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江源:情绪即为材料
2017-12-09 00:08:11 常华
艺术家江源
在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青年画家扶持计划暨绘画新锐展上,有一幅红色调、充满张力、笔触感笔笔分明的或排列或重叠;画面具象人物的眼神犀利、神秘,似乎又含有一种攻击性,抽象的人物伴随暗红色的僧袍淹没在红色调里面……吸引了无数观者的驻足,这就是在本次展览中获得最高奖“靳尚谊青年艺术奖”的油画作品——《高原人》。
从乌克兰哈尔科夫美术学院毕业回国不久的江源,凭借作品《高原人》在“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青年画家扶持计划暨绘画新锐展”上获得艺术大奖。“之所以投稿是想多一些跟别人交流的机会,也希望能从展览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高原人》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我很开心,也非常感谢评委老师和基金会,对我之前的努力给予肯定。”江源把每一次展览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张作品都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坚定的认为“艺术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尽量可以通过作品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江源,1987年生于青岛,2006年来到乌克兰,2012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工作室,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14年年底回国至今,现居北京。江源从小就喜欢画画,很早便流露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然而父母一开始并不支持他以此为职业,后来通过不断努力多次在展览中获奖,并始终保持对艺术的专注与热爱,最终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平时,江源一半的时间看书,一半的时间创作,创作题材的大多来源于书本和对社会现实及人本身的思考,他不想成为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关注艺术之外的事情。自己独处的时间比较长,似乎有些不擅言谈,但言及感兴趣的问题,便滔滔不绝。
《高原人》250cm×135cm 材布面油画 2014
雅昌艺术网: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青年画家扶植计划项目中,您的作品《高原人》获得了大奖,能否介绍一下这幅作品的创作思路?
江源:《高原人》是我在2014年创作的作品。之所以创作《高原人》是跟我之前处得环境有关。乌克兰位于东欧,夹在俄罗斯和西方大国之间,一直处于比较动荡的状态,尤其是在13、14年。在我看来乌克兰是一个身份认同出现问题的国家,再加上自己是亚洲留学生的原因,受到文化、政治等各种问题的影响,促使我不断思考关于民族和身份的问题。包括现在,即使已经离开乌克兰,也还是对这方面非常感兴趣。所以,带着问题和感受,在创作时总想表达出来。14年去了西藏,目睹了异邦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与冲击的过程,这与我在国外境遇非常相似,在这种共情心理下选择了这个民族题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回国考察,在西藏待了半个多月,当时在考察过程中遇到一个马队,那个情境中充满了民族、文化间碰撞的张力,让我印象深刻。《高原人》的灵感也就是来源于那一场景。
《高原人》局部
雅昌艺术网:《高原人》这件作品在评选时就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您对红色大色块的运用,对核心的人物以及四周环境的处理,都是很特殊的,能否对此谈一下?
江源:在西藏让我感受最多的颜色就是红色,包括喇嘛的服装颜色也是深红色或者紫红色,后来就把这一直观感扩展到画面上就形成了《高原人》现在的色调。《高原人》跟我现在创作的作品在创作思路上有很大不同,这个作品并不太需要依赖文字阐述,还是主要放在感受和情绪的处理上。作品比较强调笔触,但我并不是把笔触当笔触看,而是当成一种情绪,是一种情绪的投射,这跟创作的动机和创作内容都是直接相关的,我是把情绪视作为一种材料在用它。
雅昌艺术网:看到您的求学经历是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美术学院读的本科和硕士,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选择了去国外读书?
江源:本来打算去俄罗斯,当时只是在乌克兰学语言,后来各种原因集合在一起,就阴差阳错的留在了乌克兰。但现在看来,对我来说在乌克兰留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在乌克兰除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法,更多收获还是来自学校之外的地方,乌克兰的留学经历,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乌克兰虽然不是一个舒适的国家,但动荡和危险也常常让人着迷。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动荡和危险也常常让人着迷?
