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品“扎堆”如何对博物馆进行IP开发
2018-01-28 15:51:57 未知
随着春节临近,近年来“扎堆”文化创意产品的各大景区,同样也没有闲着。近日,颐和园联手某品牌电商推出“皇家年货节”,故宫也宣布联手某食品商推出糕点礼盒。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景区IP开发仍简单停留在元素应用上,离真正意义上的内容IP开发仍有距离。
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各大景区过去依赖门票收入的生存模式也正面临变革。丰富盈利模式、促进游客二次消费,IP开发是不可多得的一条出路。何为IP?即知识产权,是包括着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在内的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例如知名的小说、游戏、动漫等。IP开发是围绕知识产权的“一鸡多吃”,小说拍成电影,游戏做成真人秀,动漫生出衍生品。同理,博物馆不仅是景区,其浓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样可以视作IP,同样有多种“吃法”。故宫销售的Q萌版系列产品,模仿故宫建筑颜色的手工编织袋,取材于藏品上黑漆嵌螺钿纹的纸胶带等,都属于这一类。2017年故宫文创部线下收入近1亿元,线上淘宝网店收入近5000万,潜力可想而知。
但客观而言,文创产品单一的开发模式,和真正意义上的IP开发仍有区别。盘点市面上热卖的文创产品,都是一些普通产品向博物馆借力,或参考某种元素,或借用景区名义,至于具体研发和生产环节,还是外包给合作单位。而真正的IP开发则包含大量衍生品,例如好莱坞电影中的“蝙蝠侠”“超人”,动画片《小猪佩奇》的周边玩具。最为典型的就是迪士尼,其衍生出来的米奇玩偶、漫威模型、印着暴风兵图案的T恤等,已经成为产业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和一般文创产品形式不同,这类IP开发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故事、有内容,因而能够被消费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而反观很多运用了景区元素的产品,消费者更多的是为创意买单,为新鲜感买单。
基于内容和故事进行IP开发,博物馆具有先天性优势。博物馆的每件藏品、每个元素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它们更加厚重,更加独一无二,很多时候却不为人知;即便在实地参观过程中,因为宣传和讲解不够“接地气”,观众也极容易走马观花。如此种种,并非藏品的魅力不足,而是没有将其转化成合适的开发方式。央视播放的《国家宝藏》,每期选几件藏品,由明星“守护人”演绎藏品故事,既有娱乐性,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湖南省博物馆展示的“皿方罍”,由黄渤和王嘉演绎的“曲折归国路”,看哭了无数观众;又如段奕宏化身越王勾践剑的“剑灵”,将冰冷“死物”诠释出另一番模样……事实证明,重现藏品故事,追索历史记忆,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而据此再进行IP开发,不是比单纯地在产品上运用某种元素,更能获得大众的共鸣吗?
IP开发是一种创造性的巧思,建立在故事和内容的基础上,并让消费者发自内心地认识它、喜爱它。就博物馆来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思考如何多角度开发IP产业,但是也要提防一种思路,即为了开发而开发。有时候,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等到我们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有足够能力把博物馆的故事讲好讲透,博物馆的价值自然就会凸显出来。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