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陈散吟:到生活中探寻自己的笔墨语言

2017-12-16 00:26:08 常华

  艺术家陈散吟

  编辑、博士似乎与画家的身份联系并不是特别大,但三种身份集于陈散吟身上,却丝毫没有违和感。现在的陈散吟,做着朝九晚五的编辑工作,天天与书打交道,忙里偷闲挤出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没有一般画家的那种孤傲,而是简简单单、踏踏实实的按照自己的规划慢条斯理的生活,就像他的画一样给人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陈散吟,1986年生于北京,父亲是画家,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喜欢画画,从小学二年级进少年宫学画,初中进入美院附中培训班学习,一直到博士毕业,他的生活和学习一直与绘画相伴。当时高中学习成绩还不错的陈散吟,出于对绘画的热爱,毅然报考了美院。200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四年本科,三年硕士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度过。传统的学院教育,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校期间,他参加了诸多大型展览,获奖无数,也历练了创作大画的能力。2013年,他顺利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卢禹舜先生。博士期间,读书、论文研究与创作并行,不仅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同时开阔视野并提高了创作能力,导师的鼓励和指点也让他在艺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陈散吟,其大部分创作来源于写生,正如他自己所说,写生是创新的源泉。“我觉得山水画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让人在喧闹的城市里找到一份安静、轻松的感觉,因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难停下脚步,心静下来,我的画就是要追求一种安静、山林野趣的感觉,让观者能够体会到像《林泉高致》里所说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不需要深入到大自然当中便能体验自然之美。”

  前不久,在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青年画家扶植计划暨绘画新锐展中,陈散吟凭借国画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从四千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青年艺术大奖”。陈散吟说,能够获得这次艺术大奖非常幸运,入选展览的画都非常优秀,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把每一次参展都当作一次历练的机会,希望把参加展览得到的经验能运用到自己的下一幅作品当中。今天藉此机会,雅昌艺术网对话陈散吟,听陈散吟讲述怎样平衡工作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如何在烦躁、快节奏的生活中安静的创作,以及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之路……

  在那遥远的地方180cm×180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靳尚谊艺术基金会青年画家扶植计划项目中,您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获得了大奖,能否介绍一下您这幅作品的创作思路?

  陈散吟:《在那遥远的地方》记录了一次青海写生的经历。那是2012年10月底我读研究生期间,去青海写生,当时是在去坎布拉的南宗寺的路上,因为逆光而行,所以感觉山和房子的背后有一种光影的感觉,那种气氛特别吸引我,那时青海已经很冷了,没有现场画水墨,简单的画了速写,拍了些照片,回来创作了这一主题。但当时感觉不太满意,2012年那时候刚上研究生,笔墨符号还不够清晰,后来于2015年又创作了第二稿,从构图和笔墨上来看也比第一稿进步了一大块。

 

 《春茶》129cm×200cm 2011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中留白及蓝天的处理,感觉与传统的水墨画有较大差别,能否谈一下您这样处理的原因和想法?

  陈散吟:因为大部分的学习经历都是在中国美院,在中国美院教学体系中有一个特点:是以空灵为主,注重笔墨的传承并在笔墨中讲究水的运用。我想把在中国美院所学到的一些东西运用到作品当中,画面中就用了一些云的处理手法,其实在西藏那种地方,属于高原,空气也比较干燥,并没有云。青海的天空确实就是那么蓝,在传统中国画中基本是没有这种蓝色,又想着赋予一些现代感,所以就直接画成了那种蓝色。

  

《塬上人家》180cm×180cm 2013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既继承传统,又有些清新自然,您是怎么看待继承与创新这种关系的?

  陈散吟:我觉得不要把传统和创新看的太重,压力不要太大,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首先,传统的东西并不单单指传统的图示,笔墨才是中国画主要的部分。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传统时,要尽量把笔墨基本功打扎实,通过笔墨让观者从中体会到你个人的修养。并不是古人这么画,我偏偏不这么画。中国绘画有几千年的历史,能够传承下来的都是精华,要不断的学习,要在学到精华之余再从写生中汲取营养,相互融合。

  我觉得创新的一个很好途径就是写生,到生活当中发现一些前人没有的体验。当下的生活,是古人没有遇到过的,比如说都市生活,这些都是创新的元素,比如去乡村写生,古人表现的跟你现在表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创新很好的来源,在写生当中发现你的笔墨语言,去抒发个人的性情,从写生当中提取生活的鲜活感并表现到创作当中,创新自然而然就有了。

