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斌:走近袁先生——相随袁先生十七载点点滴滴(节选)

2018-01-24 00:02:15 刘斌

  人这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人,然而却罕有人会令你终生难忘。因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出现,使你的人生自此不同,也正是与他们的相遇相随,你的生命才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和光彩。这种人堪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恩人”,袁运甫先生,就是我生命中的这样一个人。

  2000年,清华美院招收了中国第一届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博士生,这或会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个事件。对于它的功过是非,自然不是由我们这些当事者来评定的,但它毕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段史实,或也标示着一个新的开端。我和袁先生便在此时相遇。

  藉纪念先生之际,追忆一下这段求学奋斗的经历,也追忆一下自此与袁先生亲密相处17年的时光,追忆一下这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交往中所感受到的一个温暖、真实、可亲可敬的袁先生。

  是为念。

  初识袁先生

  那是一个星期天。午饭过后,我便带着我几年前出版的一本素描画册和我的几幅作品照片,还有介绍信,怀着些许自信,却也略有不安,前程未卜的心情赶去面见这位近乎是传说中的大人物了。

  红庙位于北京城区中部靠近东侧,是一个老社区,老房子,当时袁先生就住在这里。记得敲开门映入眼帘的不光是袁先生和他爱人钱老师,还有满屋成堆的书籍,好像正在整理打包,房间又小又拥挤,很是纷乱,原来袁先生正准备搬家。两位老师以那种只有常年从教并且十分“称职”的老师才会具有的一种平易和亲切迎接着我。他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坐下来,很认真地听我介绍自己的情况,显而易见,老先生对我的作品显出了很大兴趣,他翻看着我那本素描集感慨道:“我的学生中还没有一个人出过这样一本书”,而我所最关心也担心的是,报名截止时间已过……刚谈到此,袁先生就拿起旁边的电话,显然是在跟院里什么领导通话,我清晰听到袁先生让他给教务处打电话,允许我去学校补报。随后我知道了,他是在跟副院长刘巨德老师通话,不一会儿就接到了刘老师回电,已经打好招呼,让我带好报名所需材料直接到教务处报名就可以。袁先生边看孙老师的介绍信边说,需要两封介绍信。这可让我有点儿着急了,因为我只有一封,也来不及找谁再补上一封,不曾想袁先生说了一句大大出乎我意料的话:“我来给你写!”说完转身到隔壁房间里去了,这着实令我有点儿大喜过望,伴随着内心的一阵悸动,一个词在大脑瞬刻闪现:“知遇之恩”!在袁先生写推荐信其间,钱老师又坐在我面前接茬聊了起来,谈到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职称、还有我在央美学习的情况……过了一会儿,袁先生写完信回来,我们三位又聊了大半天,具体又说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当时聊天的那种亲切、轻松和开心的情景至今历历犹在眼前。也不晓得那天在袁先生家呆了多长时间,反正当我离开的时候,太阳西斜已近傍晚,让我感觉足足有三个小时之久!

  回来路上,那种释然和感恩之情自不待言—崭新的生活、崭新的开始,已在我面前款款展开。

  让我大感“意外”的画展

  袁先生是中国现代公共艺术的开创者,他的大量大型空间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大概在许多人的眼里,袁先生就是一位专门承接国家大型艺术创作项目的大画家。在此之前,我对袁先生的认识也差不多停留在这个层面,然而后来看过袁先生的一次画展,却是有点儿“颠覆”了我对袁先生的印象,让我第一次看到了老师别有才情的一面,一个溢满阳光的心胸,一个多姿多彩的情怀。

  大概2006 年的样子,袁先生在美术馆举办了从艺50 周年大型回顾展,作品样式繁多,足足占满了中间主厅和两个侧厅,也正是在这个展览上,让我重新认识了袁先生。在这个展览中,第一次见到袁先生的一批60、70 年代的水粉写生作品,不禁大感“意外”,一下子就被作品中洋溢出的那种绚烂的美感所感染所吸引。真没想到,原来袁先生曾画过这样的画,徜徉在画作面前,似有什么东西触动了我,带着一份兴奋一份感慨,慢慢品读着、体味着。

