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育人”已落后 艺术教育改革在路上
2017-11-27 09:16:47 周至禹
第六届世界华人美育大会现场 谷炽辉/摄
艺术教育在多元并进的现代社会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接受西方世界知识体系的同时,我们如何从东方文化美学的特质发展适合华人的美术教育体系?面对跨科的综合思维时代,站在交融点上,美术教育应往何处去?其永续价值何在?
11月19至21日,“第六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以“反思与责任:视觉艺术教育的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在宁波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与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于2015年正式接轨,并积极推动了本届大会的顺利召开。
本届大会由宁波大学和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联合主办。开幕式上,宁波大学副校长邵千钧、国际美术教育学会主席德瑞莎·艾卡、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国际事务秘书长兼代主席陈怡倩、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大会执行主席周至禹分别致辞。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葡萄牙、日本、土耳其、马来西亚和中国的260余名特邀嘉宾和美术教育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会。此次大会主会场共安排七场主题讲座,分享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美术教育领域的的探索角度和前沿成果。分论坛包含“高等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区域美术教育”、“设计教育”、“美术馆教育”、“青年新锐论坛”六大板块,围绕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反思时代变革与转型中视觉艺术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
据本次大会执行秘书长狄智奋介绍,大会得到国内主要美术院校和师范大学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组委会共收到会议论文大纲223篇,最终入选正式论文124篇,并组织审稿专家对全部论文进行审校。论文选题丰富,如视觉艺术教育本质与价值的反思、创新艺术思维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匠人精神与传承创新、跨学科视角下的美术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现代科技发展与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公共美术教育理念与实践、新生态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等,全方位、多层次地涉及到了艺术教育的各个方面。
——编者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中小学美术教育不断反思和改革,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加快系统提升,职业和成人美术教育普及繁荣,而高等美术教育迈向高质高量的改革之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在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教育正在发生着一些转变: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机能性教育转向创造性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转向素质能力教育;工艺美术教育转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信息革命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未来十年是最佳的艺术教育改革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但是,问题依然现实而严峻。
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内容的滞后陈旧,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重技术,轻人文,而最大的问题表现在:标准化育人目标和教育方式,极大地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问题
标准化知识灌输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将知识窄化为标准化的书本文字,有用和无用成为判断知识价值的潜在标准,只是被功利化选择和规范。而如今,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当前的信息技术知识每2.5年就会更新一代,这意味着传授学习知识的手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对标准化的质疑和反思精神则会让知识转化为智慧。
标准化教育目标
传统的标准化教育以雷同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为特征,死板规范教育理念和体系制约了学生的成长,缺乏融通性和开放性,缺乏艺术应有的创造能力。把教学局限在规范标准的形式材料技术手法中,偏重技巧的教学成为创造力的桎梏,常常忽略了本质与核心问题的解决。
标准化课程教学
旧的传统教学制定了一系列格式化、标准化的课件和教案,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特质的差异,排斥个人独特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缺乏通过敏锐感觉进行知识发现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更缺乏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灵活的课题设置。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过分狭窄的标准化训练,不能适应未来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
标准化教学管理
尤其在综合大学里,高等艺术教育的管理方式采用了理工科管理模式,以科研论文评估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表格数字进行教学成绩的考核,忽略了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内涵性,艺术创造的灵活性和实践性。非标准化鼓励教师的高度自律,学生的高度自主。让人性丰满与内在驱动成为管理的基础。
由此可见,标准化把人异化为社会生产需要的工具,违背个体生命的内在本质。在未来,因科技发展劳动力结构会发生更大的变化,艺术家和设计师身份和人生方式将会出现多样化的倾向,对生活幸福和价值意义的定义更加多元。普通人通过艺术获得更为独特的审美化诗意生活。
强行的所谓的“公认”规则和标准,让我们在推行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人和人的亲密关系,失去了教育和学习的快乐幸福。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反对针对问题和事情的具体标准与尺度,万物有尺度,万事有标准,但是,针对人的教育,当代艺术教育思想内核强调: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当代社会的复杂变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变异,形成了显著的当代性,必须在这个当代性视域下审视艺术教育。创造性成为人才需求的显著特点。学校不是工厂,艺术教育不是工业产品的教育。大学必须契合地方水土,尊重师资特点,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好的教育是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进程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反思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我们形成了如下的教育反思和应对之策:
