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绍和:我是怎样学习颜楷的
2017-12-02 06:10:27 未知
受家庭熏陶,我自幼喜爱书法,尤其对颜真卿雄强博大的书风情有独钟。记得1949年在建瓯一中举办的一次书法比赛中,我以一幅颜楷作品一举夺得初中组冠军。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尽管学习、工作繁忙,无暇研习书法,但对书法的情结始终未了。退休后,在老年大学书法班受到系统的书法理论教育和技法训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以颜楷为主体,并融入一些个人小创意的书法作品得到一些书画展评委的认可和同道们的赞许,在省内外一些大型书画展中多次获奖。本文仅就我在学习颜楷方面的一些做法及粗浅体会做一简介,望能得到方家、同道们的批评、指正。
一、选帖
颜真卿雄强博大的书风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大体上经历了传承期、创造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就楷书而言,传承期的代表作有《多宝塔感应碑》、《郭虚已碑》等;创造期的代表作有《东方先生画像赞》和《鲜于氏离堆记》等;成熟期的代表作有《麻姑山仙坛记》、《李玄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我觉得选择成熟期的法帖作为临习范本更能体味颜楷的特点。而在成熟期的几种代表作中,我更喜欢他的《麻姑山仙坛记》,这可能是个人的审美取向使然吧!正如当代写颜书最有成就的沈觐寿先生给他的弟子所写的一段话:“自来学颜书者多取法鲁公早岁所书多宝塔,盖用之制艺分黑白易悦目耳,不可尚也。鲁公中年以后书法大变,气势开展,笔力充沛茂密雄强,诚为学书之津梁,临池之轨范。而麻姑山仙坛记尤属精华。”这段话显然是对我选帖之举的肯定,大大增强了我临习《麻姑帖》的信心。
二、读帖
选定《麻姑帖》为范本后,我并非立即提笔临写,而是先认真读帖。我的读帖包含二方面的操作。
首先,力求读懂全帖的每个字,每句话及全文所论述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作者书写时的心境和情感,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帖中的用笔、结体、神态等很有好处。然而,《麻姑帖》是古文,又无标点,人名、地名、书名等都没有标记,要读懂全文内容难度较大。但我下决心搞懂它。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弄懂了全文,并试将其译为白话文。在译文过程中,既体味了全帖中颜真卿的书风,也领略了颜真卿的文采。
其次,品味全帖每个字的用笔、结体、神态。经过翻译全帖的文句知道了该帖是颜真卿根据一些具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而撰写的一篇散文,从中也可体味到他在书写该帖时的心态是平静、舒坦的,这同他写《祭侄稿》时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细细品味书艺处于成熟期的颜真卿在平和心态下写出的楷书,它的用笔、结体、神态让人感到无限的美感,内心产生一种共鸣,好似有一种力量在驱使我提起笔来临写它。
三、临帖
我觉得,临写自己所喜爱的法帖,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是采用以下一些方式临写《麻姑帖》的。
第一,通临。即从该帖第一个字“有”开始,一直临到最后一个字“也”。这样临写,就像在听颜真卿给你讲述那离奇的神话故事。同时,认真体味其用笔、结体、布白的精妙,能说不是美的享受吗?
第二,节临。即挑选出一段精彩的故事情节或论述,将其临写在一定幅式(中堂、屏条或斗方)的宣纸上,再题上款,形成一幅临帖作品,自我品赏或请同道点评,不也是美事吗?
第三,临创结合。有人说,必须临帖过关了才可以创作。但何谓“过关”呢?我觉得不论临到什么水平都可以将临帖中感悟到的东西运用到创作中去。通过这样的创作,找出自己的不足,再反过来临帖,这种临创结合的方式,既可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又可促进临帖水平的提高。
为了提高临创结合的效果,我自编了一份《麻姑帖》检字表。我将全帖901个字按汉语拼音为序编入检字表中。通过排列发现,扣除重复的字,实际单字为446个。将每个单字在帖中出现的页码及出现次数都标明在表中。有了这个表,在搞创作时就方便多了。比如:在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要到帖中去查找所要写的每个字。若没有检字表,要花很多时间一页页地翻字帖,要是字帖中没有这个字,把全本字帖都翻透了,还是找不到。有了这个检字表,一下子就知道帖中有没有这个字,有的话,它在哪个页码上,一目了然,缩短了查字的时间,临创的效率及兴趣也就高了。再者,有了这个表,对深入读帖也颇有帮助。比如,全帖有18个“姑”字,它们之间都有些微妙的差异,用这个表可以很快地找到这18个“姑”字都出现在何种“环境”中,再细细琢磨一下,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其微妙的差异,对深入理解《麻姑帖》的精妙不无好处。
四、出帖
多年来,除了以《麻姑帖》为主要范本进行反复临习外,也广泛研习颜真卿的其它楷书帖及行草书帖,如《勤礼碑》、《争座位》、《祭侄稿》等。同时,也关注古今学颜卓有成效的书家,如:何绍基、翁同龢、华世奎、谭延闓、舒同、沈觐寿等的作品。还临写了《张猛龙碑》、《张迁碑》等碑帖。在创作时,坚持以《麻姑帖》的书风为主体,并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将临习其它碑帖中感悟到的笔法、笔势、章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启功先生说:“行书要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要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说明楷书与行书是相通的。我在用颜楷书风创作时,融入一些行书的笔意,使作品不呆板,蕴含着个人的一些小创意,抒发了个人的情怀,我把这样的实践称之为“出帖”。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颜楷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也许可以形象化地称之为“四帖”学习法,即选帖、读帖、临帖和出帖。不妥之处望方家、同道们赐教。
(责任编辑:房卫)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