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图集】24年了,由“罗中立”冠名的奖学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2017-12-04 08:05:47 谭娟
导言:12月1日,2017年度“罗中立奖学金”如约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罗中立美术馆成功拉开帷幕。从1992年设立奖学金,时至今日已是24年的历程。此文将从 “罗奖”背后的故事,今日之变化,到一个学院内的艺术奖项所呈现的可能,以及年轻艺术家对当下的所作出的反应等发出提问或思考?
来自艺术学院学子们的心声:
“罗中立奖学金”是 教科书式的“必读物”
2017“罗中立奖学金”获奖名单公布前夕,雅昌艺术网与多位入围的学院年轻艺术家们聊起为何选择参加“罗奖”,听到最多的便是“学术度高,有分量感,关注度高”, “与其他的奖学金相比更成熟,更具开放性”,“无论是否获奖,在艺术探索期阶段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入围参展的年轻艺术家段官来正在布展《众生相系列》 装置
其中不乏各大美院本科并未评选上,研究生再次坚持参与的艺术学院的学子们。香港城市大学的吴佳儒更直言说到:“首先我觉得罗中立这个名字就很吸引我,就好像教科书一样的必读,我怎会不知道它,我相信他。
2017年度“罗中立奖学金”开幕前现场
2017“罗奖”:
一段中国艺术教育史24年的缩影,一位艺术匡扶者12年的使命
正如入围年轻艺术家吴佳儒所说,只要学艺术都会知道“罗中立”,是“教科书”一样的存在。只有较少人关注到“罗中立奖学金”的背后其实经历了七年停办,十年重启的历程。(参考:【雅昌观察】十年之后:重启“罗中立奖学金”的第三阶段)
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著名艺术家罗中立为2017“罗奖”获奖艺术家颁奖
谈起“罗中立奖学金”发展历程,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著名艺术家罗中立说到,“罗中立奖学金”是1992年由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林明哲先生设立,今年是第24年的历史,仇浩然先生到今年赞助了长达12年,期间不止是资金的投入还有他心血的投入,在此我特别感谢仇浩然先生。24年来,从参与初评的学生到最后进入获奖阶段以及学生背后导师的推荐等等,整个群体加起来的话应该是中国艺术教育,中国当代艺术一段历史,也是这段历史一段小小的缩影。因为他们中间有很多都是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中优秀的艺术家。
赞助方、浩然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仇浩然在2016“罗奖”开幕现场
作为“罗中立奖学金”的赞助方、浩然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仇浩然如是说到:“在中国能把一件事情坚持两年、三年已经很少了。我在某次宴会中碰到希克先生聊起,CCAA奖与“罗奖”算是在中国的艺术圈里面最老气的奖了,其实也就短短的十几年而已。相比诺贝尔奖,Turner等国外的奖项来说,文化推进工作于他们而言是使命。大家都知道仇焱之是我的爷爷,他是一个收藏家,也是商人,但我爷爷的眼光最主要是把中国的审美眼光、中国的文化往外推。我希望“罗中立奖学金”是我作为他的第三代的传承,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对我来说罗奖是使命之一。”
2017“罗奖”:
新媒体、新技术、跨媒介是挡不住的潮流
不得不说的是,自2016年开始“罗奖”很大的一个调整便是赞助人仇浩然与川美各自承担一半的经费,2017年是历经“十年重启”后再次拉开新序幕的第二年。此届奖学金总负责人罗中立邀请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著名艺术家谢南星、著名批评家鲁明军、著名艺术家孙逊进行了最终的现场评选。
2017“罗奖”开幕仪式出席嘉宾及评委合影
评委们秉持鼓励创新的原则,以“奖励为艺术事业执着追求并富有创造精神的优秀青年艺术学子”为标准,最终评出了2017年度“罗中立奖学金”的6名获奖者。(详见:【雅昌快讯】2017年度罗中立奖学金入围展开幕 6名获奖者揭晓)
侯宝川副院长现场公布2017年度“罗奖”获奖名单
