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冯博一:多角度多维度呈现“徐冰”

2017-12-31 08:42:29 未知

  合美术馆(以下简称“合”):您和徐冰老师是什么时候相识的?

  冯博一(以下简称“冯”):我与徐冰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的时候认识的。1988年第七届全国美展,我作为美协的工作人员,负责当时的报道和简报工作,徐冰是版画展区的评委,我们一同从北京到贵阳,再从贵阳到昆明,就是在那个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的。

  合:您已经不是第一次为徐冰老师做展览,比如今年刚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徐冰的文字”特展,那么相对之前做的展览,您觉得此次在合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同名个展“徐冰”有什么变化和特殊的地方吗?

  冯:首先,此次展览是徐冰在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带有回顾性,但又不是简单的回顾展,因为在回顾的同时还带有主题性。它展示了徐冰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所创作的作品。

  这次展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徐冰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家所熟知的作品。从1987年的《天书》一直到2017年的《蜻蜓之眼》,时间跨度三十年,展出的都是这个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比如《天书》、《地书》、《鬼打墙》、《烟草计划》以及《背后的故事》等等,这些代表作主要呈现在美术馆的第一层和第三层,第二部分主要是徐冰在实验或者说在探索过程当中所创作的不同的,充满实验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能相对来说比较鲜为人知,甚至有些作品从来没在国内展出过,这一部分作品大多呈现在美术馆的负一层。以上这两个部分构成了展览的主要线索。同时,第三部分还有一些文献、手稿等资料性的作品,包含一些特别庞大,此次无法展出的作品,比如《凤凰》,我们只能通过影像、图片、模型、手稿等等这些方式来呈现。总的来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种多维的角度来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徐冰”,因为他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脉络和线索,希望可以在这次展览中建立一种关联。

  合:您觉得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观看徐冰老师的作品会不会有困难?

  冯:我觉得徐冰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好、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带入感特别强。所谓带入感,就是不论你与艺术专业是否有关系,不论艺术专业的学生或艺术家,还是非专业的普通观众,看徐冰的作品可能都可以有所进入,有所带入,有所感受,只是所感受的层面和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徐冰的作品既有对艺术的这种诚实、虔诚的态度,也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朴素的特点。

  虽然他作品的关联性和实验性很强,但并不是说必须要对这个艺术家有一个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才能感受到他作品的针对性和表达。所以,观众看整个展览,包括徐冰比较有名的代表作,甚至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作品,不会在视觉上有很大的阻碍。并且,我们这次展览也准备了一些文字说明,为观众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途径。

  合:这次展览做了很多互动区域,比如作品《地书》就非常形象有趣,它结合了表情符号、通用标识等作为导视,您可以跟我们具体聊聊这件作品的布展设计方面的思路吗?

  冯:这次展览的布展比较有特点,主要是由中央美术学院孙华博士和他的团队来进行展场设计和布置的,整体上他们是有所考虑的。徐冰的作品比较强调互动性,《天书》谁也看不懂,《英文方块字》是有些人看得懂有些人看不懂,而《地书》就有点“普天同文”的意思,不管你读没读过书,或者说有没有文化,看那个标识都能看懂,甚至包括还没读过书的孩子,其实这个也是应和了现在全球化、互联网的背景下,一种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比如微博、微信、国外的facebook等等。在这些媒介上,一个表情符号就替代了文字,这是一个趋势,徐冰大概在2003年就开始做这个作品了,所以他也具有一种前瞻性,这个作品是具有互动性的。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背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专门弄了一个互动区,所谓这个互动区就是希望观众包括青少年儿童能够按照《背后的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现场创作。我们十分强调观众跟作品能够发生比较直接的联系,这个作品也非常地强调互动性。

  合:这次展览“夜场”的观展方式是非常大胆和具有特色的,当初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决定把展览定在晚上来展出的?