  首先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晴朗明亮的美感!画面中每一块色彩看上去都是那么样地干脆、准确、恰如其分,无可挑剔,即便是灰颜色,也同样迷人、毫不含糊,甚至暗部的色彩,也是同样地漂亮。它们相互簇拥映衬,错落有致,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简直就是一场隆重的色彩的交响乐章,你会享受其中、陶醉其中,身心不由自主地有一种被感染被“照亮”的感觉。

  在这一庞大的彩色的交响曲中,还有着许多可谓之“玄妙”的细节,袁先生竟然用水粉这种最寻常普通的大众化的绘画材料,把那么多的细节都画得那么到位,丝丝入扣,精彩细腻,并且有情有致,单从技术上说,也不是一般的难度,更何况还表现得那么样的自然生动,委实让人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玄妙”感。

  如果说让我赞叹不已的,还是画面中显而易见的那种“轻松”印象。袁先生作品的取材完全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这和我们外出写生时选景的观念大相径庭—总要找到一个有意思的、与众不同的场景,还要选择一天中的某个合适时间段去描绘。再看袁先生所画的景象,很像是随时、随地坐下来就画,也看不出什么惯用构图范式,却依然能把如此繁杂难以入画的场景“聚拢”起来,再繁乱复杂的场景一经袁先生画笔的调教,就显得那么样地轻松自然,井然有序,似乎毫不费力气似的,而且画面中不管有多少人物、景物细节,也都个个梳理得清晰、可信、可辨、生动,整个画面还依然保持着完整和谐,不能不说是有点儿“点石为金”、出神入化的神奇。这也让我想起袁先生那题材丰富繁多的大型作品,不管是科技题材还是自然风貌,也不管场景、道具多么样的宏阔、复杂,也都像是信手拈来,同样安排得浑然天成、错落有致……看来袁先生对付这些难题,先天具备一种驾轻就熟的能力,我不晓得袁先生的大脑的构造机制是怎样的,应该是点儿超乎寻常地精密复杂,故而,具有了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运筹帷幄、巧夺天工的能力。

  要说最让人感慨振奋的,还是要说袁先生作品中所洋溢出来的一种气息,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特质,那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中国气派”,而这种气派中却是容含着空气感、空间感、光感等一系列现代色彩学知识在绘画上的探索成果,先生把这许多元素都汇总一体表现了出来。印象派对于外光的运用,早已是名扬天下,但若说能把这些成果有效地运用到中国审美精神系统中去的,在我记忆里,还真想不出有谁……之所以说是让人感慨,是因为袁先生在这里将最不易融合的,也就是将这些“西式的”色彩成果与一种中国式的色彩韵味不动声色地、巧妙地融汇其中,并且语言方式也是中国式的—近乎“平摸”般的表达和“经营位置”似的色彩布局,使得画面有一种平和、天然、熠熠生辉的明亮绚丽……在我们所熟悉的美术史中,似乎难以找到一个什么主义或词语可以恰如其分地形容袁先生这批作品的特质,或许我们可以用“平光”画法、“平光布局”亦或宗炳的“以色貌色”什么的来比喻,都似依然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我的感受。依我看,这些也正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的,或可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写上浓笔重彩的一笔。

  简言之,除去袁先生这些作品的学术贡献,倒是也让我别有一种体会:艺术家的某些禀赋,或可归于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凭借艺术家之手对于这个世界玄秘的揭示、对于世人的启迪,当然,也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赞美。这也正如人们所说:对于袁先生艺术的认识和研究,才刚刚开始。

  不管怎样,自此袁先生在我的心目中,平添了一分光鲜的色彩。

  2018年元月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