“在2017罗奖上能看到在国际大潮下艺术的一个趋势,就是新媒体、新技术、跨媒介等很富有创造的艺术形态占了一个很大的位置,传统的架上绘画已经渐渐被边缘,所以评委也非常的感叹,这是一个挡不住的潮流。在获奖的5件作品中,2件是传统架上,3件(一件装置,两件影像)是新形态的艺术作品。”总负责人罗中立在谈起此次2017年度“罗奖”时说道。
入围及获奖的年轻艺术家 吴佳儒
本科清华美院版画专业毕业,研究生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专业,4件影像作品全部入围此次2017“罗奖”的获奖年轻艺术家吴佳儒谈起她所认为的“媒体艺术”时说: “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像手机,数码相机,电子等我们这个时代所普及的好玩的,能快速软件捕捉影像,能很快地表达你想要的东西。反而“版画”对我而言是一个更新的东西,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很好奇。其实,选择媒体艺术是回到了我比较熟悉的领域。我觉得“版画”与“影像”在本质上其实很像,都是有“版”有“画”,“复制”,“传播”密切相关的,我都很喜欢。”
2017年度“罗中立奖学金”展览现场
对于此次获奖名单首次出现了来自香港的学子的入围并获奖,赞助人仇浩然针对这一现象表示,从一个大的文化角度来看,文化本身没有局限。奖学金的初衷不是为画廊去挑艺术家,也不是为藏家去找最好的艺术家,而是给学院的学子提供一个平台或者说是环境并发生碰撞,我们看到的是当下的年轻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比以前“大”了,这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思考。另外,我们该如何找到“罗奖”适合的方式,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失去了自身的灵魂,这是未来我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学院与非学院?教科书式的“罗奖”在当下所面临的取舍
罗奖一路走来获得持续的关注度以及肯定的掌声,也源于主办方对评委环节的要求。题外话,雅昌艺术网作为合作媒体在2016年“罗奖”名单未公布前,在评选现场门口也吃了“闭门羹”。索性,今年便静待“罗奖”的获奖名单在开幕当日公布。
2017年度“罗奖”开幕现场
2017“罗奖”在举办评审与开幕的惯例的“变化”一是邀请部分过去入围获奖的艺术家作为同龄评委参与了初评工作;二是尝试安排了网上大众投票的环节,从而让更多不一样的眼光来做判断。
2017年度“罗奖”开幕现场
受邀参与终评的评委之一,著名艺术家谢南星谈起此次“罗奖”感叹到:“第一次参与学院的评奖活动,跟我平常看作品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以往是不喜欢的过一眼,喜欢的多看几眼。外面展览与学院展览的不同是,没有学院内的这种要求,需要说出个“子丑寅卯”。虽然一个评委有多票,但还是会有喜欢的作品没有获奖。想来个人喜欢的作品,初评被刷掉应该会有。”
2017年度“罗奖”展览现场
作为初评评委之一,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谈起此次罗奖评选工作时说到,“罗奖”终究是一个学院内的行为,有遵循很多传承和法度。总的来说入围艺术家的作品不管是运用哪种跨界尝试、实验,都各有特点,整体水平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至于是否获奖的因素有很多,获奖作品与参展作品之间并没有特别大的高下之别。
赞助方、浩然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仇浩然
开幕后,针对学院内外对作品评判作品侧重点的不同,仇浩然先生对雅昌艺术网谈起今年在初评人员设置上加设了“同龄评委”的这一变化时说:“每年我们的初评都没有改变,原因就是对于初评一定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感谢各个学院对“罗奖”本身公平度的一个认知。近年来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有了变化,今年便从中做了一定的平衡,“五名同龄”评委占初评的一小部分1/3左右,他们站在一个非学院派的角度去看待,入围作品的面貌相比以前更饱满、更多元化。学校所看到这件事情可能会有一点区别,所以希望从中碰撞找到一些更新的东西吧。”
2017“罗奖”反思: 新生艺术家该何去何从?
