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思忠 : 从贩书到藏书的“蜕变”
2017-12-31 01:40:26 陈若茜
武思忠多年前在淘古旧书刊时发现了李自成《大顺律》的印本,该书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由国家图书馆购藏。回想当初为了营生,他曾在山西摆地摊卖古籍。在古籍行业浸淫数十载之后,渐渐走上古籍收藏之路。
1994年的时候,武思忠还是山西印染厂的一名职工,当他发现工厂里的效益每况愈下后,就跟随几个玩古玩的同事摆起地摊卖古籍。武思忠每日骑着一摩托,从古董商手里收购古籍。古董商则是挨家挨户去山区收古董时,顺便将古籍捎回卖给武思忠。
武思忠当时并不明白古籍里另有乾坤,他将地摊上整齐陈列的古籍以150元一函的价格悉数卖出。等到太阳下山该收摊了,就将剩余的古籍以60元一函的价格贱卖。如此过了数年,等到1997年下岗后,就在山西介休市开起了古籍书店,淘古旧书刊成了他经营古籍书店的一部分。
在古籍买卖过程中,武思忠结识了收藏家陈东,陈东成了武思忠在古籍领域的老师,告诉他很多关于古籍方面的知识。陈东每次从北京到山西,都会给武思忠带些拍卖图录,武思忠这才恍然大悟,古籍这东西还能上拍,而且价格不菲。
除了卖,武思忠开始恶补古籍知识。每次去京,他都会去琉璃厂附近买一些有关古籍知识的工具书,比如《中国善本书目》、《历史名人词典》等,每次回山西出介休站时,都是背一包书,拉一皮箱书,手里还要捧一捆书,因而每次都因行李超重被罚款。
给他的古籍买卖和生活带来转机的是一次偶然的李自成《大顺律》的发现经历。说起当初发现《大顺律》的过程,武思忠至今激动不已。
在山西经营古籍书店那几年,他在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地淘得古籍不少,但始终没见过一部明嘉靖以前的古籍,所见最早莫过于崇祯年间竹纸的古籍。1999年的一天,武思忠接到汾阳友人电话,说发现几帙《史记》,有可能是明中早期刻本,心中很是激动。
几番辗转,他们来到汾阳城中一户旧式四合大院内,主人是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精神很好。老太太的女儿领着他们进西厢房,把书都搬在土炕上。武思忠首先翻了翻《史记》,是嘉靖二十九年秦府宣王翻刻宋黄善夫本,应130卷存78卷;有乾隆版《汾州府志》与《汾阳县志》,书序空格处还写有:“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初十日县主李老爷送”字样,武思忠估摸着老太太的祖上在汾阳应该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另外还有一部汾阳刊的《兰以松诗集》及一册清毛装手抄本《太平御览》,其余就没有什么着眼的书了。
“这些书老太太开价一万元,而且咬定不零卖,我想把价压低一些,忽然想起还有一些零散本,手抄本没有细看,零散本经常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提出再看一遍。”武思忠说,他们第二次进入西厢房,在一册手抄本的后面发现几十页《大顺律》,存14卷及15卷的前8页,版框25.3cmx17.5cm,用万历间仿宋体木刻,毛装。从刻版风格和用纸等情况分析,武思忠断定此书为当时李自成《大顺律》的印本,非常罕见。他果断付了钱,抱走这批书。罕见本《大顺律》就这样被发现。
“大顺”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国号,始建于1644年,建国号为“大顺”,建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大顺政权在长安铸“永昌”钱,造“甲申历”,以“定鼎长安赋”为题开科取士,并封王、封侯进一步完备大顺政权的中央机构。但三百多年来,由于人们一直没有见到实物或文献记载,对于大顺朝是否颁布过《大顺律例》一直不敢作出定论。
武思忠的发现解答了这一历史困惑,《大顺律》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一册大顺朝的法律,也是唯一一部李闯王的出版物,为进一步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而真实的依据。
“在《大顺律》发现之前,有记载说李自成的‘成’字避讳为‘晟’,其实是错误的。”武思忠通过查阅《大顺律》15卷的这8页,发现“自成”二字变形避讳,“自”避讳为“大”字下边加一个“日”,“成”避讳为“成”字里的横折勾改为“午”字。李自成出生的1606年是丙午年,所以将“成”字中横折勾改成“午”,“自”字改为“大日”。所有这些都是他的正副军师宋献策、李岩,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等用心策划而定,这些避讳字史书均无记载。武思忠说,“就连著名作家、明史研究专家姚雪垠先生,在耗了半生精力写出《李自成》时,由于没有佐证、资料,关于避讳字问题,也以为‘成’字要避讳为‘晟’字。”
2000年嘉德夏拍上,《大顺律》以合适的价格,被国家图书馆购藏。这次历史性的发现,让武思忠切身感受到了古籍的魅力,以及它或将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武思忠以拍出《大顺律》的钱为老本,在北京开了家古籍书店,从此转战北京。“现在想来非常后悔,当初是没有资历养这部书,如果换成现在,出再高价也不会卖的。”武思忠说,“不过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由国家图书馆收藏,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归宿。”
武思忠在此后的淘书过程中,还发现过被称为中国印刷史上奇书的《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由清代的吕抚撰。他在2001年嘉德拍卖上以22万元的成交价将其拍出,在2009年又以58万元的价格将此书购回,至今保存,再不轻易出售。
武思忠说,他之所以再花大价钱将这本古籍购回,是因为它相信这本古籍的历史文物价值远不止于此。以前,在全家人还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古籍对他而言只是商品,但是通过十余年与古籍的接触和学习提升,他内心对古籍的界定,是商品还是藏品有着明确界限。
武思忠说,他家中还珍藏有《得泉录》、《升寅家信札》、九岁神童写的《南游记》等古籍是断不会在自家商店标价出售的。他不否认自己曾经哪怕现在也还是个贩书的,但是他更不掩饰自己想成为藏书、爱书之人的强烈愿望。
Q&A
收藏十问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一开始为了谋生,后来才有收藏意识。
Q: 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版画《临川四梦》。
