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钰:名人信札更受藏家追捧 因为更有故事
2017-12-31 01:02:40 冯钰
前段时间,国内关于作家手稿拍卖的新闻层出不穷,围绕之发生的争议也不绝于耳,其实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相对规范的欧美,名人手稿早已是成熟的拍品类别。作家的手稿除了在拍卖中显示其“身价”之外,究竟应该怎么去欣赏?最近,正好有这么一个近距离欣赏文豪们手稿的机会。
2017年10月15日至2018年1月14日之间,“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及“塔中之塔”——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狱中手稿真迹展在木心美术馆展出,藉此庆祝该馆成立两周年。在此期间,观众及文学爱好者们可以欣赏到记录着拜伦勋爵、查尔斯·兰姆、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这四位木心最为喜爱的英国作家创作过程的手稿,以及木心本人的手稿和木心首次与国内观众见面的风景画作品。
大英图书馆首席执行官罗伊·基廷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把这些英国和爱尔兰文学瑰宝带到乌镇,让中国观众亲眼看到这些留有作者创作痕迹的手稿。大英图书馆挑选的这些手稿能够充分展现作家的创作过程。”这些罕见且珍贵的手稿是随为期三年的“大英图书馆在中国:共享知识与文化”交流项目而来,首次在中国亮相。此前“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时也曾展出拜伦的手稿,这次则为木心美术馆特意挑选了新的展品——拜伦的诗歌《爱情与黄金》手写稿。
划重点
“信札”更受藏家追捧 因为更有故事
我们常说,手稿中存有作家创作时的痕迹,包含着某些重要信息,但是究竟该怎么理解这一点呢?
首先,我们最容易注意到的当然是字迹。虽然许多作家在“打草稿”的时候字迹相对凌乱潦草,但在写寄给别人的信件时,则会整齐许多,这种整齐不仅仅是指字迹的整洁与更少的涂改,还包括措辞时的更加精致审慎——在拍卖市场上“信札”与其他手稿相比更受到藏家追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们更有故事,也更易阅读与研究。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作家、编写《莎士比亚故事集》的作者之一查尔斯·兰姆的手稿是他寄给朋友的亲笔书信,因为是书信,所以从字迹上看是四位英国作家中最清晰易读的。在这封信里,兰姆劝他的朋友诗人伯纳德·巴顿不要放弃银行的工作,不要全靠写作为生。由这些信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作家们经常分享交流自己的创作思路与生活状态,文学创作并非闭门造车。
当然,很多时候手稿上的字迹显得难以辨认。拜伦的《爱情与黄金》手稿是此次四位英国作家中最为潦草的,他在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地书写,横着写完又旋转信纸竖着写,翻来覆去地利用每一寸空间。从墨色看,整篇作品一气呵成,写作时没有多少停顿,然而完成之后却充满了涂抹修改的痕迹。所有这些涂改痕迹都很重要,它们让我们看到最终出版的那个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怎样一个挣扎琢磨的过程。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亚力山德拉·奥特介绍说,在布展过程中,她震惊地发现拜伦的手稿与木心的狱中手稿有一点共性,木心手稿同样也是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快速的创作过程。但实际上,两者还是不同的。木心的手稿虽然字迹极小,小到难以辨认的程度,但却惊人地整齐,几乎没有潦草和涂改的痕迹,仅有的修正都是用铅笔在行与行之间那极端细微的空白处进行的。
纸张、笔和墨水中也藏有大量信息
除了字迹外,手稿所用的纸张中也藏有大量的信息。
展览中展示的伍尔夫手稿是她的第四部小说《达洛维夫人》,然而我们会看到,正式出版于1925年的最终版本与这份手稿的内容有很大出入。这份手稿完成于1924年7月31日,在翻开的这一页上,描述着故事里的一位重要角色临终时的情况,但出版时删去了许多。与拜伦和木心不同的是,伍尔夫的这份手稿写在一个专门定制的挺大的本子上,这是她与她的丈夫列奥纳多共同经营的贺加斯出版社常用的纸张。当时伍尔夫在白天创作散文,夜晚创作小说,从这些纸张你能看出,她在写作这本名著的时候是处在生活相对宽裕的一个状态下。可是从字迹里你又能够看出某些颤抖的痕迹,你能从中读到她的某种张力,好像要突破某些东西挣脱出来。
奥斯卡·王尔德的戏剧《温夫人的扇子》是展览中比较另类的展品,因为它的主体是一页打字稿,只是上面有大量手写修改的痕迹。这也能算是手稿吗?陈丹青认为,当然如此。这些打字稿上面有王尔德用铅笔写下的大量舞台说明,和对台词的修改,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就出于此。打字稿上还有位于伦敦斯特兰德大道的“马歇尔夫人打字行”的印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对作品不断修改的情况,还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作家工作的一种状态。