赞助方说:
面对抄袭 ,新生艺术家要勇于“放弃”
2017罗奖入围参展获奖艺术家合影
雅昌艺术网了解到,此次2017罗奖入围参展的艺术家大多为90后左右的新生艺术家。“罗中立奖学金”的宗旨是“鼓励创新”,并为即将毕业的新生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平台,是主办方多年来一直坚持与强调的。赞助人仇浩然在开幕发言中可谓是用大篇幅的鞭策到:“作为一个半官方学院派的艺术奖学金,我们在努力寻找新的表达方法。为何大家在艺术作品上墨守成规或借鉴挪用已经成功的艺术方法。当一个艺术家,需要学会勇敢与放弃。勇敢的放弃过去所学习的技能,放弃身边艺术圈中的闲言,放弃对本身局限的怀疑,只能在不害怕失败与错误的过程中,才有新的创作。”
2017罗奖获奖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过去罗中立奖学金终评张培力老师在这里说过,他的审评制度是不会去找完美的作品,他想看到的作品是有想象力的,有方向感的,有可能性的。虽然制作不是完美,但这只是时间的磨练。”
仇浩然先生在开幕仪式现场发言鞭策年轻艺术家
“但如果只是抄袭过去的成功,那么多么精美的都只是一件华美的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在各位同学现阶段也是刚步入艺术社会的第一步,要敢于犯错,创作有“错误感”的艺术品才可以摆脱过去,看到未来。我作为一个艺术历史的观察人员也参与了最近十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的案例,而大部分成功的例子都是勇敢的,敢于放弃的艺术家。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放弃,更多的勇敢与创新。”
入围获奖艺术家与嘉宾合影(部分)
学院派说:
学院的艺术是无害的,新生艺术家需找寻“切肤”
此次“罗奖”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等8所艺术院校的24名申报者入围并参加此次展览。
“罗奖”开幕后,雅昌艺术网跟随作为初评评委之一,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整体逛完一遍展览,随即谈起:“今天的青年艺术状态是一种幕间的状态,就像中国当代艺术,就是第一幕已经结束了,第二幕还没有开起,前面的大戏已经拉开幕帘,后面那场大戏大家都不知道剧本和脚本,但是显然不是第一幕的事情。所以幕间的状态下,大家都在猜测或者都在探索。”
“学院的艺术类似一个无害的艺术、无害的形式。很精致,有创造,也有法度,也有传承。它有一些学院气重,换句话说叫怎么讲呢?叫做贵族范强了,可能缺了一点生存感的东西,或者说是强烈的生存感。”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焦兴涛
“就在前两天我印象很深,张晓刚来做了一个讲座。在我们的对谈里面,他谈到今天的艺术在“青年艺术”的这一点上,和我们的感受不一样。就是一种切肤的感觉,完全和你的感受紧紧的那种强烈,而且深切可感,它不是被一种感觉不断被转化、被审美化的形式,而且直接的一个切肤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可能比较少一些,这个可能也是今天青年艺术的一个选择。”
非学院派说:
到达何种程度取决于新生艺术家“个人”
著名艺术家谢南星作为此次“罗奖”受邀终评评委,谈起新生艺术家如是说:“因为“罗奖”是一个特殊的项目,以往是不喜欢的过一眼,喜欢的多看几眼。这次就必须都要看,这像判卷,像评分,在看艺术家作品来说其实是有点不好的,心态会有些经验化,对评判者与被评判者都不好。艺术是没法学,也没法教,谁能成为艺术家,谁能成为何种程度的艺术家,这是“个人”的事情。但学艺术的多了,总能淘几个出来。”
入围年轻艺术家 李睿璟 《虔诚地畸变》 3.5x4.5x5m(深宽高) 装置
除了获奖艺术家,谢南星列举了他喜欢的却未被评选上的作品,比如用蕾丝做锦旗的,挺直接,挺反讽的,作品的质感也相当荒诞,有种乡村洗剪吹风格吧。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像标准的作品,但我觉得它有特点。
2017“罗奖”影像作品
比如,还有两个录像,其中一个录像是拍水的没被选上,这个作品很有意思。污染的水,旁边还有打印的装置,很简单就像写日记一样,很朴素。因为很多影像作品都太有套路,知道怎么说,怎么讲故事,怎样用技术来表达。影像只是一种工具,影像也不好拍,其实跟其他的表现方式上来说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我并不认为它是“新”的,只是现在大家正好在面对,正好是一个时尚的表达方式而已。
图片来源:入围年轻艺术家吴茜(朋友圈)
关于《阿岛》创作背景
吴茜:我是安徽人,毕业于川美油画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广州的白山呆过一段时间,发现那里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有很多的水源,很多当地的居民都是以泉水为生,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去取水,在这个情况下又同时有很多工厂和环保组织在周围。在当地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就写了一封信给“阿岛”,“阿岛”是一个虚构的人。我觉得它是一个我创造出来的角色,也有一种乌托邦的感觉在里面。
