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变认知的方式
2017-12-25 15:04:47 邵文欢
山水是“人化的景”,是被我“心化的物”。景观,不仅仅是风景的概念,它有“奇观”的意思,它隐藏着消费社会或被物化的社会。
西方人对风景的理解,不是我们山水的概念,而是一种物的状态,比如画一幅风景或者拍一张风景,它像是透过一个窗口去截取图像到画面中。中国人观看风景会涉及一种山水传统,有一种内心观照,物与我之间融会贯通的观念,这其中也体现出宇宙认知方式的不同。在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西方人在做突破,诸如像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就在做新的尝试,把图像通过新的媒介手段进行拼贴。基于不同视点,强调蒙太奇效果下的图像关系。某种意义上,他的做法和中国人观看世界的那种内心的移动点不谋而合。
我认为中国人用的不是散点论,而是移动——视点固定,焦点移动。中国古人在画山水时的观景方式有“三远”:平远,高远,和最重要的深远。深远是可以转到山的背后去看,而相机如果这么做,视点就不一样了。霍克尼其实就在做这方面的操作,用艺术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改变认知的方式。
中国人观画是不一样的,就像皇帝坐当中,侍者在两边,一边长卷在放,一边在收。每次观看长卷的关系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全部展铺,而是一个个局部地观看,在个人的观看过程中生成了一种时间性,从下一个画面关联到上一个画面。这种观看也会生发出更多的空间,特别有意思。西方人善于使用全景和大尺寸,比如巨大的教堂,巨幅的画,从整体入手。所以中西艺术在观看方面,是不太一样的。
提到“景观”的概念,以前中国也没“景观”这个词,据我所知是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来的。景观,英文“Spectacle”,也不仅仅是风景的概念,它有“奇观”的意思,“奇观”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消费社会或整个被物化的社会。我们现在认识世界,是需要借助中间媒介物去导引的,这个媒介可以是摄影,我们所看到的社会都是通过媒介获取的信息。中国人的风景也不是“Landscape”一幅简单的风景画,所以会有一些文化性的差异。
再回到中国人的“山水”的概念,它有一层特别的意思,借用北宋钱塘诗人林逋的话,“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描写梅景的时候,不是直接针对梅花来写,而是针对光打到梅花并投影到墙上的影子来说的,其实是在描绘一种“梅景与影子的关系”。这个关系跟我们的照相所谓的“Photograph”来自希腊的“用光来描绘景”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希腊人很直接,但中国人在这里是“用光的影子去表现景”。这就是中国文化厉害的一点,也就是“心的观照”,我们理解的是“人化的景”,其实就是被我“心化的物”。而西方人是“景的物化”,这之间有一种差异。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