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西明清时期乡村牌楼的对比分析

2018-01-05 10:51:51 未知

  在“走乡村、查古建、看实情”的调研活动中,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调查组考察了山西境内明、清时期68座牌楼,其中明代牌楼17座,清代牌楼51座。这些牌楼分布在山西境内9个地市中的35个县区中,覆盖了山西省近1/3的县区。各地市调查的牌楼数量为:临汾20座、运城13座、晋城11座、忻州8座、晋中6座、吕梁4座、长治3座、阳泉2座,太原1座。从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山西境内南部区域现存牌楼数量多于北部区域。在县区中,调查了沁水县的8座牌楼,沁水现存牌楼数居山西省县区首位。

  牌楼和牌坊,常被人们通用一体,但严格地说,牌楼与牌坊是有区别的。牌楼是在单排立柱上加设额枋、斗拱等构件,并且施用屋顶的建筑,这种屋顶俗称为“楼”。牌坊是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构件,不设屋顶的建筑,这与古代常用坊门表彰人或事有密切的关系。

  这次考察的17座山西境内明代乡村牌楼,均加设屋顶,是名副其实的牌楼。但是其中仍有 7 座牌楼,在文物普查的资料中把“楼”称为“坊”。像翼城县的石四牌坊、翼城县的木四牌坊、和顺县城中和北街的石牌坊、和顺县城中和北街的木牌坊、永济市的东姚温张氏节孝坊、洪洞县的龙章世显牌坊、交城县的宠承三锡石牌坊等,即此种情况。在实地调查山西境内清代乡村牌楼的工作中,发现有关资料中记载清代牌楼,多数仍以“牌坊”作为称谓。所以本文在引用实例介绍和对比分析的表述中,依旧尊重原始资料的记录,不做改动。

  一、山西牌楼的分类

  从牌楼的功能和用途去考察它的类别,可以清晰地比较出山西境内明、清两个不同时期,牌楼发展的趋向性和代表性。

  功德牌楼

  功德牌楼,是一种表彰性的建筑,以此表现被表彰者生前的业绩,对其功德进行称颂,突出体现纪念意义,山西境内明、清时期均有功德牌楼出现,但时代特征与表现手法略有不同。

  

修复前沁水县的丹桂传芳牌楼、青云接武牌(明)

  山西明代乡村的功德牌楼,数量占据主导地位。笔者考察的17座明代牌楼,其中有10座牌楼属于功德牌楼类型,例如沁水县的丹桂传芳牌楼、青云接武牌楼、曲提牌楼、下韩五牌楼、武安秋闱高捷牌楼等,都是功德牌楼的代表性实例。均分布在沁水县,地域性受到限制。这些牌楼均为石结构建筑,适宜长久留存。山西清代乡村的功德牌楼,笔者在考察中看到11座,占据51座清代乡村牌楼约1/5,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分布县区广泛,运城市的夏县、新绛,临汾市的翼城、襄汾、洪洞,吕梁市的汾阳、交口,晋城市的沁水等均有实例可见,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山西清代乡村功德牌楼,颂扬的内容有:功德者为民捐粮、送药治病、乡人中榜提名、在朝为官者惩恶扬善、赞颂祖辈高贵品质等。为此,清代乡村功德牌楼大多在石柱上雕刻楹联,用以颂扬功德者生前的业绩与品质,这是清代功德牌楼与明代功德牌楼最明显的区别。

  过街牌楼

  和顺县中和北街石牌坊(明)

  和顺县中和北街木牌坊(明)