展览中不仅有这些文豪的手稿,还包括他们作品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各种语言的翻译版本)和关于他们的影像记录。这些展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文学创作过程,将这些著名的戏剧、故事和诗歌在三维的创作空间中立体地展示出来。我们在读手稿的时候,能够从它的纸张、空间分布、字的大小、字迹的潦草与否,甚至包括使用的笔和墨水的种类,读出作者所处的那个环境,以及他面对这份文本时候的状态。
涨知识
“手稿”包括哪些
手稿,是作者以文字、符号或图案书写的稿本,是各类作品的原始记录。通常根据作者的不同可以将名家手稿分为:艺术家手稿(包括画家、雕塑家的速写、小稿和音乐家的曲谱等)、作家手稿(著作底稿或修改稿)和名人手稿(含信札)等,一般都具有文献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果标准宽泛一些的话,也包括他们在书籍页边的批注等。
以往,艺术家手稿被看做正式创作前的草图,不太为人们所重视。近些年,人们的观念逐步改变,认识到手稿除了艺术价值以外还有文献价值和研究收藏价值。公共博物馆与私人博物馆都更加注意对名家手稿的收集;许多画家的个人展、回顾展中,速写稿和教学记录(如果从事艺术教育的话)成为必备的文献展示内容;不仅国际上早已形成各类手稿的交易市场,而且近十几年来,国内名人手札的收藏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
与国外的名人手稿相比,中国名人手稿由于还含有“书法”这一艺术性成分,对它的欣赏与价值判断显得更加复杂。
手稿有什么价值
初看起来,手稿可能并不够美观,不但往往出现在烟盒背面之类的小破纸头上,而且字迹也绝大多数都潦草凌乱。然而,这却记录了艺术家、作家日常思考中的灵感迸发,以及作品从雏形构想到最终完成的过程。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艺术家速写、笔记和草图能生动反映艺术家思考与创作的过程,是对艺术家进行研究、文献整理的重要资料。
作家手稿也许能告诉人们许多故事。从内容方面看,已经出版的书与其手稿之间往往会有明显的差异,如此次展览中的伍尔夫夫人手稿。这些删改的原因是由作家本人还是出版社的编辑作出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或许都隐藏着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画家的画作相比,作家的手稿更难伪造,因为伪造的成本和难度都相对大得多。作家手稿真伪的鉴定也非常简单,与真迹稍一对比,便可水落石出。
但是,与艺术家们往往习惯于保存自己的速写记录不同,作家们的手稿更多地散佚在民间。除了不同个人的性格差异外,这与作品发表的方式有关。艺术家在社会上展出一件作品时,一定是拿出完成的画作、雕塑来,而作家则需要将文稿寄往杂志社、报社、出版社,由编辑审阅修改,并安排出版。在国内,过去几十年中,由于出版社人力不足以及对手稿价值的认识不够,这些寄来的手稿往往是不退还给作家的。而那时候的作家本人也不太在意手稿的保存,一般不去出版社索要自己已出版的著作手稿。时日迢递人事变迁,这些手稿可能被当做废品处理,从而散佚民间。
而名人寄出的信件也不那么“保险”,可能会被收信人或者收信人的亲属后代出售。一方面给有心人提供了“捡漏”的机会,另一方面围绕它们进行的交易是有着法律争议的。前两三年的茅盾、钱钟书等作家手稿拍卖引发的诉讼,都是基于类似原因。
名人手稿最容易理解,那些政治家、社会名流和历史人物所留下的任何一件曾经使用过的日用品都能够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珍藏,更何况手稿能够反映出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形态,与周边人群的交往或者所经历的事件,就更有收藏价值啦。
收藏手稿的基本原则
民国文人研究作家、上海书法家、作家协会理事管继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名人手稿(含书札)收藏有一条基本准则:名气越大,历史越久,书札内容与重大历史有关,其价值就越高。
比如说,曾国藩手书家训曾在某拍卖会上以230万元成交。与曾氏家训一同出现的,还有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130页家书,这些都是研究曾国藩个人、曾氏家族以及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重要资料,最终以356.5万元成交。
除此之外,艺术性与稀缺性也应予考虑——艺术家手稿的价格应该更多参照该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作家手稿的价格多由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决定,与手稿的书写水平的高低关系不明显;政治文化名人的手稿,决定收藏价值的主要是作者的知名度、社会影响力和地位。
管继平认为,收藏名人手稿首先最好从收藏自己最熟知和了解的人物开始,否则懵里懵懂冲进去很容易“吃药”。其次要注重手稿信札的品相以及是否保存完整,一般要求信封和信函齐全、无缺页断码等,同时书札的纸质材料等也影响其收藏价值。要选择收藏故事性、历史性比较强,对历史文化有补充作用的手稿信札。
来源:信息时报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