1.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全面提供艺术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学生确立自身的处境和定位,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下自然地焕发生机。实现社会艺术教育与博物馆式的艺术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历史的艺术精华中获得熏陶,形成系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构架,并从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展示中寻找艺术的规律和可能。
2.知识与方法: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知识的传授为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掌握能力,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是新人才的特点。
3.深度与广度:整体的教育模型既重视深度更重视广度:宽基础重素质,应当建立艺术教育自身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科技与人文教育课程体系。通识课程强调广度,专业课程强调深度,综合的素质更能适应当代对艺术人才的要求。
4.真实与想象:从教室学习到以万物为课堂,在真实的世界探索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真正实用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创造是社会发展的最好手段。创造力研究有时往往是跨学科的,是商业、教育、数字媒体、人文、艺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新选择。
5.实践式教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显示出知行的辩证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学知识到学做事,学习包括基于知识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学习根据需要随时发生,项目和事情倒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通过实践获得动手能力、益智能力、交往能力,这些是在工作被人工智能代替之后,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能力,
6.过程式评价:不以作业结果为评价标准,而是在过程中对真实存在的人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评价。失败的频率和强度是课程的隐性原则,练就富有创造力的心智需要大量试错。“过程技能”——也就是挑战的再框定策略,信息推断和转变策略,以及接受和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变得重要起来。 (下转第15版)
7.引导与启发:教育是通过提问和讨论进行引导与启发,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作为一项珍贵且可培育的技能方能得以重塑。师生共同学习和讨论,让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没有标准化教育,就没有标准化答案。从各种角度观看与认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成就正在改变我们的知识观念、求知方式和知识评估标准。
8.自主式学习: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应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禀赋、兴趣、爱好的自我成长过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索课上教育和课下教育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融合,开展社团式的活动来学东西。学习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习者应有明确目标,自主组织各种学习资源,自发去学习。
9.技能与素质:智慧比知识重要,能力比技术重要。重视两大能力的培养:一、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素质培养而言,艺术教育应该注重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哲学、艺术与社会的诸方面的关系,建立全新的艺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方式。
10.信息化教育:信息革命为教学者和教学法提供支持,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进行学习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突破时间性和空间性,有利于学生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让学生具有使用电子设备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甄别信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艺术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科技手段,使其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体验的工具。
11.跨领域学科:重新思考专业的边界、学科的交叉,项目教学的融合。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设置强调了碰撞、交汇、融合的精神和综合、归纳、创造能力的实现,也让人文教育贯穿专业教育,让人的教育统领一切专业教育,是为了帮助发展这些智能因素——理解、判断、想象、审美、创造、好奇、价值取向、精神向往。
这是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施的艺术教育改革。
反对标准化,并不是反对一切标准,而是提醒我们时时对标准进行反思,保持对落后于时代的标准的警惕。与时俱进,改革不合理的标准,制定更加符合时代和人性的发展策略。艺术教育需要在理念、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三个方面入手,破除僵化的思想和观念,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形成一个开放灵活的系统工程。而这一切都将通过在学科配置、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得以实现,通过教师培训,利用科技创新、方法创新和课程创新来改善教学方法,重塑学习环境,利用新技术拓宽学习渠道,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想引用20世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话:我们走得已经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这句话可以转借来提醒我们不忘教育的初心,告诉我们,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
这让我们时刻保持追问:艺术和设计对社会应具有的作用是什么?艺术家和设计师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什么?艺术家和设计师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创造性艺术人才?
这样的追问让我们在改革的同时也保持清醒地坚守,继续严谨理性地追求真理。让我们时刻铭记,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宗旨,是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创造性思路的人,有极强的适应和改造能力,超强的预见力和才能的发挥力,能够进入社会各种结构和领域进行工作的人。而衡量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赋予了每一个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