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无极之美”现台湾

2018-04-07 23:32:22 未知

在台湾地区台中市亚洲大学举办的“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上,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天文数字,也不是仅有一面的抽象画家,展览通过67件作品,带领观众回到他完整的艺术脉络中。

赵无极作品《向杜甫致敬》

华裔法籍抽象画派大师赵无极于2013年辞世,台湾地区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推出的“无极之美:赵无极回顾展”(展览持续至2018年3月4日),是睽违近30年于亚洲地区举办的大规模且完整的赵无极作品回顾展,展品精选自法国、中国美术机构和私人藏家,也包括在拍场上创下过纪录及首度曝光之作。

展览分为五个展区,第一展区为“游艺于美”。赵无极生于1920年,自幼随祖父学习书法,又因身为银行家的父亲喜爱绘画且乐于收藏画作,使他不仅深受中国文化底蕴的熏陶,14岁就立定以艺术家为职志,并获家人鼎力支持,进入杭州艺专就读。在学期间,深受恩师林风眠及吴大羽的影响。毕业后于母校担任讲师,并醉心于研究现代艺术大师毕作品,也成为其1948年前往法国深造的强烈动机;第二展区为“美的觉醒”。1950至1960年代,是赵无极经由探索并确立自我风格——“抒情抽象”的关键年代;第三展区为“艺简言赅”。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期,赵无极的作品已完全脱离传统抽象艺术中以画布中心发想的构图,使作品整体更具动态性;不规则的色块布局,亦保有空间的平衡。1970年代末,赵无极将创作精神放在材料的研究上,将油彩和水墨融合,让材料自由在画布延伸;透过媒材转换,展现出更有趣的作品氛围;第四展区为“艺犹未尽”。1970年代末,对赵无极而言是重新定位的时期,作品有两种发展的趋向。1979年,赵无极舍弃旧方法,全心投入在新风格的建立,创作出更强大的“骨架”为中心的画法;在第五展区“艺,该如此”中,展览评价赵无极不仅让西方看见东方艺术家的影响力,也让东方看见西方艺术的精髓;赵无极成功地结合东、西两条看似相反的艺术轴线,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赵无极1949作《树下的裸女》

如果说,这场亚洲地区睽违近30年的大展有些许遗憾的话,便是展示作品的不平衡性。赵无极早期写实作品仅有五六张,很快便大篇幅地转入了抽象画的主战场。

作为展览主办方之一元大文教基金会的董事,马维建自1991年开始接触赵无极作品,他与赵无极的忘年友情和收藏关系持续了近20年。马维建为展览写了一篇文章《他的画,教我们看世界;他的人,教我们看人生——忆赵无极》,回忆了一些与赵无极谈艺术的珍贵片段。

一问,关于他的画里是否有中国山水画意境?赵无极“很坦白地”说:“我其实根本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你说我的画像猫、它就是猫;像狗、就是狗,抽象就是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二问,什么是好的抽象?赵无极说:“抽象,其实是应该让观众看得懂,也就是要让观众看到光源是从哪里出来。画家要让画面的结构有一种气顺的自然、豁达,而不是将光源从左移到右、从上移到下,只是在变换位置,而没有去考虑到整件作品的气韵是否流畅。”

三问,为什么没有见过赵无极画画?赵无极说:“我特别反对中国画家经常搞当众挥毫这件事情,这个事简直是要命。你想想,如果一个画家老是搞当众挥毫,结果围观的人看你几分钟就完成一件作品,那人家干嘛花那么多的钱买你一张几分钟就能画完的东西呢?我特别不喜欢这事儿。”

四问,亚洲藏家很喜欢赵无极红色的作品,为什么不多画些红色作品?赵无极答:“红色其实并不是那么好掌握,假如颜色处理得不好,就不免会显得俗气,让人有一种像是在漆大门的感觉。比较来说,我喜欢白色。对我来说,白色就是没有颜色,但实际上对画家却最具有挑战性,能在白色里细腻地去画出层次,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

(责任编辑:陈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