入围年轻艺术家吴茜与《阿岛》作品 最终呈现
吴茜:作品《阿岛》就是从现实出发,再重新组合。有一部分是直觉,还有一部分是那个地方对我的冲击。它是由一个三分多钟的一个短片,以及一组艺术微喷组成的作品。有一些文字和片断,旁白是我找的一个叫“地铁”的人去读的,他是一个当地人。我很喜欢用粤语说那些文字,我是安徽的,其实不太会说粤语,但这样反而有一种陌生化的感觉。
白山宗祠山水画
当初之所以想让“地铁”帮我去读这封信,是因为他同时在合唱团歌剧院工作,又在一个环保组织工作,他本身和白山的关系就很有趣。我很想把他的声音从他的身份中抽离出来,然后跟我自己对这个地方的一个想象或是一个直觉的部分做一个重新的组合,所以在现场是对它重新的一个联接。
现实中山顶的“游泳池”
吴茜:片头有一张图片就是当地一个祠堂里面挂有一张水景的图像,这是当地人对他们作为一个水源地的一个理解。但图片却与现实离得很远。还有一些奇怪的场景下的水,比如山上有一个游泳池,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视觉和感受上的冲击。
参展艺术家作品及自述:
入围及获奖艺术家吴佳儒与参展的4件作品
《厕所读物:一股风朋友以及其他》背景:
吴佳儒:我本科是清华美院版画系的广东人,研究生在香港的大学读的创意媒体,我现在在香港生活,因为香港的空间比较狭窄,我们的厕所很小,坐在厕所上的时候就是面对墙。我自己在厕所的时候会经常读书,我在厕所墙上做了一个类似电子读物的屏幕贴。那段时间我在创作实验小说,因为我很喜欢看意识流小说的文学作品,自己在家里便写了一些跟自己经历相关的虚构的小说,我觉得这个经验还蛮有趣的。
入围及获奖艺术家《厕所读物:一股风朋友以及其他》呈现
吴佳儒:作品本身是一个装置,观者需要坐在一个小小的板凳上这样看着,然后有镜子还有一些紫外线的灯,这些灯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想要这样的一个阅读体验。我想把“文学故事”延伸到现场、延伸到观众阅读的区域里面去,现场真的会有那种紫外线的灯,晒了就会黑,就会伤害你皮肤,然后其实你坐在这里读的时候,你会真的觉得,哎呀!我不想晒那么多会变黑。所以我会叫朋友你涂点儿防晒霜进去,而且那个光是不见的,这些紫色的灯暗暗的。
《厕所读物:一股风朋友以及其他》文字故事内容
这个影像的剧情是讲一股风和朋友们从月球回来之后惊奇地发现城里的人都跑到大马路上去住了。原因是爆发了致命的病菌,为了杀毒,政府为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紫外线灯杀菌。但人们觉得这些灯会伤害自己的皮肤,内心恐惧得不敢在家里住。故事主体是讲述一股风和朋友们各自不同的决定,一股风带着妹妹去沙漠、有人去了北方找爱人、有人去参加铁人三项、有人也在街上住了下来等。
入围及获奖艺术家吴佳儒 参展作品《粉色培根》
《粉色培根》,我有一系列是做跟培根画作有关的东西,用电脑重新解构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有“粉色”系列,有“橙色”系列,去探讨人和机器的关系。主要是视觉的意识流,另外我也创作了人和影像可以互动的《C培根》,关于里面的主角会跟着你动,是一个镜像的互动。这个作品3分42秒还挺长的,其实是一个循环播放,我是想像灯箱一样三个屏幕并排的,因为现场的关系我拼接到了一起。
入围及获奖艺术家吴佳儒参展作品《临终之言》
这个作品就是因为我看了一本书叫《老舍之死》,书中有老舍的家人朋友们的采访。我在里面就读到了很多他们转述老舍死之前说的话,然后我就把这些话都摘下来,放到16毫米电影胶片里,因为胶片的运作是图片一个轨道,声音一个轨道。
入围及获奖艺术家吴佳儒 参展作品《临终之言》
我把字就贴在电影胶片的声音轨道上,印在胶片上。机器过胶片的时候阅读的两个信息,一个是图片的信息,一个是声波的信息,我在声轨贴上文字。机器会以为是“字”是声音的波纹,它会把文字当成声音来阅读,会发出一些抽象的声音。
入围及获奖艺术家吴佳儒 参展作品《现在至少》
入围及获奖年轻艺术家 冯晓峰《重复的周期》创作背景
冯晓峰:我是今年广美雕塑系研究生毕业。首先课题研究是有四个定向的,方向是跟声音有关系的,因为我本科做的也是跟乐器有关的一些装置,研究生也延伸全面去拓展。
《重复的周期》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作品的出发是跟自己的故乡有关系,我之前回家都会去视频中的那片海域,看到海浪一波一波地重复,就突然看到海域中的石头,它们都不是锋利的、尖锐的,都是钝圆的,就是圆的,以雕塑的这种造型来说它就是因为经过时间反复的冲刷,才有菱角变得圆的那种造型出来。之前也看了一些关于重复的时间的书,就感觉有那种重复的时间里面,因为时间分很多类型的,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是跟乐器有关的,就创作出了这件作品。
入围及获奖年轻艺术家 冯晓峰与作品《重复的周期》
