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敦煌:旅游热背后的不可承受之重

2017-11-24 17:20:53 未知

  美丽后面的脆弱 保护与开放的两难

  时钟指向下午七点,沙漠上的落日似乎总来得很晚。莫高窟的大牌坊前,汹涌的人流已然散去,但阳光依然刺目,空气中还残留着白天的焦灼。周边的台阶和石座上,还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刚从洞窟里出来的游客。

  这是今年暑期莫高窟的一个普通的傍晚,在接待了将近18000名游客的参观之后,这座千年洞窟,似乎耗尽了它的最后一丝力气。

  有人说,“世间有几处地方,有生之年总觉应该一到,敦煌便是其一”。

今年暑假期间,游客在莫高窟排队等候参观 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在很多人心目中,敦煌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圣地之一。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这座跨越了1600多年,容纳了735个洞窟、2000多尊彩塑、45000平米壁画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越来越吸引国人与世界的目光。

  一些数字,也许能明显地反映出敦煌的热度:1979年,莫高窟的接待量只有1万人次;1984年,陡增到了10万人次;1998年,20万人次;2001年,30万人次;2004年,近44万人次,2006年,近55万人次;2011年,近67万人次;2012年,85万人次;2016年,135万人次……今年截至10月26日,接待游客数量已达165万人次,预计全年参观游客可达170万人次,是莫高窟自1979年向公众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最快突破百万人次的一年。仅7月,一个月就已经达到35万人次,很多人无法订到网上的预约门票。针对这一情况,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简称莫高窟管委会)在2015年开始实施应急方案:在7月至10的旅游高峰期启动应急接待,应急接待日发售应急票12000张。

  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敦煌市旅游热的急剧升温:来自敦煌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敦煌市年接待游客从500万人次增至800万人次。2016年,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达801万人次,同比增长21.37%。实现旅游总收入78.36亿元,同比增长22.89%。今年上半年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就达到35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8%。而7月游客量更是猛增,超过113万人次。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数字:2011—2015年间,甘肃全省的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增速连续5年排全国前5位。2016年,甘肃省接待游客1.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5%,旅游综合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甘肃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对于甘肃这个西部大省来说,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7年十一长假期间,在莫高窟排队等候参观的游客

  旅游业之于敦煌,可以说是越来越“火爆”了。对于当地政府和普通民众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利好——源源不断涌来的是人流,更是真金白银的GDP。但对于莫高窟来说,旅游热所带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正如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所说,去莫高窟参观,实际上是进到文物库房去参观,这个待遇是非常高的——与那些保护设施非常完善的博物馆不同,莫高窟中很多不可移动的遗址过去就是一个供几个人礼佛的家庙,大多非常狭小,无论是空间还是构造,都不是为了大批观众参观而建造的。观众进去以后,二氧化碳、湿气等都会对文物造成影响,安防更是一个大问题。

【西魏】莫高窟第 285 窟 洞窟内景

  游客参观对文物保护到底有什么威胁?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东波教授。“敦煌文物保存到今天,是因为有特殊的环境——气候的干燥和洞穴的黑暗,都对文物保存有好处。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天大量的参观人群,势必会改变洞窟内的小环境,长此以往,肯定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胡东波的父亲是曾为莫高窟壁画修复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文物保护专家胡继高先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对敦煌的情况他也一直非常关注。

  胡东波解释道,游客出入会造成窟内温度忽高忽低、湿度频繁变化——人多的时候室内湿度大,壁画会吸收水分,而人散了之后,因为环境干燥,又会排出水分。这样反复交替的变化会令壁画表面不停地膨胀收缩,产生裂隙,损伤,加速老化。

敦煌研究院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修复莫高窟第85窟壁画(孙志军摄)

  据敦煌研究院保护组的专家测算,当湿度在30%—85%之间来回波动时,壁画地仗层(即壁画颜料层下面的基础层,又称灰泥层或泥层)中含有的硫酸钠会不停地“吸收水分膨胀—释放水分收缩”。这样的循环进行33次后,壁画表面就会产生开裂或爆裂。而开裂会造成空气进入壁画内部,使地仗层整体离开支撑结构(墙壁或岩壁),行内称之为“空鼓”。如果空鼓不治理的话,就会产生整体大面积脱落,对壁画造成毁灭性灾害。