  过街牌楼是一种标志性的建筑。这类牌楼在山西乡村比较多见,它建立于大路起点、十字路口、桥梁的两端,商铺的对面。尤其是跨街而立的牌楼,起到了丰富街景、装饰景观、标明位置的作用,大多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山西明代乡村的过街牌楼,多喜用三间四柱三楼和三间四柱五楼这两种结构形式的牌楼,这些牌楼布列在街道上,显得外观比例匀称,造型庄重大方。像和顺县的石牌楼和木牌楼,均设置于和顺县城中和北街,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街景。山西明代乡村有的功德牌楼,也设置于十字街口上,兼具了过街牌楼的功能,例如翼城县的石四牌楼,就采用了这种处理方式。山西清代乡村的过街牌楼,仍然延续了明代的风格,采用三间四柱三楼式的过街楼。清代的过街牌楼,大多设立在乡村的十字街道上,像五寨县的三岔牌楼、河曲县的南元牌楼就是典型实例。清代的过街牌楼也有的设置在小巷之中,为一间二柱一楼式,呈现出小型化的建筑,这是清代过街牌楼的一个特点。

  节孝牌楼

  节孝牌楼也称节烈牌楼和贞节牌楼,因为许多此类牌楼是“奉旨”而建,所以又称为“圣旨”牌楼,这是一种纪念性的牌楼。在山西明代乡村就有实例,到了清代广为盛行。

  山西明代乡村的节孝牌楼,到目前为止,考察的明代牌楼中,仅看到1座为节孝牌楼,所以不能反映山西明代乡村节孝牌楼实际情况。这座节孝牌楼,是永济市的张氏节孝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的结构,牌楼上有“车马出行”“行龙飞凤”“妇女半掩门”等雕刻题材,图案分布匀称、石雕艺术精湛,蕴含着深厚的封建“节”“孝”思想。

  山西清代乡村的节孝牌楼,是清代牌楼的重要类型之一,它具备了以下特点。第一是现存数量较多,调查的51座清代牌楼,其中节孝牌楼就有32座,占调查总数的63%,可见山西清代乡村修建节孝牌楼相当盛行;第二是结构类型呈现多样化,有一间二柱一楼式、三间四柱三楼式、三间四柱五楼式、砖券门洞式、六柱七楼式、三间四柱无楼式等6种形式,由此显现出山西清代乡村牌楼的辉煌;第三是分布区域广泛,通过初步统计山西现有25县区存在节孝牌楼,这是清代其它类型的牌楼难以相比的。

  宅院牌楼

  宅院牌楼,是一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建筑,这种形制的牌楼现存数量较少,作为一种个例,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山西明代乡村的宅院牌楼,阳城县的郭峪村张好古宅院牌楼(也称为牌楼门),是山西明代乡村宅院牌楼的一种典例,这种牌楼兼具大门的功能,采用一间二柱一楼式的结构,牌楼上方设置屋顶,细部装饰的闪耀点表现在前后屋檐下构筑的垂莲柱,突出了牌楼外观装饰华丽的效果。

  

偏关县张氏节孝坊

  山西清代乡村的宅院牌楼,偏关县的张氏节孝坊,即为宅院牌楼,这座牌楼长11米,宽4米,为砖券门洞式的类型,单檐歇山顶,檐下仿木结构砖雕额枋、斗拱,这种宅院牌楼在山西清代乡村虽然十分少见,但其形制特殊,实为珍贵。

  寺庙牌楼

  牌楼建于寺观、庙宇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用于控制寺庙建筑空间,它是建筑组群的前奏,形成庄严、肃穆、幽深的氛围,对主体建筑起着陪衬作用,同时具有导向性的功能。山西明代乡村的寺庙牌楼,目前调查的17座牌楼,未见有寺庙牌楼的实例,需要进一步调查和补充有关资料。

  

介休市义安镇的太和岩牌楼(清)

  山西清代乡村的寺庙牌楼,实地调查中,看到实例2座,一座是沁县的关帝庙牌楼,现庙宇已毁,仅存牌楼1座,三间四柱三楼式,歇山顶,为木结构建筑。另外一座是介休市义安镇的太和岩牌楼,是真武庙门前的牌楼,现庙毁仅存牌楼1座,三间四柱三楼式,歇山顶,这座牌楼的建筑特色是用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它在材料使用与雕饰手法上有着鲜明的地方风格。