  冯:关于“夜场”这方面,其实是展览设计团队孙华他们提出来的,我们也觉得这个概念挺有意思的。他是基于几方面的考虑,比如,合美术馆的所在地周边有一些大学,正在修地铁,影响了一些交通;另外现在有些展览往往开幕式比较热闹,节假日比较热闹,但平时参观者比较少。于是基于以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决定,以“夜场”的观展方式来呈现此次展览。

  那么这个“夜场”的受众可能会更多一些,因为其实它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平时晚上大家吃完饭以后是一个相对休闲的时间,这个时间段或许很多人有兴趣来看展览,还有就是很多人听到“夜场”这个概念,会受到吸引,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尝试,所以我们在周二到周五就采取了“夜场”的观展方式,展览开放时间为晚上七点到十点,其他节假日时间我们还是保持白天观看展览。而且展览的整体设计也是依据于“夜场”的方式来展开的,在展览呈现上尽量跟以往常规的方式能够有一些区别。(注:因为观众较多,夜场时间已经调整为:周二至周日14:00——21:00)

  合:与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有遇到争论的情况吗?

  冯:肯定会有,但是这种现象非常少,为什么呢?以徐冰为例,他无论是对作品、出版物还是画册编辑等,都非常地投入和认真,而且经验非常丰富,所以作为策展人,我们还是非常尊重他的个人意见。当然,不可避免有些地方还是会有些不同的看法。做好一个展览,艺术家和策展人之间更多的是在沟通、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一起来完成展览的脉络、形态等工作。

  合:这次展览展出了很多徐冰老师的经典作品,您是如何考虑这些作品在此次展览中的呈现?尤其是对于那些已在展览中被观看无数次的作品,您如何赋予它们新的观看角度?

  冯:徐冰的作品有几个系列熟识度很高,比如“动物系列” “文字系列” “版画系列”等等,所以我们希望这些作品之间有一个关联性,而不是单独孤立的,比如作品《鬼打墙》,以往的展示方式可能就是把拓印的长城挂起来展示,虽然这次因为场地的原因,并没有全部展示,只是展示了长城烽火台的一部分,但是为配合作品的展示,我们搭建了一些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这些脚手架都是用竹子做的。而在1990年至1991年徐冰拓印长城的时候也搭了脚手架,所以这次的展出相当于部分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这次搭建的脚手架可以上到二楼,除了平视,还可以从侧面和比较高的角度来观看。另外还有《地书》,是以工作室的一个现场感来呈现的,猛一看,像是在收集、整理和排列组合这些标识,带有研究性和工作过程的呈现。我们在作品的呈现上考虑到了不同的形态,希望能够给观众提供不同的视觉感受。最终可以多角度、多维度、比较丰富的呈现徐冰的作品。

  合:徐冰老师的作品非常的丰富,既有传统版画,也有大型装置作品,以及很多具有科学实验性的作品,比如这次在国内首次展出的《缓动电脑台》?

  冯:很多人会以为这个作品是工程师设计的,但是实际上,徐冰认为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缓动电脑台》在国外展出的也很少,在国内是从来没有展示过,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多挖掘一些这样鲜为人知的作品,徐冰其实不只是做了一些大型的装置作品,他还做了很多的实验性的作品。

  合:作为一位资深的独立策展人,您是如何定义“策展人”这个概念的?

  冯:我理解的策展人是艺术家和社会之间,或者说和公众之间,建立联系的一个媒介。策展人通过策展的方式,把艺术家的作品在公共空间里展示,展览本身就是策展人的一件作品。

  “徐冰”

  “Xu Bing”

  出品人

  黄立平

  策展人

  冯博一、王晓松

  学术主持

  鲁   虹

  助理策展人

  仇海波、王玮琪

  展览设计

  aha union

  开幕时间

  2017.12.01 - 19:00

  展期

  2017年12月2日-2018年5月8日

  地 点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主办

  合美术馆、中电光谷

  协办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开放时间

  1、周二到周日14:00——21:00;

  2、逢周一闭馆。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