  另外,湿度增加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因为壁画是在岩石表面绘制,而任何岩石和土壤都含有盐分。基本所有的文物都怕盐,盐会吸湿溶解,干燥的时候随水分迁移,形成结晶,结晶的力量非常大,会把岩石原来的结构撑破,往往会造成壁画的粉化——颜料层的颗粒因胶结物逐步老化失去胶结力而脱落或者凋落,久而久之使得壁画变得模糊不清。这也是对壁画威胁最大的因素之一,极难治理!

  同时,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对壁画有破坏作用。因为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会对一些颜料产生影响,造成壁画腐蚀、失色——丝绸之路沿线的壁画,通常较多地使用铅丹作为最主要的红色颜料。而铅丹在高湿度的环境中,在光照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氧化,变成暗黑色。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石窟壁画中,人物的面部、服饰都变成棕黑色,就是这个原因。

  “温度、湿度、二氧化碳,都会对文物造成不良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讲,控制人流确实是必要的。”胡东波最后总结道。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风沙环境、岁月推移造成的自然老化,已经让它们不堪承受,而现在,纷沓而来的游客又成为莫高窟文物保护的最大隐患之一。如果将十年前一些壁画的照片与现在进行对比,会发现壁画的老化速度惊人,这也给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部门增加很大的压力。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延续下去,数百甚至数十年后,我们留给后人的,恐怕只是一个关于敦煌的传说和记忆了。

【盛唐】莫高窟第 45 窟西龛 彩塑一铺

  监控+限流+数字:敦煌的破解方案?

  对于敦煌研究院来说,每年7—8月蜂拥而至的人流,也令他们不胜苦恼——开放旅游与洞窟保护的矛盾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从洞窟保护的角度看,当然应限制参观人数,但从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又无法坚持。而且,现实也让他们无法拒绝:“如果每天把一万多人拒之门外,那恐怕会引起社会事件,不仅我们这样一个学术科研单位应对不了,恐怕连当地政府都应对不了。”敦煌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者无奈地说。

【中唐】莫高窟第 158 窟西壁佛坛 释迦涅槃像(局部)

  一方面,他们为大家不远千里的热情所感动,希望能尽其所能地保证大家不虚此行;另一方面,却也一直疲于在满足参观需求与保护文物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状况,正如上述那位老师所概括的:“无可奈何,穷于应对。”

  监控作为一个学术性研究机构、“敦煌的保护者”,敦煌研究院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保护壁画。

  为此,他们首先对60多个洞窟全都安装了综合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对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等微环境进行监测,还包含了对洞窟内文物本体、游客参观路线、安防情况以及景区工作人员等的综合监测。在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以全景测绘的形式实时反映每个洞窟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制定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0.15%、湿度62%的上限——因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钠离子就会溶解。如果某个洞窟环境超标,就会启动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监测数据实时传送至研究院的接待部门和保卫部门,以便他们及时对洞窟采取封闭、干预措施,如对游客的参观路线和游览的洞窟数量进行调整,每个游客只参观八到十个洞窟,有不同组别,采用管理方式,使游客分布均匀,使洞窟环境相对稳定。待相关数据恢复正常,洞窟便可继续对游客开放。

  限流限流是莫高窟管委会实行的第一个解决方案。到过莫高窟的都知道,绝大部分的洞窟都非常狭小,这一结构决定了它的接待能力十分有限。2013年,敦煌研究院正式公布莫高窟每日最大游客承载量为3000人。而2014年后,随着游客服务中心的建成,由于采用数字技术将莫高窟的介绍提前向观众展示,改变了目前全部讲解活动在洞窟内完成的开放方式,因而大大减少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可以使莫高窟的合理游客承载量提高到单日最大6000人次。

