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合美术馆大展 显现作品表象背后陌生的“徐冰”

2017-11-30 18:30:25 裴刚 

  导言:此次在武汉合美术馆举办的徐冰同名个展“徐冰”,即将在明天开幕。在展览开幕前夕,雅昌艺术网与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进行了对话。

  策展人冯博一透露,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共同努力所呈现的是:“不同于人们熟悉的那些作品中的‘徐冰’,而是一个在作品表象背后的那个陌生的‘徐冰’。”

  同时,此次“徐冰”展也是迄今为止徐冰在国内举办的具有回顾性与专题性的最大规模个展。

  诚如徐冰所说:“到今年底,整是回国10年。在国外18年做过无数展览,但这类大型个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大大小小的镜子从中看到自己;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人、这样想事情、这样工作,当然也露出捉襟见肘之处。原来艺术真的是诚实的,也是宿命的,绝非计划所得。

策展人 冯博一

策展人 王晓松

  本期雅昌带你看展览导览嘉宾:策展人——冯博一、王晓松

  呈现鲜为人知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冯老师您好!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您如何看待这次徐冰最大规模的回顾和在今天的重新呈现的策展线索?

  冯博一: 首先订正一下,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回顾展。而是具有回顾性与专题性的最大规模个展。

  展览大概有三个部分:

  首先,从《天书》到最新的作品《蜻蜓之眼》,在大概30多年时间里的主要代表作都有了。比如说《天书》、《英文方块字书法》、《地书》、《鬼打墙》等等,包括《天书》创作过程当中,同时期创作的《五个复数系列》都包含其中。

  第二部分,这次展览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什么是鲜为人知的作品?在第一部分中有一些大家在很多展览中能见到都比较熟悉,或者是曝光率也比较高的。而徐冰在创作这些大家都熟悉的作品的同时,还尝试了很多不同的实验,这些实验也形成了一些作品。但这些作品可能从来没有在国内展出过,或者在国外也没有展出过;或者是展出的机率不很大的这些作品,是这次展览比较特殊的地方。

  像《缓动电脑台》、《触碰,非触碰》这些作品其实也是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徐冰老师创作的多维和不同的面向,有一些作品逐渐地深入下去,有的作品实验了一个阶段之后可能就暂时停止了,没有再继续延伸。我觉得这部分作品可能是构成这次展览一个更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部分吧。

  第三部分,是一些徐冰的草图,模型和带有文献类性质的内容。这些就是这次展览主要的内容。

  另外,这次展览根据合美术馆的这个空间,在展览的布置设计上,使用了徐冰的作品中的一些语言。把他的一些创作体会摘录出来,还有创作的一些标识图形,像《天书》还有《地书》、《英文方块字书法》,尤其是《地书》的一些图形标识作为像导览地图似的在美术馆的走廊墙面上,把这几个展览空间都串联起来,比较强调互动性。这部分也是这次展览比较有特点的一个方面,所以这个展览带有回顾性,但是更多的是具有专题性的大型个展。

徐冰《天书》

徐冰《地书》工作室

  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简单移置

  雅昌艺术网:从展览的布展方面看,此次展览在合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如何重新对作品有不同的再现?

  王晓松:徐老师那些非常出名的作品,在不同的地方展出,其实都是有不同程度的调整。给人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所以这也是每次展览不可取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只有在现场才能看出来作品的所要表达的精神意味。单靠影像或其他的方式不容易反映出来。比如说《荣华富贵》,用一根根香烟摆出的虎皮地毯,只有在现场通过空间、气味、温度才能体会到那些微妙的体验。

  另外,徐老师为了这个展览,根据这个展览的空间和现在的条件创作了一些新的作品。这件作品是在以往作品的基础之上的创作。比如在《烟草计划》中衍生的《水上贸易之痕(武汉)》。武汉作为长江沿岸城市,通过水上贸易与现代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把很长的一根点燃的香烟放在历史图片上燃为灰烬,让武汉到上海,再一直到西方整个世界的历史空间串联、叠加在一起。从这种变化看,他并不仅仅是把作品从一个环境放到另外一个环境,与简单的移置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由66万支香烟摆成的《荣华富贵》 2004年

徐冰《烟草计划》局部

  展览呈现的互动性

  雅昌艺术网:另外,我了解到有一个展厅是对《地书》的工作场景及工作室的复制,呈现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状态?

