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3640期】对话:工艺美术的岔路口(下)

2017-12-20 08:58:05 樊玮

  主持人:

  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嘉宾:

  刘润福: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讲师

  王晓昕: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金属艺术讲师

  杨佩璋: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漆艺博士后

  岳嵩: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讲师

  李静:清华美院工艺美术系玻璃艺术助教

  郭秋惠: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讲师

  导语:

  每个艺术门类都可能面临“岔路口”,困难的是取舍和选择。随着技术的发展,材料美学和设计艺术的商业化对工艺美术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在学院和行业中显而易见。与传统工艺美术鲜明的地域性、时代性、源发性特征相比,当代工艺美术则集构思、创意、观念、技术等多种因素于一身。工艺美术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如何紧密服务于人们的衣食住行一直是业界思考的话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沙龙第4回以“工艺美术的岔路口”为题, 探讨了当代工艺美术如何抓住时代脉搏、传承创新薪火技艺。

  主题:工艺美术的岔路口

  下半部分:

  陈岸瑛:那我就想问一下刘润福老师,比如在我们当代,陶瓷有一部分是科技产品,还有大规模的陶瓷织造、陶瓷厂、卫生洁具什么的,请问一下为什么你一定要选择,纯手工的烧柴火的织造方式,是不是和你在日本学到的某种东西有关?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

  刘润福:经常一提到这儿,就是刘老师的日式,没有关系。我想回答岸瑛老师的问题之前,先引一个小话题,引一个什么小话题呢?就是说工艺美术的岔路口这个标题,我想把这个标题先说一下。岔路口一听就是有转折,或者有分开的地方,我想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一定要确定我们在什么背景下、什么语境下、什么环境下,去讨论这个话题很重要。打个比方说,我们美院的建筑,我们每次上选修课的时候,别的同学进到美院之后,能找到教室都非常了不起,基本上花一年时间,才确认怎么才能找到。

  也就是说在美院这个语境下,岔路口太多了,太难找了。但是有一点,假设我们跳开美院这个屋子,我们去美院外面的大路,我们去看一下,青蛙其实还是很好找的。那面是紫荆,那边是南门 东门 西门,很清晰的。所以说我经常说,什么语境下讨论这个岔路口。接着我说第二个要点。就是说目前我们这个语境是否是合理?就是说比如说工艺这个词,我们谈的是工艺美术岔路口,那说到工艺和美术这两个词。工艺本身这个词,我们近现代中国的许多美术的词汇,都是从日本的词汇借鉴过来的,他们翻译了一些东西,然后早期中国的词传到日本比较多,近现代传回中国的词语也很多。

  工艺在日本这个词他没有美术跟着,工艺隶属于美术,仅叫工艺不会有工艺美术这个词。或者美术工艺,美术工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同时也觉得美术这个词也很有意思,是纯西方的,跟东方是对立的这么一个概念。回头来我说一下,目前我们的中国美院的一个现状,就是说我们美院的现状,就是陶瓷艺术系是一个系,然后工艺美术系又是一个系。

  我就想回答一下这两个语境,一直以来我事实上出国留学十几年,然后大家都觉得好像是西洋的,或者东洋影响我比较多,但是逐渐我在回归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有些东西是如此的强大。比如说我们的陶瓷艺术系,我就想夸一夸,就是说陶瓷艺术系,目前这么划分,或者独立存在的这么一个系的概念,我觉得别的地方还真没有。不仅是我们清华美院这么划,整个中国这么画许多地方都没有。

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刘润福

  但是恰恰这个划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说陶瓷艺术系本身,我们这有两位陶瓷艺术系的老师,我们内部就是自然清晰地,就划分成三条横线,一条做传统工艺,一条做现代陶艺,一条是做工业设计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语境合适的话,本身不存在岔路口,它是通顺的。就是说我作为传统工艺就往前做传统工艺,我们有一定的服务对象,这服务对象是确切的。我做现代陶艺的这个服务对象也是确切的。

