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武:书法教育不能丧失阵地
2017-12-13 11:01:33 黄剑武
诸多原因,书法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校方因升学率的逼升而照顾不到书法教师的工作情绪,书法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书法教师也成了可有可无的老师,这是造成书法教师大量流失或改行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书法教育启蒙较早,在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一般都是以师徒传授方式进行教学。汉末,开始出现了以艺术教育为主的诸侯贵族施教模式,书法被纳入教学内容。隋唐之后,科举取士的试行则大大推进了书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试考察内容主要是身(形体)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推理)四项,其中书法也是考察内容之一。科举是平民百姓入仕升迁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书法教育在民间得到广泛普及,一度达到高潮。书法艺术也继而在唐朝达到鼎盛,此后书法家辈出,繁若星辰。
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教育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小学、初中、中师、中职分别开设了相关的写字或书法基础课程,所开课程一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汉字书写方法和教授书法的基本知识为主,通过班级授课制进行,现代书法教育体制全面发展。
虽然现代书法教育模式推行实施这么多年,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是提到它。不久前,江苏省某市以公招中国书协会员,免试聘为书法专业教师并解决编制等优惠条件的事件,才把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书法教育现象身上。为什么书法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却还有学校紧缺师资的奇怪现象呢?这些年的书法教育到底进展如何呢?这是此次事件激发的疑问。
自1985年来,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开始恢复招收书法本科生,北京师大、中央美院等学校也相继开始了书法专业的本硕的招生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基本形成了本硕博层次的,比较完整的书法教育人才和创作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各种学历层次的书法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却工作难找,而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书法专业因难创一级或重点学科,导致书法院系萎缩和教师饱和,全国各地中小学又极其缺乏书法师资,形成了书法人才培养和教学岗位空缺的严重错位。2013年1月18日,国家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并于当年春季开始执行。按照纲要要求,书法教育须纳入到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校而言,还是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所以按照要求开设专业书法课之后也随之出现了师资不足的现实问题。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阶段,书法课作为国家和当地教育部门要求开设的课程,实质上在学校评估机制里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课程设置通常是一周一节课,这些课一般因缺乏书法专业师资由美术教师、语文老师代上。但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书法课常被语数外老师占用,或是隐性停课,有些偏远山村学校甚至直接没有排课。此外,在学校教师期末的年终考评中,书法课没有纳入考评范围,并且书法课的任课教师因课时折扣而大大影响绩效考核和工资待遇。因此,书法课是教师避之不及的课程,中小学书法教育也因此而落空,国家教育部门牵头拟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继而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学校面临着“一方不要,一方不来”,即学校不要书法教师,高校书法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学校工作的错位局面,而高校书法专业教师岗位紧张导致一岗难求。上述的各种问题造成人才资源极大浪费,同时也造成了书法教育基本功能的丧失。文化部门一边提倡文艺繁荣和弘扬传统文化,书法家们努力进行书法创新的同时,另一方面书法教育阵地已经逐渐丢失,这显出当今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发展的无比尴尬和无奈。
在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濒危是非遗的普遍特点,“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非遗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我们为“中国书法”申请世界级非遗成功高兴的同时,也因此为中国书法今后的发展感到深深地担忧,因为书法不能没有教育,而书法教育不能丧失阵地。
(作者系艺术评论家,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