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揭开全美仅存的3座隋唐漆佛内部的秘密

2018-01-09 22:11:05 未知

  静谧的展厅中,三尊双腿交叠端坐的佛像并置在塞克勒美术馆展台上,如冥想般凝视远处,曾经镀上的闪耀金箔,经过几个世纪时间的洗礼,表面装饰的损耗剥落却没能掩盖漆的色泽光亮沉稳,佛的深沉内敛越发突出。这是美国仅存的3座6-7世纪中国彩绘漆金夹纻佛像,分别来自弗利尔美术馆(和赛克勒美术馆一起组成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巴尔的摩)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7年12月9日至2018年6月10日,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推出“漆佛的秘密”展览,用X光扫描、显微镜观察、气相色谱技术让辉煌灿烂的文化背后那些复杂的工艺一一呈现。

  寻找佛像中的骨骼

  在三个博物馆都曾工作过的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负责人唐娜·斯特拉汉(Donna Strahan)长期致力于对佛像的研究,她想通过比对弄清现藏弗利尔美术馆的这座漆佛是否如其他两座那样含有骨骼成分。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朱利安·拉贝(Julian Raby)则看到了一场展览的可能。

  本次展览更侧重于探讨漆佛的制作工艺,“夹纻”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公元4世纪已发展成熟。工匠先用泥或木头制作像芯,用一层层浸漆麻布反复包裹,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内胎取空,这种繁杂的制作工艺材料昂贵,大漆对操作的气候环境有很大依赖,只有皇家贵族或大型寺院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中国古代典籍中对夹纻工艺的介绍大多以寥寥数语概括,因制作地区不同,气候环境略有差异,漆的调配,与其他材料的混合比例,制作步骤各有不同。

  通过X光扫描,佛像的内部结构首先呈现出来,耳中有铁丝,头后有凹陷,证明曾有光圈般的物质附着,包裹着佛像内核的层状漆浆中的磷和钙的浓度(骨骼中的物质)也一览无遗。在漆佛制作工艺中,骨骼成分是一种普遍的增稠剂。显微镜的进一步观察让研究人员获取了更多信息,三尊佛像使用了相同的麻织物来分离漆层。气相色谱技术则分析出了漆树树脂中的油和木屑,甚至在赛克勒收藏的一个八世纪菩萨头参考样本中发现了人血。斯特拉汉说:“科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艺术。我希望通过观察材料,而不仅仅是风格,让人们对科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产生兴趣。”

  流散海外的夹纻干漆佛像

  本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尊漆佛为沃尔特斯所藏,可追溯至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的末期,佛像保存相对完好,仅双手残缺显示为木芯,是将漆料涂在实木模具上制成。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敷色,面部及右臂有明显的贴金痕迹,脱落处呈现乌黑色,发亮。另外两座为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制作,双手双腿均残缺,馆藏的漆佛为1944年由弗利尔美术馆收购进馆。

  质地上的轻便使漆佛易于搬迁,但也同样易于损毁或流失。2013年香港苏富比的专场拍卖会上,坂本五郎旧藏,存世最大的中国早期干漆夹纻佛像佛首以4044万港元成交。本次展览中的三尊佛像均原属正定隆兴寺。民国六年(1917年),日本山中商会的经营者山中定次郎在中国购得四尊夹纻佛像,自己留存下一尊,另外3尊则运往美国纽约分店出售,很快引起美国各大博物馆关注,并迅速成交,由此奠定了本次展览的基础。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喜龙仁(OSVALD SIRÉN)1925年出版的专著《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刻》中收录了流落日本的夹纻佛像图像,至今,这一佛像仍不知所踪。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