  二、山西牌楼的构成

  山西境内无论何种类型的牌楼,都是由台基、柱子、夹杆石、抱鼓石、戗柱、额枋、斗拱、屋顶等若干构件组成。

  牌楼台基砌筑

  明代牌楼的台基砌筑,台基是牌楼构成的基本要素,山西明代乡村牌楼用砂石砌筑台基,一般使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露明的台基,多数牌楼采用这种方式。像翼城县的石四牌楼和木四牌楼,就是典型实例。具体做法是牌楼建在4个石砌的五边形台基上,高达0.5至1米。翼城县石四牌楼的台基制作比较讲究,在台基之上又用石条垒砌台座,基座显得十分高大稳固。

  翼城县石四牌楼(明)

  翼城县木四牌楼(明)

  另外一种台基是采取隐蔽的处理方式,严格地说是基础砌筑,不是台基砌筑。这种砌筑方式是在地表之下进行的,在山西明代乡村的牌楼中,这种实例是十分少见。和顺县中和北街的石牌坊,就是一个典型个案,它采用地表之下基础砌筑,使得地面平坦通畅,便于车辆和行人来往。

  

侯马贾氏节孝坊(清)

  清代牌楼的台基砌筑,与明代牌楼比较,清代牌楼台基砌筑的方式有了新的改进。山西清代乡村牌楼一般都设置石砌台基,高度为1米左右,像侯马市的贾氏节孝坊,四根柱子分立于长2米,宽2米,高1米的石砌台基上。清代牌楼的台基形式也比较考究,例如介休市的太和岩牌楼、原平市的朱氏牌楼采用的是石砌束腰须弥座,在束腰的部位雕刻了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实地调查发现清代砖砌门洞式的牌楼是很少出现台基的,像洪洞县的张氏节孝坊,仅在牌楼下部有石砌的底座,高1米,可见石料作为牌楼底座,增强了牌楼防水防腐的功能。

  

原平市的朱氏牌楼(清)

  牌楼柱网排列

  牌楼是通过柱网排列,形成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可以组合成一间二柱一楼、一间二柱式、三间四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式、三间四柱一楼、单间券洞式、五间六柱七楼、五间六柱五楼等多种形式。牌楼中所谓的间,是指柱子之间的通道,一般是中间的一间较为宽敞,以方便车马的通行。

  明代牌楼的柱网排列,明代牌楼呈现出多种柱网排列形式。其中一字形排列的方式,在山西明代乡村的牌楼最为常见。例如阳城县的郭峪村张好古宅院牌楼,是一间二柱式的牌楼,柱为圆形木柱;交城县的宠承三锡石牌楼,为一间二柱一楼式的牌楼,石柱方形,四角抹边。这两个牌楼实例,均采用一字型排列的柱网方式。

  山西明代乡村牌楼,在柱网排列的形式上有许多新颖成功的实例,是值得关注的。例如翼城的石四牌楼: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8米,平面设八根柱子,内圈的四根通柱支撑主楼,石柱为方形抹角,置于台座之上,形成四柱三楼式的牌楼结构。

  翼城的木四牌楼,同样表现出独特的结构特色,它的八根柱子,分为四组设立在四个平面五边形的基座上,其中四根金柱直达顶层支撑主体构架,四根金柱的四角向外各立一柱,组成了八柱五楼式的牌楼结构。

  清代牌楼的柱网排列,与明代牌楼相比,清代牌楼柱网排列形式没有明显的变化。它多以一间二柱一楼式的形制出现,这种一字型排列是清代牌楼平面布局的主流形式。例如昔阳县的东寨节烈坊,为一间两柱砖砌牌坊,平面长方形,柱底石质;翼城县的感军牌坊和古暑牌坊,这两座牌坊都是一字形布局,两根方形石柱立于条石砌筑的基座上。

  山西清代乡村牌楼的柱网排列,除一字型布列方式外,也有其它巧妙的组合形式,像翼城县的感军四明牌坊,牌坊平面方形,四根角柱支撑“井”字形梁架,其上承托抹角梁,坊内顶部形成“八卦藻井”,这样的巧妙构造形成了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十字歇山顶的牌楼。