【盛唐】莫高窟第 320 窟南壁 飞天

  莫高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保存了1650年的、极其脆弱的人类文化瑰宝。实在承受不了连续如此拥挤的人潮。莫高窟里能符合接待团体旅游的大型洞窟数量十分有限,旺季旅游团数量暴涨,让为数不多的大型洞窟负荷很重。另外,对游客来讲,在二氧化碳含量很高的情况下,游客进去以后也感觉到洞窟中的气味很不正常。事实上,大客流量的参观,打破了洞窟内小环境的平衡。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对于游客的参观必须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

  针对每年夏季的超大客流,敦煌研究院不得不启动应急方案:7月每逢单日、8月每逢双日为应急接待日,每个应急接待日限额发售12000张应急门票。通过网络预约到门票的游客,游览项目则包括数字观影和8个洞窟的游览讲解。而持应急门票的游客,则只能100人一组,以快速通过的形式,参观莫高窟4个大型经典洞窟以及研究院的两个陈列馆。这个应急方案,既能帮助游客完成其“到此一游”的心愿,也能尽可能地减轻游客过多给洞窟保护造成的压力。但对一些希望对莫高窟了解更多、文化需求较高的游客来说,这种走马观花的游览方式,的确是太仓促了。

  打造数字敦煌数字敦煌的建设,是莫高窟管委会实行的另一个应对之策。2014年8月1日,历时4年、投资3.4亿元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数字展示中心的落成,在相当大程度上减缓了洞窟本身的参观接待压力:每位凭预约票进入洞窟参观的游客,都先被引导着来到敦煌数字展示中心——这是一座颇有古罗马风格的“地堡式”建筑,游客会在这里观看两场电影:数字影院中的《千年莫高》,以介绍莫高窟的历史为主;球幕影院中的《梦幻佛宫》,以艺术、唯美的手法,逼真地呈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两场高清数字电影,让游客先对莫高窟有个轮廓性的认识,再去参观实体洞窟。这样导游在洞窟内,只需就壁画和雕塑的内容进行讲解。每组游客(25—30人)在洞窟内停留的时间也由原来的十多分钟缩减到5—6分钟。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外景

  “我们不能把石窟搬出来,但我们可以把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让游客的艺术体验如同进洞窟亲眼所见一样,甚至有更好的体验。”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说,多数提前体验的游客在看了数字化展示之后,都表示真切地感受到了莫高窟艺术的魅力,比进洞窟还有震撼力。

  在敦煌研究院的计划里,数字中心的建成,只是他们打造“数字敦煌”之路的一个里程碑,是开始,而绝非结束。他们正在着手进行莫高窟在网上的“数字重建”,既永久留存古代艺术的神韵,又打破其地域限制,让全世界欣赏莫高窟的美!这一计划的确艰辛,但也着实伟大,不仅可以让千年莫高窟“青春永驻”,更能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获得新的生命。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从前几年的情况看,这数管齐下的保护方案,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帮助莫高窟在巨大的旅游压力下基本保持了接待工作与保护工作的平衡。绝大多数游客的反应都比较正面:“景区门票220元,初听感觉挺贵,但是玩完以后会觉得物超所值。”“莫高窟算是比较成熟的景区,体验不错。”但其中也不乏愤愤不平的批评之言:“虔诚地来,恼怒地去……原参观几十个窟,为什么限看8个洞?不看电影就不卖票,跑几千公里花几千块钱来这里,这电影票价世界之最!”

  对于游客的抱怨,敦煌研究院的管理人员也只能表示“无可奈何”。“顶级的价值和高度脆弱的保存状态,决定了莫高窟必须有度地、有节制地合理开放。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开放过程中,尽力保证洞窟文物和游客参观环境两个方面的‘安全’与‘舒适’。”樊锦诗如是说。

  壁画保护是世界性的难题。一直以来,敦煌研究院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比较前沿的,无论病后救治、修复,还是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立,他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既竭尽全力保护,不让莫高窟成为历史的美丽记忆;又想方设法,辩证地处理好保护与开放之间的关系,让游客更好地体验莫高窟的神奇魅力。

  莫高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遗产。对很多人来说,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虽历经风沙兵燹,却依旧古雅雍容,蕴含着宗教的圣洁,传达出文明的宏大。面对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它、传承它,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课题。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