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壤塘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金泽举行
2017-12-22 09:47:53 王笈
12月16日,一场壤塘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古镇举行。 /汤彦俊 摄
一场壤塘非遗文化交流活动12月16日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古镇举行。朱清时、沈卫荣、钱文忠、谢继胜、格桑益西等60多位学者和艺术家,围绕壤巴拉非遗传习、觉囊文化艺术传承、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壤塘文化也由此成为关注的焦点。一个4万多人口的深度贫困地区,在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扶贫过程中到底走出了怎样的新路?
建成26个非遗传习所
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壤塘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西部,在藏语里就是“财神居住的地方”。全县辖12个乡镇、63个村(居)、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万人,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壤塘是嘉绒、安多、康巴等藏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独特丰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另外还有省州级的文化资源上百个,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壤塘文化包括独特性的看花节、马格文化节、插箭节、川西北民歌等民俗文化;代表性的觉囊文化、财神文化;多样性的南莫且湿地、则曲河流域水利风景区、香拉东吉圣山、海子山等生态文化;丰富性的格萨尔说唱、智美更单传记、藏戏等历史文化;神秘性的棒托石刻等宗教文化。尤其是觉囊文化更是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标志。
为将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从2012年起,壤塘从点滴抓起、从根本入手,先是扶持藏戏演出,然后逐步扩大到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觉囊梵音、传统服饰、川西北民歌等,目前已逐步建立起26个非遗传习所,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和投入,许多逐渐被遗忘的民间艺术,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建立传习所,也改变了非遗文化“小众化发展、传承单一易流失”的不利局面。
在传习所建设过程中,壤塘摒弃过度商业化模式,保留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形式,注重体现珍藏性、观赏性和宜居性,着力突出文化化、本地化、生活化,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制定了《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规范化建设意见》,从学员要求、运作机制、补助方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传承人申报、星级评定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极大促进了传习所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目前,壤塘传习所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已建立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2个。2016年,觉囊唐卡、觉囊梵音古乐、觉囊时轮藏香、觉囊雕刻艺术、壤巴拉川西北民歌、壤巴拉藏茶、壤巴拉石刻、藏族传统服饰、藏医药等9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成立传习基地,这也是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让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把文化培育为支柱产业
壤塘属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滞后的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着支柱产业培育缓慢,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群众增收致富困难,脱贫奔康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就要充分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基于此,壤塘县委、县政府认真思考、精准分析、集思广益,确定了建设“一城、两县、三地的发展定位,将文化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旗帜,作为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最有力有效的途径,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推动文化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绝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决策。为此,壤塘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聘请西南民族大学编制完成《壤塘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壤塘文化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现阶段,壤塘县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创建文化“四个样板”,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样板、宗教文化适应社会主义样板、文化产业助农增收脱贫奔康样板、民族文化引领民族地区发展样板;从而实现以文化的张扬力提升壤塘的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壤塘的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壤塘的凝聚力。
壤塘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提炼旅游品牌,用旅游激活文化资源,伸展文化与旅游双翼,打通文旅融合之经脉,着力打造地域文化浓烈的、特殊的、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品牌。
目前,壤塘正在着力建设壤巴拉州级文化产业园,打造一个集文化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居住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家园、文化原乡”。据介绍,该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成,规划用地42公顷。园内将进驻唐卡、梵音古乐、藏医药、藏香、雕刻、布贴唐卡、裁缝等等非遗传习所12个,新建民居185栋。项目一期民居将于明年7月建成投用。
此外,壤塘在茸木达乡投资投资1200万元建棒托石刻公园,最终让壤塘成为多元文化的“大观园”,并逐步形成系统、整体、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带”,使壤塘真正成为阿坝州文化大县。
培育文化发展能人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壤塘把文化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路径,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特殊功能,用文化充实精准扶贫内涵,既扶物质,更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在农牧民中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发展“能人”,走出一条“文化精准扶贫”新路,让文化扶贫为脱贫攻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如成立“壤巴拉”非遗协会,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吸收富余劳动力加入传习所学习并制作各类非遗文化产品,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在壤塘县宗科乡,从事“壤巴拉”石刻艺术品制作的达到70余户,通过销售石刻产品,年均收入达到2—10万元。
壤塘非遗传习所里制作的多项文化产品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部分农牧民实现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就能增收。49岁的壤塘石刻省级非遗传承人斑玛罗尔伍也是其中一个。斑玛罗尔伍家住壤塘县茸木达乡洞窝村,20多岁时就开始学石刻。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洞窝村280多人就有20多人学会石刻技术,最小的年龄只有18岁。目前,他的石刻产品远销北京、浙江等地,一年有1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今年12月,在上海唐卡非遗基地的首届画师顺利毕业。学员们将以“画师”的身份开启自己唐卡生涯。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