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殷铄:人工智能在西方 艺术家的敌人还是朋友?

2017-11-24 16:35:58 殷铄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利用机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获取诸如信息、食物和能源等资源。然而,人们常常忽略了科技对艺术创作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很多艺术家正在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世界做出反应。高科技带来的新兴艺术媒介,如3D打印、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现形式。许多人对智能设备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出视觉效果强大的艺术作品。

  事实上,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进步,正在挑战人类、艺术和科学之间关系这一深刻命题的定义:艺术创作,似乎不再是人类独有的。

  创造力和艺术的表达,是人类智能的专属特征,这一点目前还无需质疑。对于一台人工智能机器的最大的批评是:它缺乏“想象”和“思考”的能力,更缺少人类拥有的情感。然而,诸多科技公司和组织都在近年把研究放在“可创作艺术的机器”之上,于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工智能,似乎真有了类似人类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是情感。

  “抄袭”大师还是创造艺术?

  早在10年前甚至3年前,人工智能独立创作艺术的想法,还只是科幻小说里面的场景。而谷歌在2015年推出的开源项目“深梦”,却是率先利用神经网络的概念在人工智能和机器视觉上的一次探索,虽然它并非针对艺术创作。在2016年6月,谷歌公司又推出了一项名为“品红”的人工智能艺术计划,探讨了机器学习在不同艺术形式,包括绘画和音乐中的应用。这一项目包括了一个开放的接口和平台,让没有计算机编程经验的艺术家们用它来辅助创作。这和艺术家所使用的画笔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仍然属于艺术家的工具。而科学家们的野心显然不仅仅于此。

  对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人类从未停止对他们的崇敬和学习,也总是盼望着会有下一位艺术大师来震撼我们。例如,荷兰画家伦勃朗早已经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微软公司和荷兰国际集团(ING)在2016年4月完成的项目——“下一幅伦勃朗”,正是向这位荷兰艺术大师的致敬。

  科学家们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采集、分析了伦勃朗大量肖像绘画的数据,包括眼睛、鼻子、耳朵和面部比例等,再利用深度的学习算法,生成一幅三十到四十岁间的白人男子的肖像。在3D打印机的输出下,这幅被命名为《下一幅伦勃朗》的肖像,俨然是荷兰绘画大师的亲笔所为。然而对这样一张人工智能技术下产生的绘画,来自艺术评论界的声音却大多是批评性的,《卫报》专栏作家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甚至抨击这幅作品为“一个可怕、无味、麻木和没有灵魂的拙劣赝品”,是“最聪明的头脑做的最愚蠢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项目中,微软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地“学会”了伦勃朗的独特风格,并创作出了题材上具有原创性的作品。

  2017年6月,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查尔斯顿学院(College of Charleston)和脸书网人工智能研究室合作开发了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创作出“偏离既定风格”的作品。和微软“下一幅伦勃朗”项目不同的是,这一新算法并非完全“抄袭”已有的艺术大师的风格,而是创造性地演化出属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新算法吸收了上万张现代主义绘画的风格和数字特征,并学会了识别和区分不同艺术家风格。同时,这一算法利用两个网络——一个用来创建图像,另一个则具有区分人工智能艺术和人类创作艺术的能力。研究人员创造了一个创新性的对抗网络(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这个网络把人工智能产生的图像定义为艺术,但无法归类为某种既定的风格,这实际上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成功地从零开始创造艺术。

  在一个在线调查中,这些人工智能艺术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以及2016年巴塞尔艺博会中选择的作品)被放到了一起。众多普通用户和艺术界的人士参与了调查,而结果都令人吃惊:包括专家们在内的人类不仅仅辨别不出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创作有比人类创作更高的评价。

  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了艺术家的饭碗?

  人工智能艺术的确在日新月异中进步,对人类创造艺术的需求也可能会减少。有些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工智能会不会抢了艺术家的饭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少在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大脑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比人工智能强大得多。例如逻辑思维中的推理能力,就是人工智能难以达到的。比如一个人的两张照片里,一张是这个人拿着一只番茄,另一张是这个笑容满面的人身上沾上了红色汁液。人类很容易判断出那些红色汁液是番茄汁,而对于人工智能来说,这种简单的逻辑跳跃却是难以企及的。人类思维可以轻易地做一些人工智能所不能做的事情,这个简单的例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艺术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我们很难预测它究竟能走到什么样的程度。但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飞速地发展,正如谷歌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所说的那样:“五六年前,机器根本不知道一只猫和一只狗之间的差别。而现在,它可以分辨出成千上万种动物或者物品。那再过五年将会是什么样?”

  人工智能取代不了艺术家,但艺术家不应该回避人工智能或者高科技工具。懂得利用科技手段的艺术家总是比采取鸵鸟策略的人有着更多的选择,人工智能给了那些关注自身创造力的艺术家技术上的机会,让他们在未来展现出艺术的新貌和人类的智慧。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