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工智能推荐的艺术品
2018-01-30 19:00:02 未知
上周的一笔收购将一家拍卖行,升级成了360度全方位的艺术服务平台。
当天,苏富比拍卖行宣布他们收购了一家App创业公司Thread Genius,而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作者Ingrid Lunden将这款软件描述为“能够同时快速鉴别物品,并向使用者推荐相似物品图片的一系列算法。”
也就是说,世界上最顶尖的两家拍卖行之一将很快用上和推动Artsy的Genome项目、Netflix和亚马逊一样类型的机器学习能力,它们将无穷尽地为我们瞄准的群体提供类似的各种自助选择。
尽管这一笔收购看上去很明智——尤其是按照Lundgren的说法,Thread Genius现在的价格如此之便宜,对于苏富比来说几乎算不上什么——但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它对于市场的局限性。
考虑到节约成本,以及买家通常都并不忠于自己第一选择的情况下,(App)推荐系统就显得最为重要了。举例来说,如果我打算在某个周六打发几个小时,而上一个月正好都在看经典美国黑帮电影,那么当Netflix根据我的喜好推荐一部我从未听说过的国外犯罪惊悚片时,我很有可能会想:“这何尝不可呢?”
或者说,当我想在亚马逊上买一个不锈钢平底锅时,相同的概念同样适用。如果我点击Cuisinart(厨具品牌),然后拉到最底部看相似产品的推荐,就会发现一件相似的Emeril Lagasse经典产品但却便宜了五美元。那很有可能我就会选择后者。
如果将经济学和零售业术语结合一下,上文中,人们通常倾向于选择某件产品替代物的心理,是因为被考虑的对象并不具有品牌弹性(Brand Elastic;经济学中则有“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指衡量需求的数量随商品价格变动而变动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某件商品的制造者不同,我们也很有可能继续购买这件商品。
为什么呢?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终究会买到一件和之前的商品一样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而且有可能因为更划算的方式获得。
所以,回到我们的例子上。我也许会愿意尝试看一部之前并没有听说过的电影《罪恶之都》,只是因为它从题材、美学角度、戏剧张力等各方面都和《教父》三部曲有相似之处。此外,试看一下也不会让我损失什么。还有,我最终可能也会买一个Emeril平底锅——煎蛋的效果和用Cuisinart的效果或许不相上下,而更棒的是,它价格更便宜。
不过,你一旦经过了初级阶段后,艺术市场的规律就并非如此了。
例如,我是一个藏家,有兴趣花700万美元买一件Rudolf Stingel金色作品。如果一位苏富比的专家建议我花更少的钱去买一件银色面的Jacob Kassay的作品,那我会很惊讶地看着他们,就好像他们刚才是在建议我领养一只下水道鳄鱼。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将两件作品放在一起做视觉比较。(上述两幅)都是非具象的当代绘画,都使用了珍贵的金属材料。你甚至还会发现这两件作品的尺寸都是一样的。
但这两件作品背后分别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它们的视觉效果或是材料使用。因为艺术家才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成分”。创作者决定了一件作品的社会资本、重要程度以及可能性售价,另外也决定了它所包含的技巧水准和美学深度。这些才是艺术收藏真正相关的元素。
这种“品牌无弹性”的原理适用于真正的鉴赏家和COINs(Collectors Only In Name,指只看艺术家表面名气而收藏的藏家)。前者通常在买艺术品时,主要是根据艺术史的知识和品味来做出选择的;后者则是专门收藏艺术市场当下最热的(或号称将要火起来的)艺术家。这两类人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任何替代品一般都不会影响他们。
这样来看,如果苏富比现在用Thread Genius软件向上述两类人推荐替代性作品的话,就像是某个人家里着火时你给了他一罐浴室清洁剂——它和灭火器一样,也会从喷嘴喷出白色泡沫!
再次重申,我并不是说Thread Genius没什么用。我只是觉得苏富比新闻通稿中所附上的那段展示视频,蕴含着这样的提示:
“想象下,如果你正在装修自己的房子,Thread Genius会推荐和你家具十分相配的艺术作品…它真的能做到。”
这个场景源自于一种有关购买艺术品的思维模式:只有当购买者不考虑太多自己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或购买者的知识储备并不足以作出对作品的判断时,上述场景才会成立。
像这样的新手买家是艺术市场里重要的一部分,而苏富比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方式显然很聪明,既可以从短期获得快钱也有可能因此而收获从此涉足收藏的长期客户。
我们暂且也不用考虑这样的机器学习会对艺术行业产生多么根本性的改变。Thread Genius或许会成为点缀着艺术品销售途径的一些小装饰,但其终究很难改变整个市场的根本肌理。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