Q: 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 名人手札。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希望能发掘到文档资料,填补历史空白。
Q: 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 古董商、地摊、古玩店、旧书网、拍卖行。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 珍藏的好书四五十套,全部算上上百套。
Q: 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 以贩书为主。
Q: 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 增长个人知识、版本知识、历史知识。
Q: 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 吃过一些苦头。
Q: 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 有捐过一些,不会全捐。
来源:东方早报
附
怀古书斋:旧书文化传承 晋商诚信天下
2007年,武小丽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偶尔听到旁人议论:在网上售书,这引起了武小丽的关注。从那时开始,她便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注册账号,尝试“怀古书斋”的网上经营。
武小丽说:“怀古书斋的网店,刚开始并没有很在意,也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只是当作多一种销售渠道,后来陆续发现效果还不错。”如今,孔夫子旧书网上的书店区以及拍卖区已经是怀古书斋相对主要的一种销售方式了。“对于网店信誉我们一直保持比较清楚的认识,过去晋商讲‘诚信天下’,我们作为山西人理当重视,这应该是做生意最基本的准则。”
说起和旧书的缘分,武小丽表示,这是一种传承。其父亲武思忠先生经营古董生意(以古籍旧书为主)二十余年,武小丽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亲学习,除了学习古旧书的版本知识还有经商之道,这其中除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融入了武小丽对古书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994年,武小丽的父亲武思忠先生从濒临破产的山西印染厂下岗,便跟随几位玩古董的同事学着古董买卖的生意。武思忠每日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收购古董,足迹遍布了汾阳、平遥、介休、孝义……从走乡串户到摆地摊,这一路边学边积累。1997年,武思忠在山西介休市开了第一家古籍书店,取名“怀古书斋”。后来到北京,在潘家园、琉璃厂、报国寺,先后都开过店,主营线装古旧书。武小丽感慨,虽然这中间起起伏伏,但一路走来还算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武小丽的父亲武思忠先生在山西经营古旧书店。在山西汾阳收购古旧书刊时发现了李自成《大顺律》的印本,(存14卷及15卷的前8页,版框25.3cmx17.5cm,用万历间仿宋体木刻,毛装),在2000年嘉德夏拍上,《大顺律》被国家图书馆购藏。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发现,武思忠切身感受到了古籍的魅力,以及它带来的经济利益。
那是属于古籍市场繁荣的年代。
在过去二十余年与古籍的接触和不断的学习,怀古书斋对古籍的界定,是商品还是藏品有着明确界限。
武思忠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他不否认自己曾经哪怕现在也还是个贩书的,但是他更不掩饰自己想成为藏书、爱书之人的强烈愿望。
怀古书斋收藏的重点偏向于“版本”,早期版本(元明刻本、唐写经、清代精刻)居多。武小丽家中还珍藏有《得泉录》、《升寅家信札》、九岁神童写的《南游记》等古籍,这些是断不会在自家商店标价出售的。
对于一个商人而言,在商言商,能赚钱的书都是好书。收藏则不同,武小丽认为收藏古书可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喜欢什么内容,什么版本,就多关注和学习哪一类。从古籍专业的角度讲,何方刊刻,如官刻,家刻,坊刻,肯定首选官刻;从内容讲,是不是受市场欢迎,经史子集分门别类,但冗杂繁多,小说笔记通俗易懂,但缺乏正统。
古旧书市场相对稳定 仍值得期待
在淘书、买书、卖书的过程中,武小丽感触最深的是好东西一天天在变少,过去时常会爆出谁谁谁买到宋元版,孤本稀缺珍本等,并转手卖个好价钱,这两年极少听到此类。在古籍市场令大部分人沮丧的现在,武小丽认为,古籍市场一直相对稳定,有相对固定的圈子,不大但足够专业,当然偶有炒作,但都是昙花一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友们不再受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沟通和来往。比如善本珍本这类的古籍过去只能通过拍卖会获得,现在差不多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地摊古玩市场的作用也逐步淡化。
商业模式的改变,导致货源问题、竞争压力也伴随而来,武小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们应对这些的方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尽可能多的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丰富,随时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再者就是勤奋,多接触一线市场,多参加线上线下的拍卖,机会自然就多了。
武小丽认为未来的古旧书市场可能会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有所改变,但总体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国家对古籍修复和收藏已经逐渐重视起来,但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似乎做的还不够,希望能多些经常性的展览,经典论著的出版,让它能更接近大众。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