  可吟书屋 136cm×68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本科、硕士是在中国美院学习,博士毕业于艺术研究院,您觉得这两所院校在教学体系上有什么差异?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陈散吟:中国美院的中国画教学是非常完备、系统的。在中国美院学习,本科期间主要是打基础,从大一的宋代的小品,大二是宋代经典的大画,比如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等经典作品要临摹几遍,到大三是元四家的,要把他们的作品临摹一遍,大四基本是毕业创作,但通过前三年已经打下很坚实的基础。中国美院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步走的很对,没有走弯路,对于学中国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阶段我的导师是何加林先生,他要求我们要在创作上多下工夫,何老师是一个思维非常活跃的老师,他经常鼓励大家在生活当中要发现一些不同,他自己的画变化也非常多,比如这两年是这种风格,过两年会是另外一种风格,所以,他也会把他的这种创作经验教授给我们。我在跟何老师学画的时候,也从中收获了很多,尤其是在我读研究生期间,中国美协的大型展览非常多,趁着这个机会,画了一批作品,这对我今后的创作都是很受用的,因为之前大画创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除了毕业创作以外,基本上没有画过太大的画了。何老师基本上要求我们,一周画一张六尺整张的,两个礼拜画一张两米乘两米见方的,一直这样持续了一个多学期,所以,通过这一个学期大画创作的训练,大大提高了我的创作能力,所以后来画《在那遥远的地方》时也比较得心应手。所以也非常感谢何老师当时对我们有这种创作的要求。艺术研究院我的博士导师是卢禹舜先生,非常惭愧的是,读博期间论文的压力非常大,因为要写八九万字的论文,所以画就画的少了一些,所以给卢老师看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跟卢老师谈一些理论及写论文上的一些想法。卢老师对我的画更多的是一种鼓励,他能从我的画面中找到一些我的闪光点,然后我就根据卢老师提出的要求,把自己的一些优势发挥出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吟书屋 136cm×68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觉得博士期间的思考与硕士期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您从本科、硕士到博士能分享一下您不同学习阶段的创作感受么?

  陈散吟:研究生期间可以说还处在边学习、边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在古人的经典中去发现画面中所需要的符号,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上。到了博士阶段最主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就是把之前学到古人经典的东西,稍微弱化一些,更多的是要画自己的东西,当然这也是从写生中得来的生活的体验。

  可吟书屋 136cm×68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现在工作跟画画之间是怎样安排的?

  陈散吟:我现在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工作,做的是编辑,因为工作了,画画的时间就没那么多了,只能是下班之后赶紧画几笔,但是上班对我来说,也是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因为之前上学的时候有大量的时间画画,对于时间的把握没有那么好,不需要精打细算,也没有把时间更好的利用起来,有好多时间就那么浪费过去了,工作以后才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毕竟我是学美术的,单位的领导对我的支持也非常大,对我说,“不要因为工作而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所以我就想,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展览,多进行一些创作,单位领导对我的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下了班收拾一下,七点左右开始准备画画,其实现在每天画画的时间特别短,因为画画这个东西你需要慢慢进入状态,不是一坐下来拿起笔马上就能画的,有的时候进入状态需要一两个小时,所以每天画画的时间从八九点进入状态画到十二点最多四个小时,四个小时时间也不是奋笔疾书的画,有的时候还需要思考很多东西,需要静静想一想,每天真正能进入画画的状态也就两三个小时,现在特别珍惜画画的时间。

 

 石梁春淡暖风亲  220cm×96cm  2014年

  雅昌艺术网:那您现在是跟书打交道比较多

  陈散吟:对,现在在单位就是天天看稿子。以前何老师告诉我们一本书要看三遍,泛读、精度、批注,要做到这三点,当时要是能从头到尾读完一遍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何老师开的书单都很深奥,还有很多哲学方面的,但现在做了编辑以后,任何书都得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个四五遍,所以上班的时候把研究生那段时间没学好的给弥补了。

 

 石梁秋气染云寒220cm×96cm  2014年

  雅昌艺术网:那您现在在创作中的思考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陈散吟:现在的思考更多的还是在笔墨程式中找到自己的语言并把它丰富起来,就像刚才说的要到生活中探寻自己的笔墨语言。

(责任编辑:常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