彭晓宁,省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台州市临海哲商小学吴倩,嘉兴市优秀教师、平湖新仓中心小学顾红源,省教坛新秀、东湖中学徐仁达,平湖市骨干教师徐亚琴,平湖市美术教研员冯国健等老师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基于链式美术教育理论的实践智慧。

  专家论坛中,与会的专家围绕《链式美术与教育未来》和《文化滋养与人才培育》的主题对链式美术进行了主旨发言。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钱初熹教授认为,链式美术的课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它是以国家课题为支撑,课堂教学的生成,视觉素材的融合,个性课程的开发,三个维度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链式美术的提出是可以跨学科运用到美术中,包括内容链、教学链、课程链、教师发展链,覆盖美术的各方面。链式美术的研究内容充实,结构方法科学合理。最值得推广的是群落链接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构建从单体结构到群体的链接,这也是平湖教育局与高校结合的典范。浙江省美术教研员冷莹老师说道,2006年11月第一次参与走向综合——浙江省美术名师研讨活动到现在,亲历和见证了链式美术带来的变化。说到平湖模式,我很乐意推荐,好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期待有更多的成果。浙师大李力加教授指出,“人生下来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而链式美术教育培养审美的眼睛,当孩子们的感官体悟不一样,面向尚未绽放的未来,其生命质量就不一样。美术文化之道在于“以美育人”,回归乡土文化的原点,文化精神中的人格典范作为教育的目的,把平湖文化源流中的教育精神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活动的生命,通过回归乡土文化,依恋乡土文化,在乡土文化中进行文化精神启示的人格教育。 (冯国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