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2017深圳私人藏书联展开幕
2017-11-25 05:56:27 魏沛娜
作为众多深圳藏书爱好者的年度之约,“书山有路——2017深圳私人藏书联展”日前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二层中厅亮相。本次展览由深圳市收藏协会、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主办,是继2015年、2016年之后,深圳举办的第三次私人藏书展览。展期将持续至11月28日结束,随后部分展品还会在深圳尚书吧从11月29日展至12月31日。
展出藏品300多件
据展览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报名参展的书友达30多人,非常踊跃,不乏外地书友。经过遴选,最终确定17位本地书友参展,既有易力、王鹏、邓康延、南兆旭等多位连续三次参展的深圳知名藏书家,也有近一半书友是首次参展。“我们特别强调‘私藏’属性,不追求善本孤本,不迎合市场热点,而是鼓励百花齐放,特别欢迎诸如金庸、童书、书店等这类普通读者看得懂、说得上的藏品以及套印本、版画、小开本杂志这些‘好看’的书,这样可以更好地传播推广藏书知识和藏书文化。”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出300多件藏品,品种涵盖古籍、旧书、信札、报刊、档案等,仍采取联展形式,一人一个展柜、一柜一个专题,以小见大,自成一体。包括尚书吧的“古籍善本书目”、易力的“和刻套印本”、水月的“明代版画书”、南兆旭的“金石古文字典籍”、吴勇利的“岭南早期报刊”、邓康延的“杂志大时代的小开本”、银熙君的“晨光文学丛书”、、牛安的“陕甘宁边区公函信札”、梁家民的“黄翰庭文献”、李传新的“‘十七年’童书”、郭方龙的“台版国学基本丛书”、侯立新的“金庸武侠小说”、刘延锋的“法国文学家签名本”、韩湛宁的“杉浦康平设计经典”、我们书房的“书店之书”、王鹏的“广东藏书家信札”。
对于本次展览,知名版本目录学家、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聘专家沈津表示:“这份民间书友自发的坚持,值得肯定和期待。”在沈津看来,这次藏书联展,不设主题、不定范围、不分次序,虽看似不专业,但“展”无定法,又何必拘泥。他认为,这个展是有态度和想法的:一是传递出“为何藏书”的核心理念。这主要体现在展品内容上,看不到公藏及京沪等重地展览所追求的宋元佳椠,而是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展出的均是书友自己多年淘攒的藏书,不论古今、不拼贵廉,很好地解答了私人藏书的首要原因就是“我喜欢”。二是传递出“怎么藏书”的基本方法。这主要体现在联展形式上,一人一个展柜、一柜一个专题,以小见大,各成一体,既契合了深圳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特性,更表达出私人藏书之道,在于专题,在于成体系。三是传递出“推广藏书”的强烈愿望。这主要体现在展览地点上,选择在人流如织、只售新书的大型书城办展,自然是希望藏书更接地气、更近人气,可以让古旧书进入新书店,可以有更多的读书人成为藏书人。“深圳是一座新城、是一座快城,能有一众藏书爱好者为古旧书鼓与呼,我当然喜见其成,也祝愿深圳的藏书活动可以接三连四地办下去。”沈津说。
藏品各具特色“有路”可循
藏书如堆书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虽不容易,但却是“有路”可循,在本次展览中可见一斑。展览中,有的以“人物”为主题,如金庸的各种武侠小说版本、黄埔军校名将黄翰庭的文献等;有的以“地域”为主线,特别是富有南粤、港台及海外元素的地域特色展品,如广东藏书家信札、岭南地区早期报刊、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签名本等;还有的以“丛书”为对象,如民国时期出版的晨光文学丛书、台湾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等。
记者看到,在众多展品中,不少藏品颇具特色。比如,岭南地区是近代中文报刊的发源地。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中,岭南地区出版了很多报刊,有的稍纵即逝,有的无疾而终,有的因完成历史使命而光荣告别,也有的延续至今,是岭南历史的记录者和时代的开拓者。此次就展出了由吴勇利收藏的清末以来岭南地区出版的报刊十余种,不乏民国时期本土期刊《深圳通讯》以及记录深圳的原版老报纸《大公报》等,是见证深圳早期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
《马莲花》(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2月1版1印)、《雪花飘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6年11月第1版1次印)、《庙子湖上的神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58年5月1版1印)、《小燕子万里飞行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50年9月1版1印)、《我的爸爸焦裕禄》(少年儿童出版社,1966年3月1版1印)……据了解,“十七年”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分别在1954年和1980年公布,获奖童书绝大部分都是“十七年”中创作的,影响深远。“十七年”童书插图较多,起初几年尚可看到民国版的影子,之后装帧逐步改进,上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统篇文字、分面插图”做法,薄薄一册童书留下了众多知名画家的手绘作品,反映出当时艺术家们对童书的热爱和专业的素养。此次展览的由李传新收藏的童书,大多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获奖作品,时代气息浓郁,不禁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
藏品承载丰富的收藏故事
一书一故事。每件藏品都牵系着与藏书家独特的情缘,承载着他们丰富的收藏故事。此次专设的“广东藏书家信札”,展出了黄遵宪、叶恭绰、梁鼎芬、王存善、商衍鎏、莫伯骥等多位广东文化名人的信札作品,他们虽身份不同,但均是藏书大家。这些出自广东藏书家之手的墨迹,书卷气息浓郁,具有丰富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但事实上,这些只是其收藏者王鹏信札收藏的极小部分。“从明清始至近现代,我的藏书家信札已有400余人。”王鹏告诉本报记者,他涉足收藏已历30余年,信札收藏始自十年前,主要方向以学者文人为主,至今已藏有二千余通,囊括朱彝尊、袁枚、粱章钜、俞樾、翁同龢、张之洞、盛宣怀、张謇、康有为、郑孝胥、黄宾虹、罗振玉、章太炎、王国维、马一浮、周作人、钱基博、胡适、钱穆、傅斯年、丰子恺、启功、饶宗颐等名家信札。除了收藏人物范畴之广,格局之大,王鹏还注重信札的品相和流传出处。此外,信札内容亦是他关注的重点,如果一些钢笔书信的内容不错,具有史料价值,他都会不惜一掷千金购买。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晨光文学丛书”只是银熙君众多藏品的一个小专题,20多年来他收藏了大量的书报刊、字画等藏品,报刊有2万多个品种,主要有各个时期的创刊号、试刊号、号外等。作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的常务理事,银熙君曾经十几次举办报刊收藏展,在今年也举办了三次展览。而收藏的字画则主要是当代学院派优秀画家作品。
谈及收藏标准,银熙君介绍,他对于书报刊、字画等纸制品的收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映如重大历史文化进程的号外报;二是收藏年代久远和存世量相对稀少的藏品;三是注意收藏品的品相等。除了“晨光文学丛书”,他还收藏与艺术品收藏相关的书籍、民国期刊创刊号等。“我认为,收藏者是一个特别的群体,都是热爱历史文化重在精神追求的人,他们用有限的资金购买收藏品,加以研究,历史上很多收藏家如张伯驹、吴湖帆、王世襄、张大千、容庚、王己千、叶恭绰、罗振玉、傅增湘等,他们的珍贵藏品最终留给了社会,为社会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可以传世的。”银熙君说,今天的收藏者虽不能和这些大家相比,但是他们在这方面涉猎很深,有的系统收藏,有的著书立说,成为某个收藏领域的专家,他们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来源: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