  我做工业设计的服务对象,也是确切的。所以说当用一个材料,去界定一个东西的时候,绕开工艺美术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一个岔路口的问题,是服务对象如何深化,继续延伸的一个问题。所以说我这两个一点二点解答完之后,回到岸瑛老师这个问题上,就是说为什么我选择了这个,因为我喜欢传统工艺,我喜欢这种技艺形式,和文化积累的表现形式。所以说对我来说,或者是对我们陶瓷系的一部分老师来说,本身就不存在岔路口。因为我们是越来越清晰,我们的追求方向和服务的对象很清晰,我是这么想的。所以说几乎是没有理由,我只是喜欢,所以我选择了传统陶艺的表现形式,我选择了我服务对象的形式。

  陈岸瑛:我看出来润福老师,虽然在日本待了这么多年,但是他的思考方式是挺欧美的。我也想回应这个大的语境,就是岔路口是在什么意义上它成立?我是这样想的,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大的变化,正好接着张仃先生那个话来说,张仃先生当年看的这个手工的传统工艺,它在衰落,面对一个所谓现代的机器的商品的生产。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正好相反,手工的传统东西它会成为一个,很高端的 很奢侈的 很高附加值的,这样一种产品,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语境之下,我们再来重新我们思考,我们学院里面的工艺美术教育,怎么发展,这是我们的初衷。

  那么现在我想请,我们的院史专家郭秋惠老师,他是长期研究我们学院老的历史的,我想让他说一下,就是你刚才听到我们现在这些年轻一代,承传了学院的薪火的五位老师,他们来讨论专业和产业、艺术跟设计之间的关系。我想问一下,就是说据你所知当年的这些老先生,对这些问题怎么看?你那些老先生的看法有何评价?

  郭秋惠:终于轮到我说话了,是这样的。对于这个标题“工艺美术的岔路口”,其实这个论坛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在群里面,已经有过比较激烈的一个讨论,当然岔路口的标题,比较吸引人,吸引人眼球,所以陈老师最后就,在大家的推荐之下,用了这么一个标题。其实我是比较赞同最后一位,刘润福老师他提出来的,其实不存在岔路口的问题。因为工艺美术就跟我们人一样,就是它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人是不同的、人是具体的,所以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侧重发展的方向。所以美术在当代的发展,其实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有自己的侧重点,这个跟我们学院成立的这个初衷,我觉得可以做一下简单的梳理。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青年教师郭秋惠

  咱们学院的成立有一大批,算志同道合的一批人,因为在见过初期的时候,像庞薰琹先生是在现在的国美,当时民国时期的名字叫做杭州国立艺专,在见过初期它变成中央美院的华东分院,被降得还是比较低。其实杭州国立艺专在民国的时候,它是第一流的一个国立的艺专。它的成立就是举全国之力,然后有共同的这种理想,为了让工艺美术去介入到,现代的这种大众生活日用,介入到产业当中的这一群人集中在一起。

  所以从中央美院的实用美术系,还有国立杭州艺专的实用美术系,还有清华大学银鉴系,它底下有一个工艺美术的研究小组,像常莎娜老师高庄老师,都是从那边转过来的。所以这三股人就会聚在一起,用了三年的时间,去做了一系列筹建的工作。当年他们的这样一个筹建,我在院史当中的一个梳理是强调了一点,就是他们所主张的工艺美术的,这种发展的道路,是一种非常包容的,可以说用蔡元培先生的,他的治学或者教育的理念,像北大这样一个采用的理念,一个是兼容并蓄的。

  所以学院的成立,我用两个词去讲它的学术的传统,一个是行知合一,一个是合而不同。行知合一可以把庞薰琹先生,在1946年和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民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教育家,他们有一段非常,用了三个半天,非常彻底的一段谈话,他在规划一个近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蓝图,当时庞先生他用乌托邦三个字来形容,因为他所认为的工艺美术,它的发展,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段话。

  很简短的一段话,但是觉得非常的有份量。“陶先生和我都认为,将来工艺美术一定会发展的。因为人民需要有物质生活,也需要有精神生活,我国人口众多,搞工艺美术设计的人总是需要的。做一个工艺美术设计师,要有敏感的构思能力与创新精神,关心人民的需要,了解人民的喜爱,能有制作实物的技术,要了解祖国的艺术传统,同时还需要有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像这样的人才在我国是极少的,所以有必要创办工艺美术学校,来培养这样的设计人才。学校初办时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将来这个学校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所以这是在1946年,他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学校。