这个是一个唱盘,就是很简单的在中间把它打偏1厘米的孔,然后这首歌叫《美丽的大海》然后它发出来的声。把这个正圆轨迹运动的一个轨迹打偏,它就变成一个椭圆军队,所以它声音就完全变得模糊,就是说就是打破它原来的轨迹了,因为这1厘米的偏离等于我把它重新编了一个曲和歌词,却是很诡异的一个状态在里面运动了。
冯晓峰《重复的周期》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
冯晓峰《重复的周期》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
冯晓峰:这个材质有弯的,因为我们那边很多台风和海风,我感觉其实每个人离开家会有一种就是所谓的比较伤感的一个状态吧,是很多东西,倒不是人,可能就是一个天气或者是那边的一些自然景观那些会让你更加怀念。包括像这个风琴石头,石头就是海边捡的,最后称的重是4.3公斤,这根弦就是我们像乐器它是拧到标准音才能够弹,这个石头它4.3公斤就是它现在的重量它拉下来这个重力量等于也是它的扭力拉力就是这个声音,就是一根弦一个石头拉下来的声音,也是我故乡的石头,就是结合着乐器,然后我故乡我自己的一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是我自己遭受的事情就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有一种很难过的东西在里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重复的周期》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
冯晓峰:有一段时间我很关注 “塔”,了解到中国的“塔”一般都是单数的,比如七层塔、九层塔、十三层的塔。然后我就想在做实验过程中跟乐器有关的,做一组又可以拉,演奏的,就是配合编程电机转动的,可以通过让其他人即兴演奏的东西,然后我就在这个条件下做了这个七层塔。这个作品叫《七重塔》单件作品,之前它们还是比较独立的,但是配地上这些就成了“协奏曲”。
《重复的周期》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7
入围年轻艺术家 谭荔洁 《热带地区的奥斯曼》创作背景
谭荔洁:作品名字《热带地区的奥斯曼》来源于一本书,叫做《布满贫窟的星球》,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麦克戴维斯写的。他有个构想,在大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贫民窟会渐渐地占满 城市的中 ,以至于以后的城市和星球可能到处都是贫民窟。富人们有资源和权利去更好的环境,但是贫穷的人是没有这种选择权 。他们大多的寄居在贫民窟 ,对于深圳可能是城中村。
入围年轻艺术家 谭荔洁 《热带地区的奥斯曼》影像 34'50''
入围年轻艺术家 谭荔洁 《热带地区的奥斯曼》影像 34'50''
这本书的第六章节是关于富人的,这个章节的名字叫做“热带地区的奥斯曼”,章节讲述的事情和我观察的地方非常相似。书中的富人们居住在像主题公园般的地方 ,每天漫步在童话般的环境中。我发现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地其实不是一种个人的特殊感受, 它是在全球范围内实实在在、具体的、有数据的状态。所以我下决心把这个东西拍出来。
入围年轻艺术家 谭荔洁 《热带地区的奥斯曼》影像 34'50''
入围年轻艺术家 谭荔洁 《热带地区的奥斯曼》影像 34'50''
这次的展览是提取了拍摄地中一块废弃的私人泳池,我经常看着乌悠悠的脏水池,想着扑朔迷离的泳池内部。现场用一块拓满热带巨大植物的布,塑造内外部反差巨大的“泳池”,外表模糊而浑浊,内部有着丰富的层次。
实在是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详细介绍。下面是其余参展艺术家作品:
入围及获奖年轻艺术家 吴穹、汪洋 影像作品
入围年轻艺术家周广能《只印这......》(现场) 版画.实体工具.木 尺寸可变
入围年轻艺术家 王卓 《丰碑》 柏木、光敏树脂、灯带 35·35·120cm
入围年轻艺术及段官来《众生相系列》 装置
入围及获奖年轻艺术家董靖-综合材料 作品
入围年轻艺术家雷军 《zero》 影像
入围年轻艺术家吴彦臻 《夜空中最亮的星no.1》装置
入围及获奖年轻艺术家吴建棠 《荒野中的折枝》 木刻 3300X2300mm 2017
左:朱湘湘《Altas:记忆图集1》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50x120cm
入围年轻艺术家贾政 《徘徊在山与海之间》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入围年轻艺术家 苏昱铭《apologize》 石版 112X152cm
入围年轻艺术家 蔡艺《幕序列-1》110X140cm布面油画
入围年轻艺术家李博文 《黑三角》 320cm×820cm 布面丙烯 动态装置
入围年轻艺术家 陆凡 《女性身体的坦白一耳聋扯八》 铜版飞尘
入围年轻艺术家仇贝 《丢勒兔的成长“报告”·》·石版,.50X66cm
赵霄鸿 《Addict01》《Addict02》120*140布面丙烯
曹金岩 《潮湿地系列》 墨汁、水彩、凹版 尺寸不等
(责任编辑:谭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