  冯博一:其实这种方式徐冰在其他地方展览也有过,因为《地书》更多的是收集、整理,之后还有编辑排列,因为这些图案符号都不是徐冰个人创作的,或者是他来画的,都是现成的(公共标识),他利用了这些现成的符号和标识。因此,他以工作室正在进行过程中的状态来呈现《地书》。跟以往这些标识的排列,或者是做成立体书,做成平面,更有不同的意思,或者说更生动。当你进入《地书》的工作室之中,能够感受到这件作品创作的气氛,还有工作状态的感染。也是针对不同作品以不同方式来呈现,像王晓松说的每一件作品都随着空间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作出相应的调整,也是一种互动性。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的作品根据美术馆展览空间的不同,有9个展厅。分别在三层、负一层和一层。那么这样规模的展览是按照创作年表的线索引导,还是其它的线索引导观展?

  冯博一:其实我们打破了以时间为结点排列的线性时间轴的观展线索。

  比如《天书》紧接着是《地书》,但是形态完全不一样。《天书》很静穆,有进入庙堂的仪式感,但是转过来紧挨着的空间就是《地书》的工作室氛围,像艺术家的工作室,带有工作过程和研究性的气氛。这也是在寻找对比关系,包括由此导引出《鬼打墙》。

  再比如《鬼打墙》,以往的展示,基本都是以悬挂方式呈现长城拓印。在2002年首届广州三年展展出,当时也是利用大堂的高度,从上而下悬挂的。这次展厅内搭了很高的脚手架。而且这种脚手架都是竹子的,日常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的是最朴素的脚手架。但这种方式,是在找徐冰在90年拓印长城时所搭的脚手架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观众可以上到脚手架搭的平台上以不同的角度,俯视、平视去看《鬼打墙》。这种观看方式也是跟以往有所不同,这次的方式有新的观感。

徐冰 《鬼打墙》 1990

  鲜有展示的实验性作品

  王晓松: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在不同的展厅和不同的空间都有不同的优点,但又可能受限制。只有展出《天书》那个厅是最大的,只有那个厅能呈现这这件作品。在展览中首先考虑这些部分。再根据这件作品的空间,调整和延伸其他的作品,但是整体有一个划分,一楼和三楼属于很有代表性的,或者是完成度很高的作品,负一层是具有实验性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包括有一些在脑子里想过,但是没有具体制作完成,但这次呈现了文献。

  冯博一:或者是做了一件作品,没有朝这个方向继续延伸,又做别的了,比如《缓动电脑台》。大家一般在电脑前工作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姿势,一天大概有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在电脑前,这样非常荣疲劳。他做的这个《缓动电脑台》的键盘下有机械装置,是可以移动的,但是非常缓慢,在不知不觉中缓解了身体因固定姿势而引起的疲劳。这样的作品更多是一种健康的工作方式,以前没有怎么展过,但也是徐冰的作品之一。

  所以,大家比较熟悉的徐冰是那些展出频率高的作品带来的印象。而在那些代表作背后,他还做了大量的实验性作品,而这些实验才是徐冰艺术的基础,也能够反映出徐冰所涉及的不同方向和敏感的问题。这次展览展现更多带有实验和实践性的作品,而不是孤立的某一个作品的产生和呈现。

徐冰 《缓动电脑台》 2003年

  展览要能触及到艺术家所关心的问题

  雅昌艺术网:负一层给大家一个印象更实验性,它是开放性的,可能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在里面。

  冯博一:对,还有像《凤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这些巨型的作品都难以在室内呈现,所以更多的是以影像、模型或者草图的方式来呈现。所以负一层的作品呈现,有一些博物馆陈列的视觉印象。

  王晓松:《天书》、《地书》大家都知道,虽然看到作品很好看,但不知道艺术家作品背后的方法或者状态和思考。包括《五个复数系列》和之后创作的整体关系是什么?版画家是如何演变为大家所熟知的当代艺术家的?徐冰的创造力是从哪儿来的?