  而他建立这个学校的萌芽,是在1925年他留学法国的时候,参观了法国巴黎的国际博览会,他得出了一个认识,就是原来美不只在绘画当中,生活当中也是需要美的。所以他就有志于把这种美推向生活。其实庞薰琹先生在转入工艺美术之前,他是中国现代第一个,现代艺术社团的创建人,也就是攫兰社,我在2011年的时候,《装饰》有一篇策划了专题,专门讲美玉,《装饰》请我写一篇关于庞先生的一篇文章,我记得我后来找了两个词,来形容庞先生的一生,叫攫兰与小草,攫兰是一种气势,一种决心,他投身于这个艺术,和工艺美术的一种决心。

沙龙现场

  小草是他在人生的最后的阶段,对自己的一个界定,小草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植物,所以他说他自己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他一辈子都在探索,不同的时期他的探索。三十年代在探索现代艺术的发展,四十年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去系统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图案的传统,这个图案我们要注意一下,它不是现在的一种非常扭曲的概念,现在是变成缩小的概念叫纹样,但是在民国时期它图案的话,是一种设计的概念。

  所以它把中国图案集做了四大本,然后把这个图案,和西方现代的这种构成的观念、色彩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把传统的图案从造型到色彩到纹样,是三位一体的,然后把它融合到现代的民众的,生活的日用品的设计当中。所以这样的一种设计,不只是庞先生他在做,庞先生在1941年,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序,后来人美出了这个版本没有收录,最近我在做一个展览,中国现代设计文件展,所以再去重新查找当年的文献的时候,在四川省立艺专,他有一个校刊叫《技与艺》,很像我们现在的展览的主题,他写到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有一个起源。

  但是在八十年代的新的序里面,这段话被去掉了,就抹杀了。所以他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艺术走向社会。雷圭元先生在四十年代,也做了这样的事情,他有自己的中国图案集,也是用这样的方法,雷圭元先生也是留法,但他留法是专门学工艺美术,学蜡染漆艺,然后他也把这个传统的图案,和西方的这种工艺的传统构成的理念,融入到现代的这种生产的日用品的设计当中。

  所以他在做这个事情,包括后面写《新图案学》,是民国教育部部定的教材,在艺术这个体系里面是唯一的一部。他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在1949年以后,这一大批的部定的教材都被终止了,在台湾终止,但是只留了这一部继续沿用和不变的沿用。所以在去年中国美院报国寺展览的时候,有一个台湾的学者,他讲到这个问题,说雷圭元先生的,中国现代图案体系的这种构成,从实践到理论它的影响不只是在大陆,在提出地区也有非常广泛,而且深远的一个影响。

  而在《新图案学》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图案它和人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传统的我在放远这一点,传统的这些中国造物的传统里面,工艺美术,它是兼有物质精神双重性,也就是说有欣赏 有审美的,也有实用的和功能的,它两者在一个度上,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

  我可以简单举几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比如说原始社会的彩陶,尖底瓶大家都见过,没见过实物也见过图像,它和孔子先生的中庸的思想、文质彬彬的思想有什么关系。孔子观其器,这个其器就是来源于尖底瓶,尖底瓶我们知道,它有非常巧妙的功能设计,它的耳是在最正中的,这个陶瓶最正中的一个重量的中心点,它是虚则欹 满则覆中则正,所以它有三种状态,当它空的时候瓶口朝下,把它扔在水里面可以自动进水,水进到合适的程度的时候,它自动会立起来,它满的多了就覆掉了。所以在宗庙里面放这样一个器物,在尖底瓶的这两个耳,有个支架把它架起来,这样的话孔子在宗庙里面,看到了这个器物,他得到了一个体悟,这个体悟他向学生在传达,所以他传达了一种中庸的理念。

沙龙现场

  先秦的百工时代,咱们很多的传统,包括哲学的概念都来源于先秦时期,这是人类的轴心时代,不限于中国,西方也是,还有印度,这是一个人类在生存的这种环境当中,它得出的一种造物的智慧,所以他把造物的智慧,运用到人和人的关系当中。党人像道家他运用到人和自然当中,它有不同的这种切入点。

  所以从功能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从实用向思想象征性的问题。其实造物是面向具体的一个人,现在柳冠中老师,他是中国现代设计工业设计之父,当我愿意在工业设计之后,加两个字比较合适。现代工业设计底论之父,因为如果工业设计之父的话,可能要更多的实践的层面,但是他的是理学讲究的,一种动词的思维,有饰来设计,不是由物来设计。所以他要为了做的功能而设计,而不是具体的座椅的设计。但是这样一种理念,其实在传统的造物里面就有。

