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轶庶与黎晓亮双人展“换影EXCHANGE”在北京SKP举办

2018-01-06 21:18:50 未知

 

  2018年1月6日,由“郊野JYart”推出的“换影EXCHANGE”王轶庶与黎晓亮双人摄影展在北京SKP四层举办,这是郊野艺术正式面向艺术商业市场的第一步。此次展览由郊野艺术展览部整体创意,邀请独立策展人孙冬冬策展,推出两位艺术家——王轶庶及黎晓亮的摄影作品。此次参展作品将同时在展出期间售卖,试水摄影艺术作品轻收藏,诣在探索艺术在中国市场化的可能性。

  “换影EXCHANGE”作为此次展览主题,利用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冲突感,通过空间设计的融入和交互,营造不同于寻常的感官体验。正如策展人孙冬冬所说:“观念殊途的摄影实践,在被推回到活生生的生活现场后,原本或此或彼的两极,借由观众(顾客)的观看,共同建立起一种新的程序(系统),彼此不再分散,而是内聚为一种关于影像的生活。”于是,在展览空间设计中,灰色水泥和金属板规划出一条既交错又清晰的观展线路。理智的逻辑与感性的体验,在空间和作品的交换中自然切换。

王轶庶作品展览现场

  作为此次参展艺术家之一,王轶庶所展出的三个系列“花”、“信号”、“无中生有”,通过具象的画面,让观者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作为曾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收藏作品的摄影艺术家,也同时是马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王轶庶的作品备受关注。曾经多年的摄影记者的身份,使得他非常善于用理智的画面来表现情绪,用观察者的身份记录现实,并通过游离的眼光来捕捉无数可能性。“我们的生活周边至少有两个世界,或者更多。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按照世界法则运转的,人之常情什么的;另一个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闪一下让你看,不注意就溜过去了。第一个世界的东西我虽然依赖它,但没什么兴趣,不解渴。在摄影里,我主要是对第二个世界感兴趣。”如同艺术家本人的阐述,王轶庶展出的三个摄影作品系列用第二世界的独特视角,展现了第一世界中我们所熟知的,但又不被熟悉的那一面向。

黎晓亮Sleepless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此次展出作品的另一位艺术家黎晓亮的参展系列—“Sleepless(无眠)”则相对抽象。作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摄影师之一,他多年来与国内外时装客户、明星艺人和时尚媒体合作经验丰富,但这次展出的作品系列并不是他最为人熟悉的人像时尚作品,而是他的个人创作系列。Sleepless系列透过旅行去创造如同绘画般的视觉感受,这组作品其实取材于世界各地,包含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北京等国际城市的地下停车场的摩擦痕迹。黎晓亮擅长捕捉简单却不失力量感的画面,他此前也推出过两次个人作品项目。其中开始于2015年的“北京公寓”项目,记录了一群外籍模特们的“北漂”生活。华丽背后隐藏的现实感让每张照片充满张力,也让此项目于2016年获得在伦敦举办的Fine Art Photography Awards中获得人像组第一名。除了用镜头记录静止的瞬间,黎晓亮同时也善于捕捉动态影像。作为一个讲述者,利用镜头切换和细节的展现,更立体的表现一个故事。不论静止还是动态,他的作品都可以抓住瞬间的敏感。观影者被带入的情境和情绪顺畅舒缓的流动,细腻又丰富,同时又具有现代感。

王轶庶作品展览现场

  展览期间,“郊野JYart”也将在北京SKP自营的RDV书店(SKP四层)举办多场艺术家对谈,探讨艺术与商业的实验性融合,呼应了摄影展主题“换影EXCHANGE”。北京SKPRDV文化书店选择与“郊野JYart”联合主办这次摄影展,也是双方对于艺术进入生活中的前瞻预判,及为推广摄影艺术的使命感使然。作为国内零售百货行业引领者,北京SKP与RDV书店开放及包容的态度,使得“郊野JYart”在这次艺术市场化实验中,得以延伸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和实践性,让摄影艺术走进生活的主张不止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是进一步帮助优秀摄影艺术家开辟新的渠道与大众对话,与市场共荣。

黎晓亮Sleepless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作为展览的发起者,成立于2017年夏天的“郊野JYart”,是专注于摄影艺术推广,推动摄影作品走向轻收藏及审美消费领域的文化公司。“郊野JYart”致力于将摄影艺术带进生活之中,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有机会接触并感受摄影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郊野JYart”认为摄影是最贴近生活,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也是艺术欣赏与收藏领域最容易走出殿堂与公众分享的艺术门类。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摄影艺术家,在学术和画廊的体系里缺乏更好的商业机制与公众沟通,“郊野JYart”将秉持建立桥梁的理念,充当市场翻译者的角色,在艺术家和市场之间搭建有效的对话机制,也帮助艺术家用恰当的方式去商业化,反哺艺术创作。“郊野JYart”将陆续推出国内外的摄影艺术家作品展览,在电商、实体店、商业分销渠道等多种场域,运用多种推广方式,将艺术作品带入具有审美诉求的公众生活之中,提升公众对摄影审美的体验,让摄影艺术品有机会成为公众升级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展览信息

  展览开幕:2018.01.06

  展览日期:2017.12.31——2018.1.31

  地点:北京SKP四层RDV

  展览团队

  整体创意:郊野艺术展览部

  主办方:郊野艺术

  联合主办方:SKP RDV

  策展人:孙冬冬

  策划:邓理

  空间设计:林宜萱

  展览概念阐述

  摄影,总是让我们想到某个时刻,它可能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也可能是一个时间的盲点——光线涌进镜头,按下快门后光线即被封闭在相机内部。即便是千分之一秒,相机有那么一刻合上“眼睛”,人的眼睛通过镜头即是另一种认知世界的途径亦可以体味心相,镜头成为流变的源头借由光线留下辩证之影。