  闻喜县的郭家庄节孝坊,平面布置别具特色,它是在牌坊次间上发生了变化,平面呈八字形,是明间两根柱子正、背面斜向45°出枋,与两侧次间的各两根边柱组合而成的。

  牌楼柱子固定

  为了保证牌楼整体的稳固与安全,山西明、清乡村牌楼在柱子底部采取一些固定结构的措施,为此出现了夹杆石、抱鼓石、戗柱石等稳定牌楼的加固构件。

  明代牌楼柱子的固定,从调查的11个牌楼实例可以看出,明代牌楼通常采用了3种构件稳固柱子,以此确保牌楼柱子底部的稳定。这些构件既可以单件使用,也可以多件共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实施。

  第一种情况是采用夹杆石固定牌楼柱子,沁水县的西文兴丹桂传芳牌楼、西文兴青云接武牌楼、下韩王牌楼、湘峪牌楼、武安秋闱高捷牌楼等,均是采用夹杆石稳固牌楼柱子,这些牌楼形制为一间二柱一楼式,结构简洁,夹杆石的装饰也十分简略,只是在夹杆石上方立一只蹲坐的狮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第二种情况是采用抱鼓石稳定牌楼柱子,这种稳固措施使用在规模较大的牌楼建筑上,例如三间四柱三楼式、三间四柱五楼式等,翼城县的石四牌坊、沁水县的坪上牌楼、和顺县的石牌坊等,就是在柱脚前后设置抱鼓石,用于固定牌楼。

  第三种情况是多种构件并用,共同固定牌楼柱子,这种措施使用在体型高大的牌楼建筑上,例如和顺县的木牌坊,三间四柱木结构牌坊,这座建筑高达10米,所以在柱子前后施用了戗柱支撑并加设抱鼓石;阳城县的郭峪村陈氏牌楼,在牌楼门内侧设置夹杆石与抱鼓石,抱鼓上雕刻小石狮,牌楼外侧设置1米高的石质须弥座,其上雕刻石蹲狮。

  清代牌楼柱子的固定,这个时期牌楼依然施用夹杆石、抱鼓石和戗柱固定,三种构件的使用方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都对牌楼柱子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清代牌楼更加注重抱鼓石与夹杆石外观的雕饰。这是清代与明代牌楼的一个显著区别。

  第一种方式是采取夹杆石固定柱底,戗柱石支撑柱头,这种方式多运用于清代木结构的牌楼当中,像原平市的朱氏牌楼、河曲县南元村的牌楼、沁县的关帝庙牌楼等就是在柱子前后设戗柱支撑,柱底附设夹杆石,组成上下一体的加固措施。

  第二种方式是仅用抱鼓石固定柱子,这种方式在清代牌楼中普遍使用,像闻喜县的下峪口节孝坊、五寨县的李氏牌坊、翼城县的感军牌坊、永济市的东阳朝黄氏节孝坊、祁县的白圭村王氏节孝坊等均采用此类方法固定柱子,这些牌楼柱子在前后施用抱鼓石的基础上,同时要在抱鼓石的上方雕刻蹲狮,这样做不仅能以壮其观,也可使抱鼓石自重加强,牌楼得以更加稳固。

  第三种方式是采用夹杆石固定柱子,这是清代牌楼柱子固定最为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与抱鼓石比较,相对而言较少雕刻图案,做工简略,这是牌楼施用夹杆石的特点所在。调查中所见实例有洪洞县的笔架庄牌坊、翼城县的北梁牌坊、襄汾县的毛氏节孝坊、汾西县的薛家庄贞节牌坊、翼城县的下石门牌坊、昔阳县的张氏贞节坊、清徐县的贞节牌坊、宁武县的吴家湾王氏节孝坊、这些牌楼形制分别为一间二柱一楼式、四柱三楼式、四柱五楼式、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牌楼,多数牌楼的夹杆石上雕做坐狮。

  第四种方式是牌楼柱子加固于须弥座内,柱子顶部有戗柱石支撑。例如洪洞县的万安功德坊,为四柱五楼式石牌坊,高约10米。夹杆石为两重须弥座,上设鼓石与石狮,结构形制看上去十分壮观。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