  从研究的角度和艺术家的工作方法来讲,那些实验性的为完成作品,并不比完整作品的价值小。而且这些可能很难说是艺术作品,也是种发明创造,比如《缓动电脑台》、《触碰非触碰》。

  我们希望能鲜活地反映他的思维和创造在向哪种不同的方向变化,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大部分人看到的是后来完成的部分,但是没有了解之前他所进行的这种思考的可能和不可能性,这样的呈现就会非常的丰富。

  另外,贯穿整个美术馆的展览是由设计团队来做的,我们还是希望把重点放在艺术家的作品和他创造力上,而不仅仅是呈现一个好看的展览。

  当然展览好看很重要,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但是我们更希望展览能直接触及到艺术家所关心的问题。

  首先,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单纯的去谈美好,本身是有问题的。再者会把徐冰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对文化生态的关注,变的轻浮化和单薄化。

  所以,后来就调整,徐冰是非常关注现实的,他的作品具有对社会的前瞻性。关心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艺术家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这是展览要呈现的。

徐冰 《触碰非触碰》2003年

  呈现视觉表象背后的徐冰

  雅昌艺术网:呈现视觉表象下的徐冰,而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徐冰。

  冯博一:我们希望这个展览既有大家比较熟悉的代表性的作品,也有刚才我跟晓松都强调的所谓背后的那些部分,两方面呼应和互补,是更立体、更多维、更全面的徐冰的艺术。呈现他的工作方法,他的创造性,他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反映出作品之间的内在关系。

  因为,徐冰也特别强调,他曾经做过的这些作品,后来又重复地延续,是相互激活的关系。作为个案或者个展,所应该能够体现出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把代表作挪过来罗列。

  徐冰创作《凤凰》的时候是他从美国回来,重新回中央美院,他说“我到哪儿都针对现实的问题。”艺术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进行创作的。

  这也是贯穿他整个创作的思路。比如,那些建筑的垃圾构成的《凤凰》,但是在这个建筑垃圾的背后,反映更多的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多少民工从事着最低下,或者是最繁重的城市建设?所以他早就开始关注的问题,今天来看这些作品之间的关系,更有针对性和敏感性。展览呈现的就是,他的创作对现实的这种穿透力、敏感度和他的创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徐冰 《地书》转化出的新作品导览地图

  让艺术家的思想充斥整个展览空间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所呈现的徐冰思想的洞察力,就像他在《烟草计划》作品里的文字所讲的,还原到物质属性本身,而不是其他人怎么去看,也不是在讲一个关于戒烟的故事。而是穿越历史和空间的一种观察。这些文字部分好像对这个展览也特别重要。

  冯博一:徐冰对艺术创作的体验摘录出来,贯穿了整个美术馆的空间,包括走廊、卫生间、电梯等都作为展示的空间。一般是只在展厅展出,卫生间是美术馆的公共性区域,但是这次设计师的设计把这些空间都串联起来了。《蚕花》就利用了卫生间门口的空间。这次展览是穿插展示,不同于分割展厅的方式。

  所以这次展览本身包括策划,包括布展,其实也具有一种实验性。艺术家是实验,策展人也是实验,包括展场设计都带有实验性。包括夜场,对吧,我们这回特别强调是一个夜场的概念。

艺术家自述

  开放夜场的展览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都是晚上开放吗?

  王晓松:美术馆周一不开放,周二至周五都是晚上7:00到10:00开放,白天进入常态。但是周末和节假日还照常开放。

  冯博一:也是尝试一种新的观展方式和体验方式。

  雅昌艺术网:包括从展厅里出来,在公共区域猛地看到一件作品,特别容易给人一个惊喜。

  王晓松:从《天书》到《地书》有一段长长的走廊,会让你的感觉会中断,但是用其他的会影响对作品的体验。后来设计师孙华的设计团队,就跟徐老师沟通用《地书》的那些符号标示来连接。徐老师用《地书》字写小说、写故事,又在墙上重新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观展的路线,但是有可能看不太明白,但它是个作品,也不会抢其他作品的效果。

  雅昌艺术网:就如同是在走廊的导览图。又是一件新的作品。

  冯博一:又是利用徐冰作品中的一些元素和标识、语言、符号来导引,我觉得这也是展示中比较特殊的方面。

  王晓松:通过这个展览的工作,会思考个人对社会、对文化的价值到底在哪儿?有没有这个价值?徐冰也一直在强调“做这三十年的艺术到底有没有什么价值?”这种价值可以从他的作品里面看出来,普通人也可以对他作出判断。

  第二,很多对艺术爱好者或者艺术从业者,都能从这个展览里学到他关于艺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看一个好看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谢谢!

  (为了继续保持展览的现场观感的神秘性,没有编辑更多图片,还是开幕后到现场体验更震撼!雅昌艺术网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