  每张照片都是一个隐含着间性的时刻,主观意志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人机交换,在摄影或者拍照的重复行为中,为我们重新制定了更多观看世界的路线。从本质上说,摄影是关于空间的演绎,它让混沌的世界有了边界,也让单调的生活有了节奏。

  “换影”作为这次的摄影展的主题,它既打破了我们对艺术以及艺术空间的既定认知,也重构了展览所在地商场的空间配置。消费与观看,是模糊也是兼具了观众与顾客的角色,即是在特定空间赋予的临时身份的解放。兼而有之的两种身份,如同映射在镜面不锈钢展墙上的身影,容贯于一种不断交互与转换的对位关系中。

  在此所展出的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王轶庶捕捉的具象生活与黎晓亮寻觅的抽象化视觉,前者展现现实的多元形态,后者倾向于类型上的同一,观念殊途的摄影实践,在被推回到活生生的生活现场后,原本或此或彼的两极,借由观看者的观看,共同建立起一种新的系统,彼此不再分散,而是内聚为一种关于影像的生活。

王轶庶“无中生有”系列作品

  参展艺术家

  王轶庶

  艺术家简介:

  生于70年代,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为媒体工作者。作为摄影师,在中国艺术摄影领域深耕超过15年。2007年其作品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并收藏。他还是2010年度玛格南图片社基金获得者。有收藏家认为他是为数极少的具有天赋的摄影师。曾在中间美术馆、CIPA画廊、C14等空间举办展览。

  王轶庶的照片弥漫着一种谨慎的暧昧气息,既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既单独成立,又整体积聚。其照片的色彩感,并不夸张矫饰,是拍摄对象的形态体现,也是不易察觉而恰如其分的表征。所有这些都通往他的叙述核心:人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可能——可能的身份、可能的关系、可能的状况、可能的动作、可能的痕迹、可能的变化、可能的处境、可能的结局、可能的命运。

  如此耐人寻味的气息,源于王轶庶对摄影的深刻认识:“我们的生活周边至少有两个世界,或者更多。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按照世界法则运转的,人之常情什么的;另一个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闪一下让你看,不注意就溜过去了。第一个世界的东西我虽然依赖它,但没什么兴趣,不解渴。在摄影里,我主要是对第二个世界感兴趣。”

  王轶庶作品解读:

  《信号》系列来源艺术家游走世界各地时所创作的作品,在他的观察下镜头在不停发生变化,记载着他对自然的感知与凝视,透过这些优雅的画面传递事物灵光一现的模样。“信号”阐释了艺术家和事物偶然相遇时的感知和领悟。

  《花》系列的创作来源于艺术家所生活的江南水乡乌镇,他的观察视角让“花”的姿态别具一格,从白天到黑夜,仿佛生命的轮回。其照片的色彩丰富含蓄却不矫揉造作,在相同的元素中体现了不同的韵律之美,赋予了花朵雕塑或抽象画之美,即来自于现实又游离于现实,既熟悉又陌生。

  《无中生有》:我喜欢难以描述的照片,那些目的意义方向不明的摄影,喜欢倏忽一瞬的飘乎却又像钢板一样坚固的照片,不依附于题材和阐释的照片,我喜欢来自于现实却又游离于现实的照片。我在乎的是在此之上有些东西溢出了,又有一些沉在深处。我不理解很多事物,我相信有些事物是因为摄影才真正成为事物或成为另一种事物,我称之为"无中生有"。

黎晓亮Sleepless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黎晓亮ALEXVI

  艺术家简介:

  时尚摄影师及摄影艺术家,ASTUDIO创建人。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时尚摄影师之一,他的作品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辨识度,多次出现在顶级时尚杂志的封面,并罕有的兼顾了时尚和艺术领域。

  从2009年开始的肖像项目《back to black》至今收录了100多位在国际享有声誉的演员及歌手。

  2015年,他的摄影画册《Lonely Planet》在连州国际摄影节获马丁·帕尔评审的摄影样书优胜奖。

  2016年6月,有关外籍模特在北京生活状况的作品《北京公寓 Peking Apartments》在伦敦获Fine Art Photography Awards。

  《Sleepless》系列作品解读

  摄影师黎晓亮在世界各地的停车场游荡,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那些被进出的汽车反复刮蹭过的通道墙面。这些反复叠加的划痕意外地与表现主义油画的笔触相似。而事实上,这些画面的“创作者”通常只会注意到车上的划痕,他们在墙上无意识留下的线条,与不同色彩、质感、经过反复补救粉刷的墙面一起,构成了摄影师眼中的视觉景观。对无意识创作进行有意识的表达,这组作品亦可看作是黎晓亮在面对绘画与摄影的二元纠缠命题时的某种尝试。

  得益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每一件作品都被赋予了一个精准的地理坐标。对黎晓亮而言,之所以记录这些位于不同坐标的停车场墙面,除了其个人在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探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清楚地知晓自己所拍画面的“时效性”。在不远的二十或三十年,现在城市里的那些地下停车场,就会被拥有智能升降系统的自动停车场所取代,或由于无人驾驶、AI技术的普及而抹杀这些人为的失误——他曾有在日本东京拍摄无功而返的经历,所有司机只需将车开到门口,剩下的事情全部交由电脑自动处理——也意味着这些斑驳的墙面终将不复存在。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