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文物类纪录片又出新作:《如果国宝会说话》元旦首播
2017-12-26 10:23:32 未知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和文物相遇的节目圈粉无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余热尚存,《国家宝藏》一夜刷屏,又一个以文物为主题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也将于2018年元旦播出。
12月25日,这部纪录片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首映式。据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拍摄了国内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近千件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陶鹰鼎、四羊方尊、妇好玉凤等多件藏品入选,故宫博物院也选送了凌家滩玉器、先秦石鼓、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宋代孩儿枕等多件文物。而红山玉龙、后母戊鼎、越王勾践剑、清明上河图等多位“明星”也将出现在节目中。
首映式现场
在现场看过先导片和预告片后,记者也成为自来水,想为大家推荐这部新作。
首先团队靠谱。总导演徐欢,已经执导过《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china·瓷》《我从汉朝来》等多部历史人文纪录片,首映式现场就有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宝鸡青铜博物馆来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
《如果国宝会说话》尝试用文物讲述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节目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非高冷的学术叙事,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尝试跟观众平等对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
每集5分钟的时长,短小精悍,是名副其实的“泡面番”,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他们一直在做的事,就是希望把国宝捧成网红,而他们讲故事的方式也够特别。
在描述甲骨文这样有些晦涩的内容时,他们将兽片上的甲骨文形象成动画,甲骨文就成了主角,讲述起了商人的一天。“记录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骄傲,但是同时它也很普通,听说读写我们日常中都用到,我觉得用一个去科普的方式来呈现它,轻松一点,讲一个故事,还原一些场景,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文字当初是怎么回事。”
当然,也有特别......抒情的。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
这段文字出自山西曲沃晋侯墓地里面晋侯夫人的玉组佩。听着听着,仿佛就走进了亿万年的宇宙长河中。
因为每一集的撰稿人都不同,根据文物的属性,每一集的画风也不尽相同。比如海报上这座国宝何尊,庄严肃穆的国之重器。海报上“何以为尊,我有中国”的文案内容一语双关。
身为三千多岁的“老古董”, 何尊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影响深远,其尊身底部所记载的12行122字铭文,可谓字字如金,其中不仅首次出现了“德”字,体现了周朝以德治国的理念,更是首次出现了“中国”二字。再如凌家滩的玉板上记录的抽象数字和神秘符号,如同掩藏的自然规律的密码逐渐被我们所认识,等等。
“我们期待能通过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多屏互动多渠道传播的优势,为一百件国宝建个朋友圈,把更多更多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加进来。”徐欢说,“我们也有一个愿景,希望这一百个五分钟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五分钟请你点击进去,激发你更渴望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
这些代表着中国最高科学技术智慧的文物被串联成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因,也是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脉络。
据了解,纪录片共100集,每集5分钟,分四季播出,每季25集。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22:00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每天五集。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