  比如说清代的裁缝,他给你做东西的时候他会观察你,观察你来的时候你的站姿,通过交谈了解你的职业,你的官职,所以他同样给你做一个袍子,如果你是大官的话,你平常肯定是这样的,昂首挺胸的,那你怎么去保持前后两片的平衡呢?应该前面长还是后面长?所以他既然是往后挺的话,前面就要做得长一点,后面做得短这一点,这样你在视觉上,看这个人的时候,他是一个前后片是平衡的。但是你要是比较卑微、官阶比较低的话,它可能是相反的一种做法。

  所以他在做的时候是有非常细致的,如果用柳先生的说法,他是外因决定内因,而这个外因也就是一种历史的情境,把这个人具体化了。所以工艺美术发展也是这样的,那我们放到我们学院的老先生来说,我愿意分享雷圭元先生,在1943年他写过一段话,因为刘老师的课我都上过,做院史我们也有这种访谈,他在提自己的是理学的时候,往往要往前提,提到八十年代,说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来的生活方式说,这样一个理念,在那个时代这么一个提法的很少。

  所以他在那个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理论的贡献的话,是提出设计的生活方式说,那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雷圭元先生这么一段话,雷圭元先生在1943年写了一本书,叫《工艺美术之理论与实际》,他在总论当中第一段话这么写:“现代工艺美术是在追求自然界的形和色,万象的比例和律动,以数学为基础,以思想来集中,着以美学上出法则,适应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条件,构成便利于使用达到,人类思想的美的生活,给予精神上一种安定,保持体的均衡,既求全人类向光明 和平 真诚、快乐的大道中推进,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

  这是新兴工业美术所趋向的一个共同目标,也是新时代工艺美术家该共同负起的一个实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工艺美术的一个界定,是非常合于这种现代的精神,合于我们生活日用,人作为一个整体你有物质的需求,你也有精神的需求。

  然后他还点到了我们一个传统,以数学为基础。工艺美院成立的同时,成立了一个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这是和工艺美院同级别的一个机构,所以这样的传统和庞先生是一样的,因为这个研究所的所长是庞薰琹先生,他在美院同时任的是副院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工艺美术艺术和科学的一种结合。

沙龙现场

  这周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事情,就是祝大年先生的建国瓷,他在世纪建国瓷的时候跑遍了景德镇,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材料,还有材料的化学的这种构成,他做了非常系统的一种梳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传统的学术的传统,要比我们现在了解到的更加的多元,更加的兼容并蓄。而且不同的老师它有自己的侧重点,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工艺美术,是一种现代,是一种多元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向里面,做得非常的到位。

  陈岸瑛:感谢秋惠老师,我发现她不仅熟悉院史,而且熟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美学史,所以从庞先生一直讲到了孔子,非常受教育。她里面引到了两张画,都是七十年前的画,我听这个画的时候我就想像,七十年以后是哪些人坐在这个地方,继续讨论这样的话题?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的薪火相传的概念。以前我们都喜欢讲创新,要彻底的创新,恨不得一晚上,我们就全部把它给创新出来。

  但是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性的神话,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承它是创新的一个基础。我觉得工艺美术以前,我们给了它各种各样的名称,有一种名称,我不太赞同就是民间艺术,这显然是对它一个非常错误的理解,因为工艺美术它还包含宫廷的和文人的,不完全是民间的。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了它一个定义,我觉得很喜欢。就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中的遗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财富,传统里面有财富,它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代的。但是对于一个败家子来说,你给他一个千万财富,他一晚上也花完了,所以要接受这个财富你得有准备,在我看来你越是具有创新能力,和你具有更高能量状态的话,你才能承接住这个上代人,传给你的这个东西。

  刚才她念的几段话,都是这样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学院庞先生跟雷圭元先生,他们一代人。那他们又是从谁手里,接到这个巨大的财富?他从整个中国数千年的造物文明里面,接受了这个财富,这个不仅仅是一个手工的生产,它也是一个承载着一个,道形元上的这样一个东西。刚才秋惠讲得很好,它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所以对于他们那代人来说,他们是承接了这个东西,一种恭敬之心,然后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把它转向当代释放它的能量。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到这一点。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