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孙欣:物象之“真”从何而来?

2018-01-25 08:17:26 孙欣

  古人云:“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人之常也。”可见,人与风物遇合,面对客观自然产生主客体交互作用的情感,引发“移情”的结果大多为寻常事。艺术家搜尽奇峰之后,产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审美期求,物象之“真”从何而来?是风物单一化、样板化的面貌之真,还是脱离表象的虚构与假想之真?究其来源,是被客观自然激活的创作主体内在精神状态之真。

  而写生,即是对这一精神状态的探寻、发现与倾吐。刘明波、金心明、徐刚三位艺术家写生类型的创作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写生的过程中,他们从来都是寻求心手合一、兼顾速度与果效的猎手。身处瞬息万变的自然世界之中,要经历直觉与知见、经验与体验、信息接收与传达的意识光合作用:物之真,叠合刹那生成的意象之真,置入艺术家自我之真,并完成三种不同层次的“真”的聚合。而这三个层次的真,艺术家自我之真最为紧要,有什么样的心性就生发什么样的笔墨,不可复制亦无从超越,正所谓“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心性可以超越物质存在,内在精神可以涤荡出全新的生命空间,这一点与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一如赋色,若赋以物象本体之色,则得写实之境;若赋以物象意象之色,则得写意之境;若赋以历经思维运作、归纳之色,则洞见心之境。

刘明波 天台国清寺 36cm×53.5cm 绢本设色 2015

刘明波 隋梅 69cm×32cm 绢本墨笔 2015

  聚合之“真”的实际落点,在于笔墨。清代书画家笪重光《画筌》有云:“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而幽姿顿减。”可见,“真”的传达需要精微而准确的笔墨语言才可凸显价值,这其间涉及一个技术难度的问题,难脱摹习之功:如同修炼文句,笔墨也有其句式、有其结构、有其经验系统,艺术家历经诸多实践之后才能生发出精微的声音——一个包含了诸多经典元素又加诸自我特质的声音,在这一点上,米芾学书即为佳例,四十岁之前不作一笔,遍集古字,四十岁之后才在字里行间之中脱出光景。不善吸收笔墨经验的人将传统技法视为桎梏,而刘明波、金心明、徐刚则刚好相反,他们善于借鉴,寻取富有价值的经验为我所用,以个人化的方式对古典传统、当代情绪做出回应,从而绕开了“一入此门便不复有我”的险境。正是他们的寻微求真,使得其与时风的媚雅、媚笔墨、媚意境有着本质的不同,尽管他们也历经长期的古典技法训练,却有效摆脱了历史想象的惯性,笔墨成为一种情感导体:传导出他们之于现代社会的弃离情绪、隐遁甚至对抗,并从中建构出一个蕴藏个体美学的精神空间。

  他们深知,艺术创作不是商品生产,相较而言,更接近于种植作物。若要在幽微处见自性,见自然,见宇宙,更是急不得。心灵须要经过自然风物的反复涤洗,耐心等待一棵树、一道水、一方石经过一张又一张纸面的生长,缓慢形成富有内蕴的笔墨形态,与此同时,在过程中植入最重要的养分:艺术家个体的文化基因、修养、趣味。反观现在刚脱校园便急于涌入资本市场、唯恐被时代遗忘的新锐青年,粗糙的图式制造,扭捏的观念意识,再加上苍白无趣的笔墨语言,其实是选择了一条距离成功更远的“捷径”。殊不知所谓“顿悟”,也不过是“渐悟”到了合适的时刻,一个量变导致的质变瞬间。

金心明 《从此世人寻不到》纸本设色 29.5cm×61.5cm 2015

金心明 《竹里清风竹外尘》纸本设色 29.5cm×61.5cm 2015

  在人的本质(人性)以及感知(眼耳鼻舌身意)层面,无分古今。宋元以降,无论是程朱理学的“理在心外”还是陆王心学的“心即理”,都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古人与物的链接方式显现出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儒、道、释之于山水观的亲缘性,将唐代理论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极大程度地落实于水墨这一活的文化导体之中。然而,山水是古人处境,城市是今人所在。事实上,今人已无法以古人之眼观看山水,身处城市的今人之于山水的距离已不仅是地理层面,更是心理、精神、理想层面的距离。因其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他们的双眼被更多的不同来源的信息充满,需要从中做出筛择,捕捉到自身与物的本质关联。因而,山水映入深具人文情怀的三位艺术家眼中,已是自然与历史、经验与文本叠于“当下”的幻影,刘明波、金心明、徐刚不吝将真实的自觉投注于中,释放出瞬间的感性意识,使之生成与自身生命体验彼此交织的有机体。

  现如今当代社会环境普遍为消费主义、流行文化、资本市场所充斥,画家群体之中难免会分离出一部分以盲目复古为策略的“经济学家”,进行着为提升物质水准而非精神维度的生产、加工与制作。否定“盲目复古”并非是否定继承传统的意义,而是认清盲目性本身之于传统文化精神链接当代社会的消极作用。

徐刚 灵鹫飞来之三   248×65cm  2015

徐刚 清虚洞  68×46cm  2013

  作为文化导体的水墨,自有其正确打开“传统”的方式:有赖于艺术家“借古开今”的文化责任、“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视野、“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画到几不用心处”的精神境界,并能够与日常生活做出有效链接,进而打开全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空间。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产生有深度、有维度、有温度的作品。而刘明波、金心明、徐刚三位艺术家,即是多年来不忘初心、朝着这一方向游观的行者,以寻微、寻真、寻我的方式。

  2016年2月18日于望京

  (注:此篇文章原名《寻微》,写于“刘明波、金心明、徐刚三人展”前,题目为编者自拟)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欣专栏]

  孙欣简介:

  孙欣,1982年生于山东,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美术评论家,策展人。先后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曾任今日美术馆《东方艺术·大家》杂志责编、《画刊》杂志“走进艺术家工作室”栏目特约专访主笔、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推广中心展览策划团队成员、筑中美术馆首任执行馆长、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当代书画部负责人。现为“视觉之秘·艺术个案系列”丛书主编、中国书画杂志社艺术交流部编辑兼书画院副秘书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中央财经大学39号艺术空间学术总监。著有艺术评论集《如面》(2015年,广西美术出版社),主编有“视觉之秘·艺术个案系列”丛书(田黎明卷,2015年,文化艺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5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5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