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静中天地——品读魏为作品中的细腻与真实

2017-11-22 22:54:47 代冀龙

  “工笔”这一绘画系统,抱持着格物的虔诚,在唐宋之际,到达了其辉煌的顶点,却不曾想,一声“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文人呐喊,以及“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风雅调侃,已经开始悄然地消解起它所建立的审美原则:一种书法的、哲学的、文学的,以及趣味的艺术追求,逐渐转换着“中国绘画”的语言本体,并推动它走上了一条“非绘画”化的发展道路,而具有“绘画性”的“工笔”,自此,便被边缘了。

  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工笔系统的经典价值,才又得以被重提,并开始以一种追叙文脉、回归根性的文化姿态,反拨着以贩卖西方货色为能事的“新潮美术”。诚然,“笔墨当随时代”,在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已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的当代,工笔艺术的真正复兴,也绝离不开一个“当代性”的转换过程。

  但作为一门拥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系统,“转换”它,实则也意味着对艺术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其中离不开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而“漫长”本身,却又是悖论于当下讲求高效的社会氛围的,所以,我们如今看到更多的当代工笔实践,或是止步于形式的简单挪用,或是钻入了观念的牛角,在浮躁的状态下早早“成熟”,而真正能够熬得过“漫长”,并形成自己独立、有价值的艺术成果者,却寥寥无几。

  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魏为的艺术实践,便显得更为难能可贵:首先,就画面语言来说,其作品中的线条勾勒、色彩渲染,无一不透露出他作为一位工笔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底;另一方面,魏为的探索并未止步于“传承”,而是让其作品呈现出一种当代的审美意味,这种“当代”,全凭视觉的传达,而并非源自于“观念”的噱头,而这种“视觉”,却又丝毫没有“刺激”“新潮”“前卫”等玩弄观者感官的元素,却是以一种常物、常景的状态,别出了新意。这样的画面,会让观者不自觉地沉浸于其中所传递的“静”中,而这也恰是一个在当代语境中,难得的品质,它既不束囿也不放纵心灵的律动与能量,娓娓道来,质素动人。

  魏为作品中的“静”,首先,源自于他画面中的“单纯”,从早期注重情节的连环画创作,到如今纯粹以马作为主体的画面表达,这一“做减法”过程,也曾让魏为经历了十余年的迷茫、探索与挣扎。当然,古往今来,画马者不乏其人,但像魏为这样,把对于马形态与内涵的研究当作一门庄严的学问来做的人,却屈指可数:他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了关于马的资料,同时,也把中外画马名家的作品分类剪贴到本子上进行比较,甚至,还用马的石膏模型反复研究其解剖和结构,当然,也更不会放过在现实中的观察机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魏为给自己的创作找到了最为恰当的语言载体,他更在其中,获得了一种宋人所谓“格物穷理,存理去欲”的人文体验,这也让他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心态,净化了心灵,更让他在画面中,自然摒弃了急躁、浮华和功利,从而成就了“静气”。

  此外,魏为作品中的“静”,还来源于他对于马的塑造,他笔下的马,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奔马”,而更多的,是选择了马的安静状态,这也让我感到,他虽然画得是马,但其中折射的,却是他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正如魏为所说:他认为静才是一种“恒长”的状态,就像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也都是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一样。而魏为画面的一大优势,也正是在于能够从这种“日常”的状态中,挖掘出艺术的细腻与真实。他对于常景、常态的珍视与把握,也让他将画面炼得没了半点煊热气,静得肃穆深沉,雍容大度。

  我想,魏为的画,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那里面没有驱力、欲望和紧张,有的只是一种炼化到极致的宁静与纯粹。他以一种虔诚、静穆的状态,对待画面,创造了一种质朴、凝练的表述样式,从而也让画面获得了一种直指内心的视觉力量。更为重要的是,魏为在经年累月的虔静探索中,所走出的一条艺术道路,对于工笔艺术的承续与激活,甚至于浮躁的当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林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