江源:是的,我记得克尔凯廓尔就这个问题有过类似的阐述“冒险会导致焦虑,但不去冒险却将失去个人的自我……在最高意义上,冒险使人意识到了自我。”就像看战争片或恐怖片一样,冒险、死亡或攻击性的压迫使我们在复杂心情中激发出生存的本能,使我们深刻的体验到一种存在感。这里还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不只是危险,我认为人类对于攻击性和暴力都存在这某种程度的迷恋,就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他们会反复推到和重建,在这里攻击性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并从中得到愉悦。但是在社会道德范畴里它们往往具有负面的内涵,于是人们倾向于一边否认它,而又一边的“秘密的爱着暴力”。如果我们承认这种隐秘的愉悦,就必须面对有它引发的种种更为深刻意涵。作品《秘密的爱》就是基于这一立场创作的,在作品里我把强烈的情绪视为材料,痕迹本身即是作品意义的一部分。
《秘密的爱》150cm*200cm布面油画2017
作品描述:泰戈尔在《家庭与世界》里这样比喻危险的民族主义:“今天我发现,我喝的这种酒就更加可怕,这种酒既不需要去购买,也不需要倒在杯子里,它在我的血液里早已酿造好了。我有什么办法呢,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来渡过吗?”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乌克兰的教学体系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江源:我没接触过国内的大学,可能没法做客观的比较。但通过与国内的同学及做艺术的朋友聊天,感觉并没有国内艺术分科这么多样化,对西方主导书写的艺术史路线并没有那么认同,但乌克兰的艺术教育还是真诚和严谨的。
《海鸥计划》90*180cm布面油画2016
您在国外创作、参展最深的感触是什么?与国内相比有哪些不同?
江源:机会不会这么多,艺术家的生存状况整体也不如国内优越。尤其是对年轻艺术家的发掘,显然没有国内这么热衷。
《海鸥》200cm*150cm 布面油画 2016
《海鸥》局部
雅昌艺术网:那您回国以后,艺术创作上有哪些变化?
江源:主要是看待艺术的态度转变了,相比较追求艺术本体或者趣味性,现在对注重思考、观念性的作品更感兴趣。但即使是创作手法和观念的转变,也还是保留了自己身上一些重要东西,只是以不同面目再次显现出来。
《斯芬克斯的面貌》155cm×232cm纸上数码冲印 昆虫标本 2017
作品描述:人面天蛾亦被称为"斯芬克斯"蛾,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拥有人面兽身的怪物"斯芬克斯".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会端坐城外的悬崖上,用谜语质问过路的世人,猜不中者将会被吃掉,俄狄浦斯最终猜中了谜底——-"人",羞愧的斯芬克斯跳崖而死。斯芬克斯是人类对死亡 、恐惧与诱惑的心理投射,问题在于,我们应该直接面对它们,还是仅仅将自身人性中永恒的矛盾投射到神话中或其他生命身上。作品《斯芬克斯的面貌》利用互联网识图技术分别对6只斯芬克斯蛾背上的“人面”花纹进行识别,并将此次认知的所有结果呈现在作品中。
雅昌艺术网: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来源于写生,感觉您的作品来源于心理学、文学、哲学方面比较多
江源:是的,我的灵感很多来源于书,但并不是从书里找些观点直接拿来用,我喜欢对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我对存在主义心理学很感兴趣,罗洛梅和亚隆的著作常常让我着迷。我喜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用视觉形式去转换它,但要做到有一个坚实的出发点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我希望作品是有意义的,这里说的意义当然不是终极“意义”,意义始终是虚构的,在这里我需要的是某种逻辑的一致性,就像亚隆说的:“人类这种寻找意义的生物,却被投入到本身毫无意义的宇宙中”。我忍受不了无意义带来的焦虑,更受不了作品是空洞的。
《斯芬克斯的面貌》局部
雅昌艺术网:支持您继续做艺术的动力是什么?
江源:我认为自己是对绘画敏感的或者说是有点天赋的,但天赋性的东西并没有解决我对艺术的内在需求,这常常让我感到很困惑。所以我只把艺术作为一个擅长的手段,而把核心的注意力放在艺术之外,艺术对我来说始终承载着别的东西。
雅昌艺术网:感觉您的现在的作品都需要有文字的阐述,您怎么看待文字阐述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江源:我认为文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我并不追求纯粹的东西,我对纯粹的绘画或者纯粹的艺术不感兴趣,如果文字能让作品变得更完整,我就会使用。如果不能,就不用。在这里往往会产生一个误解,文字对作品的阐述并不是要强塞给观众一个答案,而是希望观众更好的进入作品,或者说是在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艺术家当然不能控制观众从你作品当中获得了什么,所以文字的阐述只是提供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常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