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觉.物-互联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展在京开幕

2018-01-23 19:58:02 未知

  2018年1月19日下午,由腾讯研究院主办、观唐文化策展的“觉·物——互联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751D·PARK第一车间隆重开幕。这是一场大众日常生活与艺术和科技发生关系的跨界展览。

  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共展出14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分为“觉”和“物”两个部分,分别对应数码时代对硬件的过分依赖和以此为背景而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两个方向展开探讨。展览通过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绘画艺术及新媒体艺术这些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艺术家对于“过载”这一主题的理解,并对“互联网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用艺术语言探讨信息技术深度介入生活的科技伦理。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致辞

  展览学术顾问费俊教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致辞

  在谈到本次展览艺术家的选择时,费俊教授说“这次展览有意识的遴选了年轻艺术家。我觉得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这些80后、90后的艺术家,他们更关注互联网科技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一些影响,尤其是对一些问题意识的普遍关注,显然年轻人更敏感,我想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第二,尽管这些作品未必在这个学术上有多么深的观念,但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反应和思考问题,因为这个展览其实公共性非常重要,我们更在意这个作品是否能够来反射这些问题,而不希望就在公众对它的解读上有自身困难。”

  嘉宾观看展览后合影

  互联网时代,VR、AR、直播、短视频等等通过小小方寸屏幕,渐渐占据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我们心里的感觉。觉知物,物生觉,科技借手机之物在感官上制造愉悦体验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深陷其中而丢失自我?今天的“人”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地“物化”,这种物化甚至不是一种来自社会制度的内部逻辑,而是让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科技的切实感受。近年,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嬗变可谓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乐此不疲地跟随、使用技术进步的每一个成果时,是否已经意识到,科技在我们大脑中植入了机械的逻辑和指令——每隔三分钟,我们就习惯性的翻看手机,刷刷朋友圈,即使手机没有收到任何新消息提示。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手机可以被视作一个标准物,一块屏幕连通着外部世界和人类心灵。在移动互联网发达之前,丢手机还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直到滴滴打车的出现,出租车司机说再也没有捡到过手机了——电子设备与人越来越亲密,甚至已经出现了人体嵌入式设备。“物”部分呈现艺术家念家雯、黄智铨、徐幸媛、袁越、刘舒頔、侯旋、李金徽7位艺术家的作品,不管是在符号上,还是意义上,他们从“硬件”出发,以具体的现实触发观众切身的感受。

  袁越《方寸之间》

  信息洪流让人们变得躁动和焦虑,即时通讯让工作的压力无时不在,快捷购物刺激着物欲的泛滥,数字娱乐抹杀了人际情感的相处。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科技的胜利,还是人性的弱点?一帮艺术家为什么要去反思科技?科技和艺术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双核驱动。

  郭锐文《衍生》

  《Uranus》徐寅良

  贪婪·寂静 卓颖岚

  卓颖岚、黄智铨、徐寅良三位艺术家来自中国香港,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种基于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卓颖岚的《贪婪·寂静》将灯光置于玻璃酒瓶中,在黑暗的空间里犹如萤火虫,带着亚热带地区的自然记忆。黄智铨的的《相距·独》则用晃动的屏幕来唤醒人们被封存的灵魂。在徐寅良的作品《天王星》中,渺小的人物与巨大星球的对比凸显出一种电子时代的孤独感。

  少女的冷漠 徐幸媛

  《少女的冷漠》讲述的是创作者自己的一段切身经历。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徐幸媛,曾在2014 年6 月下旬左右,因眩晕引起的呕吐不止、急诊送进医院,最终确诊为颈椎反弓。未知的疾病让她手足无措,更让她不断反思其成因。

  游戏盒子 刘舒頔

  刘舒頔作品里结合小游戏的形式在画面里制造荒诞的超现实场景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画面中类似打地鼠游戏里不断地从小洞里弹出的各种代表记忆中童年片段的形象例如:敬礼的少先队员玩偶,木质课桌椅,魔方……画中一个人的手拿着象征权力的老师的玩偶形象,另一个人的手拿着锤地鼠的木锤不断敲打从小洞中冒出来的一些童年玩的玩具。我借用游戏的形式反映了成年人对孩子童年的想象力、对自由的压制。玩偶孩子不断地像老师玩偶敬礼却又被木锤打压下去,代表了人类社会中弱势群体一边被迫服从权威而一边被打压的复杂矛盾关系。

  我们期待科技的价值是赋能于人,但是在当下,我们依然需要和各种“过载”抗衡,保持我们人之为人的本性和初心。“觉”是人的感官受到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通过艺术形式的呈现来唤醒观众的通感。不管是电子投影的互动装置还是基于听觉的感官体验,抑或基于视觉,用传统的绘画传达寂寞或者挣扎的都市情感——这些感受最终还将落脚于科技发展所带给我们可感知的想象力。

  如果说“觉”来自于自身的感受,那么“物”则是自身以外的载体,我们努力赋予“物”以人的意义,让它们为人服务。而现在,却仿佛被“物”所捆绑,科技与电子设备深入生活、人们对科技过于依赖。似乎电子设备消失的那刻,我们的世界便不复存在。我们在反思,这种“过载”是否让我们失去深度沟通、深入思考的动力和能力,是否要有一些信条,把人作为技术的尺度,追求科技向善。觉之物,物生觉,乃至觉悟,这是“觉物”的缘起。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